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陈敏:大学生的“记忆”学习法

一、“记忆”学习法不容忽视

有一种贬低记忆作用的偏见,认为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强调创新,不应强调记忆,应注意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这种看法实际上是将思维和记忆对立起来了。但是从事任何一种学习活动,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一个领域到另一个领域,都要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都离不开记忆,不管是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记忆总是伴随着学习的全过程。

二、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持久记忆各有成效

记忆是对过去经验的保存,它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的过程,它是进行思维、想象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1],同时与其他心理活动也有密切的联系。在识记阶段,学生记住某个信息只能是“短时记忆”,经过后三个环节后转变为“持久记忆”。在短时记忆中信息保持的时间也是很短的,一般只保持2.5~20秒。对信息的输入如果不按照一定的意义组合,那么这样的输入很快在记忆中消失。对信息进行一定程度的意义加工、整合和排列才能进入“持久记忆”。信息在头脑中也是通过某种联系组合起来的。大脑以一种有序的结构记忆信息,这种语义网络有利于对信息的记忆和提取。意义是联结信息的重要纽带。按照记忆的过程,要经过“瞬时记忆”、“短时记忆”而后到达“持久记忆”的信息才被视为记住。

三、“记忆”奠定了深层学习的基础

适度记忆是深入学习的前提和基础。适度记忆中的“度”应根据所学知识的性质和数量决定,学习的知识不同,记忆的度就有所不同。如果达不到这个“度”,深入学习很难发生,学习效果也不佳。进入到大学学习阶段,受到多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为摆脱高中教育阶段的学习方式,通常会忽视对知识的记忆。特别是在学习英语方面,一些非英语专业的基础薄弱学生,本身对学英语的积极性就不高,再加上一周一次的课程,逐渐的就放弃了对英语方面的记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大学生英语学习的有效性和深入性。同时,在大学中不管是哪个学科,想要在其中进一步研究,就需要通过记忆来巩固基础。例如文史类的学科在学习中需要先记住概念,才能进一步的进行判断和推理;而理工类的学科也需要先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公理,之后才能进一步进行实验。因此,不管是哪一学科的学习,适度记忆不仅能增强刺激和反应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也会减少遗忘的可能。甚至有时在实验的过程中,通过适度记忆可以给学生更多正确与错误的反馈信息,使学生最后得出正确结论的概率得以提高。

四、过度“记忆”低效低迷可能“反学习”

过度“记忆”是超出所需的记忆。从识记的程度方面讲,人对记忆材料过度学习到达150%时,记忆效果最佳。超过150%,会因学习疲劳而发生“递减”现象,记忆的效果就会逐渐下降,出现注意力分散、厌倦、疲劳等消极效应。在考研过程中,尤其是文科考研的知识,记忆肯定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一部分学生面对考研这一复杂困难的任务,通常来讲,学生心理压力都比较大。对于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而言,更是如此。他们身上担负着教师、家长的厚望,因此他们对自己的要求也十分严格。一部分学生就会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到背诵中去,当学生在背书中太过用功、用脑过度时,就需要放松一下。但是由于考研时间的紧迫,很多人不愿意或者不敢停下来,就想着每天多背点,久而久之就会出现疲倦、注意力不集中以及背诵效率低等现象。在这种状态下,如果他们的不能够很好地调整自己,不仅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而且也很容易被学习中的困难击垮,从而导致学习成效很低。

五、“记忆”学习法并非“神灵”或“妖魔”

记忆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学习方法之一,它也是一种最常见、最基本的学习方法。记忆中的“度”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对基础性知识的学习中,适度记忆的方法更为直接和高效,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因为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学习者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记忆的方法为进一步探索做铺垫。但是在记忆学习中要把握好关于记忆“度”的调控,切勿“弄巧成拙”。


[1]杨治良.漫谈人类记忆的研究[J].心理科学,2011,34(01):249-25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