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基础:固定镜头与运动镜头
打基础:固定镜头与运动镜头
把银幕当作面向生活的窗户或舞台,这就是固定镜头存在的生活依据。因为窗户和舞台一般都是静止不动的。但凡拍电影,固定镜头通常是必然的选择。一段画面,用固定镜头来拍是不需要理由的,而运动则需要一定的理由,不能漫无目的。如果画框是静止的窗户或舞台,你会发现,随着故事开始,画框奇迹般消失了,故事显得“客观”起来,固定镜头就是要通过隐藏画框达到“客观”的效果。当然,这种“客观”不是绝对的,只是相对运动镜头而言的有限客观,为什么把摄影机架在这里?本身就是一种主观的选择。
日本导演北野武擅长运用固定镜头,代表作《坏孩子的天空》《花火》《那年夏天宁静的海》等,固定镜头则要求精心的构图。其电影往往台词稀少,动作简单粗暴,凸显一种静态之美。
《坏孩子的天空》
《花火》
《那年夏天宁静的海》
事实上,优美的运动往往是自由自在的,难以用推拉摇移的模式来描述。对于运动镜头,我们应该关注的是“运动”创造了什么样的情绪,而不是运动轨迹本身。下面列出几条分析运动镜头,在影评写作中很有价值。
1)平稳均匀的运动,创造优美舒缓的情绪。
此类镜头运动绝不喧宾夺主,不会让运动本身夺走观众对画框内容的关注,换句话说,运动只是产生情绪的淡淡调料,让画面摆脱呆板,蒙上一层形式的美感。钮承泽导演的《爱》开场12分钟的长镜头,伴随音乐,逐一介绍主要人物,情绪舒缓,画面流畅。
2)激烈高速的运动,表现激烈亢奋的情绪。
此类运动可谓形式大于内容,运动产生的激烈情绪成为镜头主要表达的东西,画面内容已居于次要地位。比如《四百下》片尾的长镜头跟拍,描述安托万逃出学校一路小跑冲向海边的过程,需要观众体会的是孩子挣脱束缚奔向自由的心情。
3)镜头无序的晃动,表现焦虑、恐慌、眩晕的感受。
此类运动常用与表现人物不正常的主观感受,如极度眩晕、受到惊吓、特别恐慌等,想想你看戏时,舞台突然无序晃动起来的感觉。 苏联电影《雁南飞》鲍里斯牺牲时,用运动镜头模拟出了鲍里斯中弹倒下过程的主观镜头。
4)动静反差,刻画强烈的情绪冲击
动静反差是情绪冲击最强烈的一种表现手法,需要我们仔细观察,高度重视!通常跨越两个或以上场景,需要看片时从宏观角度把握,写在影评中,既能体现你的整体把握能力,又比较容易充实有料,如《饮食男女》中老朱家周末家庭聚餐时的静态镜头,沉闷冷清,当老朱回到台北饭店后厨时的行云流水般动态镜头,两者形成反差。
固定镜头拍摄家庭聚餐
运动跟拍镜头拍摄台北饭店后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