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是“知道自己不知道”
在一次饭局上,查理·芒格讲了一个故事:物理学家普朗克在191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得奖之后,他每天奔波于各个学府及社交场合,不管被邀请到那里,他都会就新的量子力学讲述一番。讲了段时间以后,他的司机听得熟烂。就对他说:普朗克教授,老作同样的报告,你是不是也觉得很无聊?我建议,在慕尼黑由我替你作报告,你带上我的帽子坐在最前排,听我讲一回。普朗克说:好啊,你想讲,那就你来好了。到了慕尼黑,普朗克坐在最前排,司机登台,对一群专家级的听众作了一番有关量子力学的长篇报告。讲得跟普朗克一样,内容非常完整。讲完了,一个教授举手:先生,我请教一个问题……然后问了个非常专业的问题。听完问题,司机笑了:这个问题,太小儿科了,这样吧,我让我的司机回答一下……
芒格要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知识分为两种:一种是真知识,是人们用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和思考得来的;另一种就是普朗克司机那样的知识,他们靠模仿一些皮毛去尽情表演,也许这些表演很有说服力,但对当事人并没有什么好处。
区分真正的知识和司机的知识,或者说分辨哪些是表演者哪些是真正有知识的人并不容易。现在谁都可以随时上网查找你想要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让某些人看起来很有知识的样子,但这些孤立的、零星散碎的知识点并没有什么意义,有意义的是把这些点连接起来的思维模式,这需要系统的学习和深度的思考。
巴菲特对老伙伴的这个故事也非常感兴趣,他由此总结出了一个非常有概括性的概念:“能力范围”。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能力范围,你需要努力的去扩大这个范围,但同样重要的是一定要认清这个范围的边界,找不到或认不清这个边界是非常危险的事。这会令你在你并不精通的领域成为一个表演者,而不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成为一个专家。巴菲特再三强调,一定要待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
芒格对此也有类似的说法:“你必须找出自己的能力在哪里。我几乎可以保证,如果你必须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外碰运气,你的职业生涯将会非常糟糕。”
我们需要知道自己知道什么,我们更需要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找到自己的能力范围,待在里面,你会成为一个幸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