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学《易经》:“象”在帛书《系辞》为何作“马”?

帛书《系辞》中最引人注意的现象,是传本《系辞传》中的“象”字,帛书几乎都写作“马”,学术界对此争论甚大。笔者认为,“马”不可能是错字,因为传本《系辞传》有39个“象”字(包括2个“像”字,帛书《系辞》皆作“马”),帛书《系辞》缺大衍之数章(共有4个“象”),所以共有35个“象”字,象、马二字的篆体、隶体的上部写法是不同的,故帛书《系辞》不可能把这35个“象”字全部抄错为“马”字,只能说明帛书《系辞》的母本就是“马”字。在帛书《老子·道经》乙本和《十六经·立命》中有“象帝为先”和“作自为象”之语,皆与帛书《系辞》为同一抄手所书,可知帛书中也不乏“象”字。
张岱年先生在《道家文化研究》第3辑《初读帛书<系辞>》说:
《左传·昭公二年》:“晋侯使韩宣子来聘,……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杜注:《易象》,上下经之象辞。)”是易象相连并称,由来已久。……由此可见,《系辞》中的象字应是正字,而帛书马字乃是异文。
据笔者考证,周公《易象》属于《周易》的解读文献,是孔子编辑《易传》的原始材料。
《王安石·字说》:“象牙感雷而文生,天象感气而文生,故天象亦用此字。”又《韩非子·解老篇》:“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按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
西周之后,大象淡出中原,成为中原的稀见动物,故以象喻想象。楚国本产大象而不产马,马为稀见动物,故以马喻想象。
一、古代中原地区大象从有到无的变迁
六畜为马、牛、羊、鸡、犬、豕,西周以前中原有大象,牛耕之前曾为象耕。甲骨文中猎象和以象祭祀的记载有多处。
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说:“为字古金文石鼓文并从爪,从象,绝不见母猴之状。卜辞作手牵象形,意古者役象以助劳,其事或尚在服牛乘马以前。”
从各种资料中看出,凡以象,鼻等为名者,疑皆象曾栖息之。从地名上看,舜居妫汭,当亦以服象得名。从姓氏上来说,陈姓妫,妫字从为,显然为是服象的民族。
《尚书·夏书·禹贡》:“荆、河惟豫州”,《周礼》、《尔雅》:“河南曰豫州”,《吕氏春秋》:“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豫,《说文》:“象之大者。贾侍中说:不害于物。”“豫”甲骨文、金文均无此字,豫为象邑二字合文。徐中舒先生认为:“《说文》豫,从象予声。”又说:“盖予字之得形,即由邑字伪变而成,其得音、与义,则由舒字为之介。”
《礼记·孝经》:“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有鸟为之耘。”《帝王世纪》:“舜葬苍梧下,群象常为之耕。”
《吕氏春秋·古乐篇》:“商人服象,肆虐于东夷,周公以师逐之,至于江南。”由于驯牛易于驯象,以及气候变迁、大象经常毁坏庄稼等因素,西周初年大象逐渐被迁徙至江南。以至于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大象成了“希见”之物。
 
二、古代楚荆地区马从无到有的变迁
《尚书·夏书·禹贡》曰:“荆及衡阳惟荆州:……厥贡羽、毛,齿,革惟金三品……”
《周礼·职方氏》曰:“正南曰荆州,……其利丹银齿革……”
注:“齿,象齿也。”象齿即象牙,《禹贡》《周礼》的记载可证上古、中古时期楚荆地区产大象。
《荀子·王制篇》:“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焉,然而中国得而财之”。“海”字古有“荒晦绝远之地”的意思。《尔雅·释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
《史记· 贷殖列传》:“龙门、褐石北多马、牛、羊”。
殷周以前楚地有象而无马,东周是楚国养马业从无到有的肇端阶段,战国时期是楚国养马业极盛的阶段。
《左传·昭公十二年》:“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西周初年,周成王始封熊绎为楚君,赐“子男”爵位。《左传·宣公十二年》:“若敖、蚡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若敖、蛤冒是西周末年、东周初年两周之际的楚先君,“筚路”是《考工记》所记行山驾牛的“柏车”。楚君驾牛这一事实有力地证明了西周尤其是早、中期楚国少马(见张君《“筚路”考》、《楚国养马初探》(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所以对于东周以前的楚国有象而无马的国情而言,按《韩非子·解老篇》的说法,象乃“人希见”,“象”应改为“马”,所谓:“人希见生象(马)也,而得死象(马)之骨,按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马)也。”故传本《系辞传》中的“象”字,帛书几乎都写作“马”。
 
三、帛书《系辞》与传本《系辞传》的区别
与传本《易传》讲卦象、爻象和筮数不同,帛书《易传》解易的特色是只谈德义,罕言卦象、爻象和筮数,这可能是帛书将传本《系辞传》全部的“象”字径直改为“马”字的主要原因(传本《系辞传》共有39个“象”字,帛书《系辞》没有“大衍之数”章,共有35个“象”字)。
传本《系辞传》讲卦象、爻象和筮数,而帛书《易传》不讲象数,只是据卦爻辞依文解义。我认为帛书《六十四卦》的卦序是《连山易》先天卦序,帛书流派的易学可能是子夏所传,因为子夏曾自学《连山易》(见《周易密钥·发现纳甲与《连山易》之谜——以《易本命》为中心》)。整个帛书《易传》罕言卦象、卦气,只有两三处有类似卦象卦气的内容,如《二三子》言艮为精质,与《连山易》有关;《要》篇言损益二卦,益卦“春以授夏”、损卦“秋以授冬”,这是用的后天八卦,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连山易》云干宝《周礼注》和罗泌《路史·发挥》都说后天八卦是《连山易》。子夏未得《易象》秘传,故不通《大象传》《彖传》和《小象传》,由于不通、不用卦象,所以帛书《易传》中只有今本《说卦传》前三章而没有后边的类象;帛书《六十四卦》不用《周易》卦序,故没有《序卦传》;更不用互体,故没有《杂卦传》。
(本文引自李守力著《周易诠释》,最新修订日期为2018年11月13日,为文化传统平台原创发布,本链接可用于个人学习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