天才少女李清照:且将诗酒趁年华
第一篇
天才少女李清照:且将诗酒趁年华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的春天,山东济南章丘明水镇传来了一个女婴的啼哭声。谁也未曾料到,多年以后这个女婴竟独霸宋词一派,并成为婉约派的词宗,她就是李清照。
李清照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很受东坡先生赏识。平生喜爱写诗文,对诗词歌赋有很深的造诣。李清照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元符元年(1098),李清照随继母和弟弟赴京城和父亲相聚。她满心欢喜,凤凰终于要飞出天际,翱翔于更大的世界里。她的生命需要走向真正的远方,带着诗酒,趁着年华,尽情绽放最真的自己。
年末,继母王氏带着两个孩子出门请门神。弟弟李迒不懂门神之意,李清照便向他解释门神图画上的典故,这一举动瞬间引得周围人们赞赏的目光。
王氏随后又买了三幅唐式钟馗像。李清照不仅解释了其中原由,还仔细地分析了关于钟馗像吴道子的真传最有神韵。她就那样静静地说完,周围的喝彩声不断,而她仍是浅浅一笑。
桃符摊前,店家对李清照之前的解释很是欣赏,于是故意问她桃符之事。没想到李清照不紧不慢地说了起来。店家听完大为惊异,连声夸她奇才,还把店中最好的三幅桃符送给了王氏。
看似平常的举动,却让街市上的很多人记住了这个满腹才华的女子。
她的才华着实令人感到惊艳,笔落之处尽显大家风范。同时她也善于独立思考并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对前人的一些看法不盲从。此时的李清照身上已隐约可见诗人一般的气质。
一个清朗的夏日午后,饮过几杯小酒后的她,划着小舟,悠然漂在水上,沉醉在这美妙的景色中,不知不觉竟误入荷花深处。
惊醒之余又十分惊喜,慢慢地继续前行,谁知,无数只被惊起的鴎鹭让宁静的画面灵动可爱。
那日的情景让李清照久久难以忘怀,于是便有了那首轻灵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小令笔意灵动,风格清新,不久之后,京城的文人们听到这首词都赞不绝口。
又一个雨疏风骤的夜晚,李清照小酌几杯后便沉沉睡去。忽的梦醒,忙问正在卷帘的侍女,风雨过后园中的海棠是否无恙。
尽管世人眼中海棠依旧,但李清照是个多情伤感之人,她不愿看到花落成泥的画面。
于是便有了这首清淡素雅、轻灵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很快,这首词又成了文人们茶余饭后的焦点。
就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李清照以她的旷世才情跻身立在了宋词的文坛之上。人们开始知道她的名字,并记住了这个才情卓著的女子。就连“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也在前辈诗人面前夸奖她。
有文字记载说:李清照周岁那天,当地习俗进行抓周。李清照的面前摆了水果、算盘、针线、毛笔、经卷、脂粉、玉佩、手鼓、绢花等物,不论人们怎样调换位置,李清照抓起的都是毛笔。
或许,冥冥之中早有安排,文字,是她注定要走入的风景。
她聪慧无比,读书几乎过目不忘,填词写诗更是信手拈来。
她惊艳了岁月,岁月也牢牢地记住了她。
该绽放的便会绽放,该飞扬的便会飞扬。
李清照不仅有出类拔萃的文学天分,还有超出常人的见识和胆魄。对于历史上的许多事都有独到的见解。
一次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将他写的一首政治题材诗——《题中兴颂碑后》,拿给李格非看,但时间紧迫,李格非没有细品便带回京城。没想到李清照看到这首诗后格外欢喜,竟提笔写了两首和诗。
这类题材太过于沉重,以至于很多男子也不愿意触碰。但李清照却毅然地翻开了那段历史,以厚重之笔加以评点。这份勇敢源于她对历史的深刻认知。
也因为这两首和诗,李清照的才气和学识才更加为人所钦佩。在那绚烂的年纪,发出这样铿锵有力的声音,让许多男子也不得不折服。她是个女子,却不让须眉。她爱山水明月,却也关心世界的浮沉起落。此时她十七岁。
十七岁,碧玉年华之际,李清照的心似乎也不再平静下来。
这年四月某一日,李格非带着全家浏览相国寺并对寺内之宝、景观都作了解释。这时,两个年轻人出现了,并态度谦逊的向李格非打躬作揖,其中一人为赵明诚。
尘缘在刹那间被惊醒了,邂逅于尘间,故事开始一点一点在彼此身上展开了。
匆匆一瞥,你的低眉,她的浅笑,都已植于彼此的心间,久久难已忘怀。
同年七月,京城大旱,开封府举行求雨仪式,李清照跟着父亲一起来到大佛寺。离开之际,赵明诚走到李格非面前施礼问好,李格非向赵明诚引见了李清照和李迒。
就这样,李清照和赵明诚正式见面了,开始了属于他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