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肌痛综合征
纤维肌痛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性疼痛、晨僵及特征性压痛点为特征,并伴有疲劳、焦虑、认识功能障碍等症状的复杂性慢性病。又有称肌纤维组织炎、肌肉风湿病、心因性风湿病、紧张性肌痛、纤维肌痛征等,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正式将本病名称统一为纤维肌痛综合征。纤维肌痛综合征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前者原因不明;后者多继发于外伤、各种风湿病,如骨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及各种非风湿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恶性肿瘤等。本病男女均可发,多见于女性,好发年龄多在25-45岁。本病一般属中医学“肌痹”、“筋痹”等范畴。
【中医经验集成】
(一)辩证论治
1. 肝气郁结,血分瘀热
(1)主症情绪抑郁,急躁易怒,口苦咽干,不欲饮水,胁肋疼痛,遇情志不畅或经前症状加重,周身多发性疼痛游走不定;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2)处方白芍、当归、茯苓各30g,粉丹皮、炒山栀、生地、百合、赤芍、柴胡、香附各10g,薄荷、生甘草各6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2.瘀血痹阻,经脉不利
(1)主症周身疼痛,痛处拒按,经久不愈,或肩痛、臂痛、腰腿痛;舌质暗紫,脉细涩。
(2)处方生黄芪40g,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甘草、羌活、没药、当归、五灵脂、香附、牛膝各10g,地龙、乌梢蛇各15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3.气血两虚,外邪入中
(l)主症全身疼痛,肢体麻木,晨僵,疲劳无力,头晕,面色少华,纳呆懒言;舌质淡红,苔薄,脉细弱。
(2)处方黄芪50g,桂枝、赤芍药、威灵仙、当归各10g生姜5片,大枣5枚,仙鹤草12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4.肝肾两虚.风寒湿痹
(1)主症全身疼痛,腰膝酸痛,肢软无力,疲乏易倦,小便频数,大便时干时溏,不耐行走久坐;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2)处方羌活、独活、桑寄生、杜仲、怀牛膝、白术、茯苓、川芎、秦艽、鸡血藤、川断、生晒参各10g,细辛5g,当归、九香虫15g,熟地、仙灵脾各30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二)名医经验
1.陈基长诊治经验
(1)活用活络效灵丹活络效灵丹出自于清代河北名医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由当归、丹参、生乳香、生没药组成。全方具有活血祛瘀,通络镇痛之功,主治气血郁滞之肢体顽固性疼痛。陈教授认为,颈胸腰背肌筋膜炎可从“瘀”论治.依“不通则痛,痛则不通”的原理,抓住其气滞血瘀致痛的病机,用活络效灵丹加白芍、羌活、威灵仙治之,可共奏活血通络、解痉止痛之功。脾肾阳虚者,重用杜仲、狗脊、菟丝子、怀牛膝、北黄芪以温补脾肾,助益气养血、通络止痛;肝肾阴虚者,加六味地黄丸以补益肝肾、强筋壮骨;有湿热者,加四妙散以清热利湿、疏肌通络止痛;感受风寒湿者,加羌活胜湿汤或蠲痹汤以祛风散寒、通络止痛;瘀积日久者,加血竭、全蝎以助搜络祛瘀之力;瘀积日久痰结者,加二陈汤或白芥子、制川乌以剔皮里膜外之痰。
(2)擅用外治疗法陈教授除了辨证活用活络效灵丹加味内服中药,还十分重视外治法的应用,擅用刺络留罐法针对局部痛点(处)进行治疗。颈胸腰背肌筋膜炎在疼痛区域常常可出现一个疼痛的敏感点,或反射痛点,或结节点,或条索状物,该点往往正是病灶之处,痰瘀阻络之所。针对病所,陈教授常用三棱针或梅花针或粗针头刺络放血法以祛瘀通络,改善局部微循环,增加周围软组织的营养供应,解决局部缺氧缺血,松解肌筋膜,截断肌肉组织中乳酸之分泌,达到止痛效果。用拔火罐法以温经通络、消肿止痛,罐内真空吸附力的作用,可增强局部新陈代谢和自身免疫力,提高病灶组织修复能力。通过剌络放血和火罐留注的配合治疗,既能使邪有出路,开门逐寇,又达到了温经通脉、和营生新的目的。
(3)注重调摄预防对于颈胸腰背肌筋膜炎患者,陈教授十分注重调摄预防,认为调摄是预防复发的关键问题。常常叮嘱患者注意适度锻炼身体,注意坐卧姿态,避免过度劳累,避免寒湿之邪,注意调节饮食。对于脾肾阳虚者,常嘱其用猪尾或猪脊骨加北黄芪、杜仲各30g.花生适量,慢火煮汤分服。本方常服不温不燥,是患者巩固疗效之根本。
2.袁长津诊治经验
(1)多以寒温并用袁老认为,一类病症都有一个基本病因病机,痹证的基本病因病机即是《素问·痹论》所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因此,不管是什么痹,均不同程度兼挟风、寒、湿之因,故仲景治痹诸方多不离肉桂、附子。同时,不通则痛,寒凝热通,物之常也。治热痹在用石膏、黄柏、知母、生地等大队寒凉中少佐以温药,可防寒凝之弊。
(2)喜用虫类搜剔对于久治不愈的顽痹,特别是出现关节僵肿变形者,袁老认为,邪气壅滞不去,深痼关节筋骨,宜用虫类搜剔走窜之品,如全蝎、蜈蚣、乌梢蛇、地鳖虫等,以透骨搜风,舒筋通络,攻毒散邪,消肿止痛。
(3)善于活血化瘀久痛入络,痹证日久,大多挟有瘀血证。因此,袁老治疗顽痹,喜用张锡纯的活络效灵丹及桃红四物汤加减,或用王清任的身痛逐瘀汤,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每见卓效。
(4)不忘扶正祛邪袁老认为,正邪交争,是中医的基本病理。病邪久羁,必损正气,故治疗久治不愈的痹证,在祛邪通痹的同时,很有必要扶正固本,以助驱邪愈病。
3.张风山诊治经验
张老认为,本病多因情志不舒,忧思郁怒而致肝失条达,气机不畅,肝气郁结所致。《灵枢·本神》日:“忧愁者,气闭而不行”。气郁化火则急躁易怒,上扰心神则心神难安不寐;气郁日久,气机郁滞,由气及血,气血运行受阻,瘀滞脉络而致周身疼痛。又《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肝者,罢极之本”,主体力而耐疲劳,久郁伤肝。故病人常有神疲乏力之症状。
张老以《丹溪心法》越鞠丸及《医林改错》身痛逐瘀汤加减化裁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疗效较好。越鞠丸是丹溪为开郁舒肝而设,能使气机舒畅,气行则血行,气滞血瘀得解。该方可兼治与气郁相伴的血、火、湿、食、痰诸郁。方中香附开气郁,川芎调血郁,栀子解火郁,苍术燥湿郁,神曲消食郁。临证应用时可按六郁之偏重加味使用。如气郁甚者,再加川楝子、郁金、枳壳;血郁重者,可加桃仁、延胡索、丹参、红花等。
张老指出,治疗时除了要注重疏肝理气、活血止痛外,还要高度重视失眠的治疗。临证时如病人肌肉疼痛较甚,舌有瘀斑,气滞血瘀症状较重,可用身痛逐瘀汤加减治之。无论应用越鞠丸抑或身痛逐瘀汤,张老临证时常加炒枣仁、合欢皮、夜交藤各20~30g,以养血安神,柔肝定魂,对于治疗失眠、心烦及易怒等诸症,每获捷效。
4.冯兴华诊治经验
(l)肝郁致痹纤维肌痛综合征属中医学痹证之周痹、气痹。冯教授认为,本病多因情志失调,忧思郁怒使肝失调达,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血行受阻,脉络瘀滞而致周身疼痛而发病。气郁日久化火则焦虑易怒,火扰心神则难以人寐,上扰清窍则头痛,肝郁乘脾则见腹泻、腹痛等胃肠道症状。另“肝者,罢极之本”,主耐疲劳,郁久伤肝则见疲乏无力之症。
(2)舒肝解郁以通痹本病周身手足皆痛,并伴焦虑、疲乏、寐差、头痛诸症。冯教授认为不能单治手足,亦不能独治腰背,治疗痹证的常用方法如祛风散寒除湿、舒经通络等治疗难获良效。通过辨证多属肝气郁结,气血不畅。以舒肝解郁,调和气血为法,治肝为主,盖肝气一舒,气行血畅,气滞血瘀得解而诸症渐除。冯教授以加味逍遥散化裁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常获良效。
5.王维祥诊治经验
(1)辨证分型①气血亏虚型:以全身多处肌肉触压痛、僵硬,迁延日久,行动艰难,时重时轻,失眠,面色无华为主症,同时伴有心悸自汗、头晕乏力、情志抑郁、食少纳差,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②心肾不足型:以全身多处肌肉触压痛,晨起有僵硬感,活动不利,畏寒怕冷,腰膝酸软,失眠健忘为主症,同时伴有神倦懒动、头晕耳鸣、盗汗、焦虑,舌淡红,脉沉细数。③气滞血瘀型:以全身多处肌肉触压痛,痛如针刺,痛处固定为主症,同时伴有肢体活动不利、头痛头晕、面色灰暗,唇舌紫暗,脉沉或细涩。④风寒阻络型:以全身多处肌肉触压痛较为剧烈,游走不定,遇寒加重,得热痛减,昼轻夜重为主症,同时伴有关节屈伸不利、晨起有僵硬感、活动后减轻,苔薄白,脉浮紧或沉紧。⑤肝郁脾虚型:症见全身多处肌肉触压痛、酸痛,痛处固定,或有肿胀,肌肤麻木,天气转冷或阴雨天加重,食欲不振,大便稀软甚则溏泻,失眠健忘,焦虑易怒,舌苔白腻,脉缓。
(2)治疗方法 以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取穴治疗,加刺相关部位压痛点(疼痛过敏触发点)。气血亏虚型取脾俞、胃俞、足三里、解溪、曲池、合谷;心肾不足型取关元、肾俞、太溪、心俞、神门;气滞血瘀型取膈俞、委中、血海、合谷、三阴交;风寒阻络型取曲池、外关、风门、腰阳关、关元;肝郁脾虚型取阴陵泉、三阴交、脾俞、足三里、太冲。常规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触发点取压痛最敏感处,采用平补平泻,辨证选穴根据虚实选用捻转和提插补泻。隔日1次,12次为1个疗程。
(三)内服效验方
1.狗脊汤
(1)处方狗脊、续断、桑寄生、杜仲炭、骨碎补、白芍、川芎、苏木各15g,当归、乳香、桃仁各10g,鸡血藤20g,炮山甲(冲服)6g,赤芍30g.本方有益肾强筋,活血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肾着汤
(1)处方川续断、杜仲、白芍、干姜、白术、茯苓、甘草、鸡血藤、当归、川芎、威灵仙各适量。寒邪重者,加附子、细辛;湿热带下者,去干姜,加芡实、薏苡仁;瘀血较重者,加地鳖虫、红花;部分有湿热表现者,去干姜,加虎杖、秦艽。本方有健脾益肾,通络止痛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7天为1个疗程。
3.青骨汤
(l)处方苍术15g,羌活、藁本、升麻、防风各12g.本方有祛风通络,舒筋止痛之功。
(2)方法每天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10天为1个疗程。
4.新桃红汤
(1)处方桃仁、红花、独活、地龙各15g,川芎、当归、川乌各10g,细辛3g,肉桂、甘草各6g.寒邪甚者,可加附子;湿邪重者,可加防己;风邪胜者,可加防风;病程日久者,可加炙黄芪、桑寄生、杜仲、怀牛膝等。本方有温经活络,舒筋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5.疏郁通络汤
(1)处方柴胡、酸枣仁各12g,广郁金、白芍药、远志、茯神、虎杖、石菖蒲各15g,青龙齿、牡蛎各30g,刘寄奴20g.本方有疏郁理气,化痰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2次,每次取汁200ml,早晚各服1次。
6.养心葛根汤
(1)处方柏子仁、酸枣仁、茯苓、炙甘草、五味子、当归各10g,葛根、白芍各30g,桂枝20g,干姜3g,细辛6g,大枣7枚。本方有荣筋解肌,沮筋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7.柴胡独活汤
(1)处方柴胡6g,苍术15g,防风、独活、川芎、青皮各10g,炙甘草、制川乌、制草乌、细辛各3g。本方有疏经理筋,通络止痛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8.丹栀逍遥散
(1)处方丹皮、栀子、柴胡、当归、白芍、白术、香附、川芎、甘草各10g,茯苓15g,薄荷9g,生姜5片。全身窜痛者,加羌活、防风、秦艽;伴湿象者,加生薏苡仁、苍术。本方有疏肝理气,通络舒筋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服。
9.黄芪桂枝酒
(1)处方生黄芪、三七各50g,桂枝、红花、人参各20g,枸杞子、女贞子各30g,砂仁6g.本方有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之功。
(2)方法上方药加低度高梁酒2500g,浸2周,滤去渣,加冰糖100g.每次饮用20- 30g,每日1~2次。
10.大活络丸
(l)处方白花蛇、乌梢蛇、威灵仙、两头尖(酒浸)、草乌、天麻(煨)、全蝎(去毒)、首乌(黑豆水浸)、炙龟板、麻黄、贯众、炙甘草、羌活、官桂、藿香、乌药、黄连、熟地、制大黄、木香、沉香各60g,细辛、赤芍、没药(去油,另研)、丁香、乳香(去油,另研)、僵蚕、天南星(姜制)、青皮、骨碎补、白草蔻、安息香(酒熬)、制黑附子、黄芩(蒸)、茯苓、香附(酒浸,焙)、玄参、白术各309,防风759,葛根、虎胫骨(炙)、当归各45g,血竭(另研)2lg,炙地龙、犀角、麝香(另研)、松脂各15g,牛黄(另研)、龙脑冰片(另研)各4.5g,人参90g。本方有祛风通络,舒筋止痛之功。
(2)方法上方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龙眼核大,金箔为衣,陈酒送服。
(四)中药外治方
1-热罨方
(1)处方羌活、独活、伸筋草、透骨草、当归、川芎、杜仲、桂枝、木瓜、防风、路路通、延胡索、五加皮、土茯苓、苍术、红花、秦艽、桑枝、荆芥、威灵仙、生地、川断各20-30g,生川乌、生草乌、生麻黄、细辛各15g.
(2)方法 以上方药研成粗末混合备用。首先将配好的中草药(占2/3)混合粗沙粒(占1/3)装进缝好的布袋内,封口(袋长20cm,宽12cm)。然后将药袋浸透水,再放人大号钢金锅内蒸约20分钟,取出药袋,拧去多余的水分,将药袋直接放在患处,上面用塑料布包盖药袋,再用棉被盖上,以助持温。一般热罨时间15~20分钟,药袋温度降低取之。每袋药可连续使用7次,再更换新药沙。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2.中药外敷方
(1)处方当归、独活、秦艽、威灵仙、五加皮、防风、防己、苍术、马钱子各等量,川乌加倍研细末混匀。
(2)方法治疗时取适量混合中药,用水调成糊状,间接加热约45C,用薄布包好,置于颈肩背部痛区,其上用水煮溶温度达60--70℃的石蜡袋,棉垫覆盖保温,每次治疗30分钟。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3.艾叶苏松方
(1)处方艾叶200g,苏木、小松节各100g.
(2)方法 以上方药加水煎30分钟,取药液适量,置木桶或盆中,外围以苇席,先熏后洗。
4.通络热敷方
(1)处方劳损型:伸筋草、桑枝、桂枝、艾叶各25g,防风20g,鸡血藤、五加皮、木瓜、牛膝、赤芍各15g,红花、透骨草各10g;风湿型:小茴香、防风、桂枝、羌活、伸筋草各15g,独活、牛膝、秦艽各109,细辛5g,艾叶25g,威灵仙30g.
(2)方法上药研粗末装入布袋中加少许大青盐置笼屉上蒸半小时取出,根据不同类型趁热敷于患处,每次30分钟,每日2次。热敷后可结合按摩治疗。
5.药盐热熨方
(1)处方青盐500g,陈醋30ml,细辛20g,小茴香50g.
(2)方法将后2味共捣粗末,入陈醋与盐炒热,隔纯棉布衣熨患处。每日1—2次,注意不可烫伤。
6.活络热敷方
(1)处方红花、当归、川芎、艾叶各20g,葛根、羌活、威灵仙、桑寄生、五加皮各30g,乳香、没药各15g,伸筋草、桑枝各50g.
(2)方法以上方药粉碎为粗末,混合均匀,装入长20cm,宽10cm的两布袋内,置锅内用水蒸20分钟,取其中一袋外敷于疼痛部位,冷却后放锅中水蒸,取另一袋继续热敷,如此交替使用,每次热敷1小时,每日1次。两袋药可连用5天,10天为1个疗程。
7.中药导入方
(l)处方川芎、桑寄生各25g,狗脊20g,附子、延胡索各15g,白芍、透骨草、伸筋草各30g.挟瘀者加乳香、没药各15g;风湿明显者加威灵仙、茜草各15g;气虚者加黄芪50g;肾阳虚者加淫羊藿、杜仲各15g.
(2)方法以上方药水煎取汁50ml备用。使用电脑治疗仪,每次中药离子透人30分钟,电量以病人能耐受为度。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
8.通经活络膏
(1)处方紫荆皮(炒)、独活(炒)各150g,赤芍(炒)、生南星、川乌、细辛、白芷各100g,山柰、白术、肉桂各50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为细末,蜜调成膏。取膏药适量,涂于针孔周围3—5cm,以无菌敷料覆盖,胶布固定3天。
9.外敷通络酊
(1)处方川乌、怀牛膝、木瓜、防风、延胡索、续断、红花、川椒各30g.
(2)方法以上方药经50%乙醇浸泡1个月备用。治疗时以酊剂外涂患处,以TDP照射。
(五)针灸治疗法
1.毫针法
(1)取穴肝俞、脾俞、膈俞、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内关、阿是穴。
(2)操作常规消毒,上穴均施以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其间行针1次。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日。
2.温针法
(1)取穴肩背部取肩髑、大椎、秉风、阿是穴、合谷、外关;腰部取肾俞、腰阳关、膀胱俞、气海俞、轶边、阿是穴、委中、三阴交。
(2)操作穴位局部常规消毒,用毫针按常规方法刺入穴位,得气后取长约0.5寸艾条插套入针柄上灸之,灸2~3壮,每次取2~3个穴位交替灸之。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
3.电针法
(l)取穴胸腰段的华佗夹脊穴、双侧委中穴及阿是穴(阿是穴多分布在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第一和第二侧线或紧邻处)。
(2)操作华佗夹脊穴用28号1.5~2寸毫针向背部正中方向斜刺0.8~1寸,提插捻转得气;阿是穴根据局部情况予28号2~3寸毫针,针尖与皮肤成15 °平刺1.5N2寸,捻转到明显酸胀沉重;委中穴直刺1.5寸,提插捻转得气。以上穴位得气后,选3—5组接G6805电针仪,连续波,舒适量,频率宜快,每秒1 0次左右。留针30分钟,同时辅以照射。
4.电针排刺法
(1)取穴以阿是穴为主,辅以经穴,病程短于1个月加大椎、肺俞,病程长于1个月加膈俞、肝俞。
(2)操作针刺经穴时采用常规刺法。针刺阿是穴时必须根据病变部位深浅而采用60 °或30 °斜刺法,同时应与相应肌纤维方向垂直刺入。再每隔0.5—lcm并排刺3-4针,针刺得气后方可行电针治疗。采用上海华谊医用仪器厂生产的G6805-2型电针治疗仪,一组电极夹负极接阿是穴第1针针柄端,正极接排刺针第2针或第3针针柄端,另一组电极夹负极接另一阿是穴第1针针柄端,正极接排刺第2针或第3针针柄端。采用连续波,电刺激频率为40次/分钟,电流强度以局部肌肉跳动、病人耐受为准。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天。
5.平刺滞针法
(1)定位 以左手揣穴,寻找痛点、结节或条索,在确定患病肌筋膜后,用左手食指和拇指按压在肌束的两侧加以固定。
(2)操作病人取坐位,皮肤常规消毒后,根据肌觞膜的长度,选择30号1.5~2.5寸的不锈钢毫针,以右手持针呈15 °平刺进针后,将针身放平沿肌束长轴缓慢地通过其痛点、结节或条索(这时肌肉常会急剧收缩),将针向顺时针方向捻转3—5周,滞针后用左手弹拨肌束5~8次(此时肌肉常会突然松弛,疼痛消失,结节和条索消失或变软),再向逆时针方向捻转3—5周后出针,不留针。同时嘱病人双手抱头做屈颈、抬肩活动,使该肌束全曲全伸3—5次。每天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6.齐刺温针法
(1)定位患者取俯卧位,在背部寻找痛点,扪及结节状、条索状物之压痛最甚点为进针部位。
(2)操作局部作常规消毒后,以规格0.35mm×40mm无菌针,采用指切法进针,得气后以该进针点为中心在其上下2^-4寸处,呈45 °斜刺,三点一线,得气后,于3针上加套3cm长之艾炷,行温针灸。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7.八针透刺法
(1)取穴 昆仑透太溪(直透法)、合谷透鱼际(斜透法)、太阳透丝竹空(斜透法)、阳陵泉透阴陵泉(直刺法)、条口透承山(斜刺法)、内关透外关(直刺法)、鱼腰透阳白(横刺法)、风池透风府(斜刺法)°
(2)操作令患者取合适体位,将穴位常规消毒。针具采用不锈钢一次性管针,用36号1~2寸毫针针刺诸穴。每次留针3Q- 4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3次。就诊前3周每周2次,3周后每周1次,6周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7天。
8.穴位埋线法
(1)取穴风寒侵络型取风池、百劳、风门、秉风、天宗、肩外俞、阿是穴;湿热痹阻型取风池、肩井、天宗、秉风、肩外俞、后溪、支沟、阿是穴;气血瘀滞型取天柱、百劳、曲垣、秉风、天宗、膈俞、阿是穴。
(2)操作穴位消毒局麻后,用装有2号羊肠线1~2cm的12号穿刺针刺入穴内,除风门、肩井及部分阿是穴向内斜刺,埋人1cm单肠线外,均可用直刺法,埋入2cm羊肠线。针刺入后可配以纵横疏剥法,然后注入羊肠线,外盖敷料。每15天埋线1次,5次为1个疗程。
9.小针刀疗法
(1)定位患者俯卧床上,腹部垫枕。以压之胀痛明显,伴(或不伴)远处放射痛,或扪及皮下有条索状、硬结、板样硬化的痛点作为治疗点。
(2)操作局部常规消毒,刀口线与脊柱平行,纵行切割疏通腰背浅筋膜,再横行摆动松解。对皮下硬结、条索状物予切开剥离,针刀下有松动感时出针刀。在肋骨表面操作时,针刀不可离开骨面深刺。以上操作均按无菌操作进行。若患者无法耐受小针刀操作时的胀感,可予进针点皮下局部麻醉。每周治疗1^2次,一般治疗2~4次。
10.封闭针刀法
(1)定点 用手触摸腰背部软组织,寻找压痛点,可触及硬结条索状物者即为治疗点,做好标记。治疗点多位于胸腰椎两侧,相当于皮神经在筋膜上穿出处的压痛点,一般在棘突旁1.5-4cm之间,肩胛缘及骶骨缘和髂棘处也多见。
(2)局部封闭 常规消毒后,用5ml注射器吸取泼尼松悬混液25mg加2%利多卡因2ml加维生素B12针剂0.5mg,从标记点垂直进针,在皮层注药O.lml后刺至深筋膜,有“沙沙”响声时注射1/3药物,再刺破筋膜进针少许,注药Iml,然后退针至筋膜浅层,并向各个方向注完余药。再换1个注射器对下一个治疗点进行封闭。位于肩胛缝及骶旁或髂棘缘的压痛点,封闭时在筋膜层注药后应继续斜向深刺至骨质表面注药1/3,但在胸腰椎两侧注药时,应注意勿过于深刺。
(3)针刀治疗封闭完毕5分钟后,用针刀自局部封闭的原针眼按四步规程进刀,刀口线应与皮神经走行一致,胸椎下部及腰部略斜向外下方(骶棘肌外缘以外部分)或略斜向内下方(骶棘肌外缘以内的部分)。针刀刺至肌筋膜有坚韧感时穿透筋膜,并以痛点为中心,向上和向下移动刀刃稍许,连续纵行切割约1cm,待出现“沙沙”响声或落空感时,纵行和横行摆动数下,然后退刀至筋膜浅面向各个方向松解。如治疗点有硬结或条索状物,则在切碎硬结或切断条索物后,再行上述切割松解。对胸腰椎两侧治疗点,进针刀深度以穿透腰筋膜,刺入肌肉少许为宜;肩胛缘、骶周及髂棘处,待穿透深筋膜松解后,应调整刀口方向继续进针至骨组织紧贴骨面松解。术毕局部按压片刻,用创可贴覆盖。每次治疗选择3~5个治疗点,
5天1次,分次将所有压痛点治完,不要遗留。
11.锋钩针罐法
(1)定位根据患者酸痛部位,采取俯卧位或坐位,充分暴露肩背部,用锃针在酸痛处寻找最痛点,压作记号,判断压痛点深度,避开周围大的神经和血管以确定进针深度和方法。
(2)操作 常规消毒后,使用消毒过的锋钩针,左手拇指和食指绷紧所刺皮肤,针尖与皮肤垂直,右手迅速将针刺入,然后将针柄扭正再与皮肤垂直达到预定深度,顺肌肉纹理上下钩割3-4次,可听到钩割的吱吱声,随即捻动针柄左旋180 °再右旋180°,迅速按进针方向出针。出针后在针眼部位拔大号玻璃火罐5分钟。 5天1次,3次为1个疗程口
12.刺络拔罐法
(1)取穴华佗夹脊、大椎、大杼、阿是穴等。
(2)操作患者取俯卧位,穴位按常规消毒,先用消毒后的皮肤针以“一虚一实”中度弹刺手法,沿华佗夹脊、大椎、大杼、阿是穴循经叩刺,叩至皮肤局部潮红充血,然后运用闪火法叩罐45只,留罐10-15分钟,起罐后用乙醇棉球擦干出血,以防感染。隔日1次,7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依据病情再行第2个疗程。
13.穴位注射法
(1)取穴 有固定压痛点者取压痛点或其周围腧穴;压痛较广泛者,取压痛范围内的腧穴,如两肩胛间压痛取肺俞、大杼,背痛伴肩臂牵涉痛取天宗、肩井等;局部可触及硬结或条索状改变者取硬结或条索状改变的中心点。
(2)操作用5ml-次性注射器抽取当归注射液4m和维生素B1:注射液Iml,充分混匀后备用。选取患部1~3个穴位,常规消毒后,将注射针斜刺入注射部位,得气后回抽无血液反流即可缓慢注入药液,每穴注射1~2ml。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14.皮肤针法
(l)取穴 以阿是穴为主,辅以邻近腧穴,如肩井、天宗、巨骨、肩外俞、华佗夹脊穴等。
(2)操作每次选取4-6穴,常规消毒后,以皮肤针快速围刺病变部位所取腧穴,使其出现红晕充血为佳,刺后拔罐5—10分钟。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15.浮针疗法
(l)定位首先寻找阳性反应点,即压痛最明显处,取此点左或右2.0-3.0寸处为进针点。
(2)操作局部常规消毒后,用6号0.6mm×32mm -次性浮针针具(第一军医大学中医药研究所研制)l枚,针尖对准阳性反应点,快速平刺进针,透过皮肤后将针身平贴皮下横向进针直至针柄。进针过程中,无疼痛,无得气感,否则,应退回针尖至皮下,重新进针。完成后按压阳性反应点,一般压痛立即明显减轻或消失。若疼痛未见减轻,则检查针尖是否正对阳性反应点,若有偏差,应重新校正。完毕后,嘱活动颈肩部,如不影响活动,则以胶布固定针柄,视天气情况留针12-^48小时。取针后,若疼痛仍未消失,可间歇1天或选取其他进针点再行浮针治疗0 5次为1个疗程。
16.芒针法
(1)取穴肩背(位于斜方肌上缘中部,肩井穴前1寸)、风池、大椎。
(2)操作患者采取侧卧位,病侧向上。刺肩背穴时,针尖向后下方,缓缓按压推进,并可捻转,进针深度为3-4寸,使局部产生胀感,有时可有麻电感向背部放散;刺风池穴可进针1.5~2寸;大椎穴向上斜刺0.5—1寸。留针30分钟,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17.火针法
(1)定位术者用拇指按揉法,循足太阳经筋、足少阳经筋、足阳明经筋进行全线查灶,重点查第三腰椎横突点、腰方肌、髂肌、棘肌、臀大肌、臀中肌、梨状肌、髂胫束等,若触及条索样、小颗粒状结节,按压疼痛异常敏感即可定为筋结病灶点。
(2)操作确定筋结病灶点后,医者以左手拇指尖按压固定上述病灶点,右手持5号注射针头置于乙醇灯上烧红,快速刺人病灶点,当出现酸、麻、胀、痛或向四周放射后即可出针,对病灶较大者可采用“一孔多针’’法。然后用不同型号的玻璃罐,在病灶火针针孔施闪火拔罐术,留罐10分钟。隔天施治1次,10次为1个疗程。
18.刮痧法
(l)定位督脉、膀胱经两侧线及华佗夹背穴。
(2)操作以水牛角刮痧板和吕教授刮痧油为工具,先刮拭背部,其次胸部。刮拭背部时先刮督脉,其次膀胱经两侧线及华佗夹背穴。刮拭顺序为由上至下,由内至外。刮力由轻到重,直至出痧,再轻刮结束。刮后饮一杯温开水,休息半小时即可。每3~5天刮拭1次,以皮肤上痧退(即痧斑完全消失),刮拭部位的皮肤无痛感为准。 5次为1个疗程。
19.走罐法
(1),取穴取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及其腧穴、夹背穴以及阿是穴。
(2)操作嘱患者俯卧,充分暴露背腰部,常规消毒后,自上而下涂一层液状石蜡油。根据病人体型选择大小适中、罐口光滑的玻璃火罐,用闪火法拔于背部(注意罐内负压不宜过大,否则火缺罐移动困难)。将火罐沿双侧膀胱经走行,自上而下,再自下而上来回推动。至皮肤出现潮红或红紫为度,然后将火罐在阿是穴处重点作旋转走罐,最后停罐于阿是穴,5分钟后取下。注意走罐时罐口始终与皮肤平行接触,用力要均匀适中,速度要缓慢。
20,艾灸法
(1)取穴阿是穴。
(2)操作将艾条点燃,对准阿是穴回旋温和灸,距离以患者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度。每次灸15分钟,每日1次,IO次为1个疗程。
(六)推拿治疗法
1.按压搓推法
根据患处的范围大小,术者可用拇指指腹或手掌的大、小鱼际处垂直按压患处约1秒钟,再放松1秒钟,按压力量初时轻,后适当逐渐加力;操作5分钟后再在患处皮肤上来回搓,回搓时的力量要轻,方向应与该肌肉纤维走向呈垂直,直到局部皮肤有热感时操作力量可适当减轻,频率可减慢;5分钟后再力量均匀地、向心性方向推压患处,但在离心方向后退时注意不要用力,时间为5分钟。以上操作必要时可重复1~2次。最后术者用空心拳或掌有节奏地轻击患处及周围,术毕。每日1次,2~3周为1个疗程。
2.益络理筋法
患者俯卧,自然放松。术者立于患侧或健侧,先用攘法在腰背部作来回操作2—3分钟;次用拇指或食指点揉心俞、肺俞、脾俞、胃俞、膏肓、天宗等穴;再用掌根自项部循脊柱一侧或两侧自上而下进行回旋按揉、推压20次左右,力量要均匀,以患者可以忍受为度;最
后用指端由外向内,由轻到重,由浅人深弹拨肌痉挛所产生的条索状结节4-6分钟。以上手法反复操作约20-25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3.分筋理筋法
患者取俯卧位,医者先行分筋手法,即用拇指与食、中二指将疼痛的肌肉或筋膜捏起后迅速放手,如此反复数次后,用拇指于患处沿肌纤维走行的垂直方向来回拨动,反复数次。再行理筋手法,即用拇指或掌根在患部作沿肌纤维的走向来回推按,反复数次后,用手掌在脊柱两侧作快速上下的推擦,以局部有温热感为度。对兼有胸椎小关节错位者,在分筋理筋手法术毕后,采用俯卧掌推法或端坐膝顶法整复移位的胸椎小关节。每日1次,每周治疗5次,10次为1个疗程。
4.通筋散络法
患者取坐位,医者先在患者肩背部用揉法、攘法、散法等松筋手法放松患者肩背部肌肉;后嘱患者双手交叉紧抱两肩,使肩背部肌肉处于紧张状态,医者用手掌根按揉风门、肺俞、魄户、膏盲(即脊柱与肩胛骨内侧缘之间)等穴位3—5分钟,再让患者患侧上肢极力旋向后贴于后背,医者以手拇指沿肩胛骨内侧缘向里揉动3~5分钟。如为双侧痛,可用同样方法对侧。最后重点按摩激痛点,弹拨筋束,使结散气通后用叩击法结束治疗。
5.涂药推拿法
病人取俯卧位或坐位。①在病变区抹以推拿按摩药液(牛血莲、八角莲、散血莲各250g,飞龙掌血、大血藤各150g,杉木尖、大金刀各lOOg;将上药加入适量54度白酒中浸泡20~30天备用),用摩、揉法施术,先摩后揉,用时2~3分钟;②以鱼际揉法、指揉法在项部施术,并以拿揉法在项部、肩部施术,以掌揉法在背部施术,用时8分钟左右;③以攘法施术10分钟左右,病情重者及形体壮实者用屈指攘法(着力部位在3、4、5掌指关节),病情一般者用鱼际攘法;④一指禅推两肩胛骨内缘约3—5分钟;⑤以单拇指、双拇指分别弹拨硬结和条索状物30~50次;⑥按大柱、肩井、肩中俞、肩外俞、大宗、曲垣、秉风、阿是穴等,每穴按30秒左右;⑦用药液擦项背至发热;⑧病人端坐,医者立于患者后面,双拇指置于风池穴,前臂抵病肩,两掌托住患者双下颌骨下方,施术时两掌与两拇指同时向上用力,两前臂向下用力,持续1分钟左右,再左右转动颈项数次。
6.松离牵顺法
①松解痉挛:以指揉、掌揉、拿捏、攘按等手法,松解颈、肩、背部痉挛的软组织,解除痉挛,反复数次,约5~10分钟。②分离粘连:在患处寻找压痛点(扳激点)和条索状物,用单手拇指在痛点上作连续滑动lO次,然后在条索状物上用拇指作与肌纤维垂直方向的来回弹拨10~20次,分离粘连,疏通经络。③牵伸理顺:当上述手法完毕后,术者站立于患者背侧,一手握患侧上臂使其外展、上举,另一手拇指同时按压扳激点及条索状物,连续进行10次,最后再顺肌纤维方向推按、复平、理顺10次,以纠正肌纤维及韧带的扭曲、变形,使其恢复正常的解剖位置。
7.舒通松解法
①患者俯卧位,术者用推法由患者背部进行由上而下的直推3—5遍;②用攘法在患者背部进行深透攘动,可反复持续5分钟;③用双手按揉法在患者背部进行沉稳的揉动,往返30分钟;④用大拇指和食中两指的指端部分对称地拿住疼痛的患处筋肉,进行短时间的挤压,或提起后迅速放手,可做3—5次;⑤用拇指在患处与肌纤维或肌腱呈垂直的方向来回弹拨,反复l~2分钟;⑥最后,术者用双手叩击法在患背处轻快、柔和地叩击,以放松肌肉,结束治疗。以上手法每日1次,lO次为1个疗程。病程长久及复感风寒者,可在手法治疗结束后加拔火罐。
8.解挛松筋法
①体位:患病在肩背取端坐位,在腰背或腰骶部则取俯卧位。②介质:正红花油。③拿法:单手拿捏自风池向下,至肩井改用双手拿捏。腰背部自疼痛部位起单手拿捏两侧膀胱经,肥胖者可双手拿之,反复操作至局部皮肤发红发热。④揉法并点按法:以掌根揉为主,手法宜持久、柔和,点按以肩井、天宗、巨骨、风池、肾俞、膀胱俞、关元俞、阿是穴为主,手法应短促有力且富有弹性。⑤擦法:以掌根自上而下在病变部位快速单向移动,反复摩擦数次,勿损伤皮肤。⑥弹拨法:沿肌纤维走向横行弹拨数次,有结节或压痛明显处重点弹拨。⑦攘法:以小鱼际、第四五掌骨背面着力于病变部位,带动腕关节做均匀连续攘动。以叩击手法结束,切脊、拳叩、掌叩法均可。每次30-40分钟,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
9.滑动按压法
病人取坐位或俯卧位,医者站立于病人的患侧,先进行局部摩、揉、拿等放松肌肉的手法,再用拇指对准患侧肩背部的压痛点,连续地滑动、按压、弹拨,即'一滑一压一弹”,滑时拇指稍松不离皮肤,可反复操作至局部发热感。病程短、疼痛严重者,开始时宜用轻手法,随着压痛减轻,再逐渐加重手法,以减少病人的痛苦。每个压痛点滑动、弹拨2—5分钟后,点按肩井、天宗、大椎等穴,再行按、摩、揉、攘、捶、擦、拍,最后拿肩井穴3—5次结束。每次25~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