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尧: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不知何时起,我对地名心生好奇甚至产生各种“奇思妙想”。因为考察王寿山花岗岩地貌的缘故,我早在20年前就“认识”了桃尧镇,但那时并没有在意“桃尧”这一名称的由来,而且自那以后很长时间再没到过桃尧,也就没有再去琢磨它。直到几年前的一天,因为工作关系,当我带几个同事走进该镇一个叫“桃源”的村子做调研时,才意识到桃尧的“桃”字应该跟这个村名有关。后来也从《梅县市地名志》(1987)一书中得到证实:桃尧镇为清末“桃源堡”和“尧塘堡”两地的合称。笔者想,“桃源”自是该村张氏一世祖当年开基时对这个村子的美好联想——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可“尧塘”之名呢?当然,现如今这些似乎变得都不重要了,因为真正让我恍然大悟的是《诗经·周南·桃夭》篇章中的句子:“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原来,桃尧乃“桃夭”也,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一个地方呀!
去年腊月寒冬的一天,我到桃尧镇的几个村子转了一圈,所见所闻,至今魂牵梦绕,意犹未尽。
桃花源里可耕田
桃源村我去过多次,但这一次的走访让我对这个村庄的主人有了一种敬若神明之感。
桃源村面积约18平方公里,有773户人家,2700多人,均为张姓。该村于2012年先后获得“中国传统村落”和“广东省古村落”的认定。村中有数十座古民居,大都为两层结构,既不同于永定圆土楼,又区别于典型的客家围龙屋。村中最古老的建筑要数武陵桥和狩猎公王。
有450多年历史的武陵桥。
我第一次去桃源村时见到武陵桥的第一反应,当然是想起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的句子,所以,桃源村人建造武陵桥(1560年)是不出奇的。然而,令我羞愧的是那一次虽参观过狩猎公王,却没有把它与张姓人的图腾(弓箭/狩猎)以及始祖张挥联系起来。直至最近我关注张氏文化,方豁然开朗,如梦初醒。因此,这次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去“补课”。公王就位于大塘下自然村的桃花河水口,离武陵桥仅有百米之距。其占地面积不大,大概也就一百多平方米,是一亭屋造型。亭柱楹联是“狩得桃源福至贵满添财兴,猎取四时家富民丰永康宁”,公王神坛的后柱则书联“公恩庇万代,王德仰千秋”。狩猎公王具体建于何时已经无暇考究,但公王后面那几株郁郁葱葱的大树,仿佛在预示着这村子人丁兴旺,名人辈出。桃源,乃钟灵毓秀也!
纪念桃源三世祖校政公的校政宫。
在一名村干部的引领下,我访问了张佐宏老人。老人70多岁,虽然腿脚不太灵便,坐着轮椅,耳也有点背,但身子还硬朗,看起来精神矍铄。听说我们是专门来讨教狩猎公王的,他一边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一边吩咐老伴去把族谱找来。一会儿,我从张夫人手中接过《广东省梅县桃源村大塘下十五世祖显昌公分支族谱》(征求意见稿)手抄本,翻开“狩猎公王考”一页,上面赫然写着:经查张氏各种族谱,均一致记载,吾一世祖张挥公,乃轩辕皇帝第五子,“帝命掌弓矢之职,置弓矢张罗以取禽兽……”族人认为,“置弓矢张罗以取禽兽”就是狩猎,“狩猎公王”就是为纪念张挥公而建的。
关于桃源村,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它的文化丛书,从村志到族谱再到诗集以及各类文章汇编,可谓琳琅满目,一应俱全,实乃本镇其他村庄之罕见。《桃源村志》(1428-2016)记载:桃源村始建于明代宣德年间即公元1428年,由福建上杭县开基祖化孙公传至第八代进武公开基,距今近600年。桃源三世祖校政公早年曾到茅山学成吕仙道法,一生仗义举善,至今村中还流传着校政公的故事传说,并修一宫亭纪念。
笔者发现,桃源村是个不折不扣的文化之乡,素有崇文重教之风,书香门第、仕宦之家比比皆是,历史人物、社会名流不胜枚举,北伐军高级参谋张引士、老红军张春汉、共和国九级高干张海、革命烈士张国庶、农民画家张维佳等,皆出自此地,真是人文荟萃,各领风骚。
离开桃源村时,我突然想起了毛主席《七律·登庐山》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这是作者当年心中涌动着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豪迈之情写下的奋发诗篇。如今,桃源村人不正沐浴着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春风,迎来了乡村振兴的美好时光么!
梅州古桥一奇葩
早就听闻桃尧有一座气势恢宏、形状奇特的古桥——砥柱桥,但一直无缘她的“庐山真面目”,如今终于如愿了。据有关资料记载,松源河近60公里的河道上,横跨着21座保存较好的清朝中后期的古桥,砥柱桥就坐落在显朝村的松源河上。关于砥柱桥建造年份是颇有些争议的,路边的指示牌记载是“明代古桥”,但经有关专家考证,该桥最初为木桥,石桥建于清朝后期,大概有100年左右的历史。我从不同的角度端详着这座平生见过的最大最奇特的古桥,着实为这一建筑奇葩惊叹不已。
奇特“S”形走向的砥柱桥。
砥柱桥是一座四拱石桥,全长约200米,宽仅3米,高10米,两边拾阶而上,只有桥中央是平坦的。其奇特之处在于为了利用河床中的原有的磐石作天然桥基,整座桥面连拐数道弯,桥身成“S”形的走向。这样有别于两点一直线的传统架桥方式,是客家先民发挥聪明才智,因地制宜建筑石拱桥的精彩之作。砥柱者,“能负重任、支危局的人或力量”也,凡河流之上所建之桥梁无数,但敢称“砥柱”者唯恐不多,建造之人定非等闲之辈!村名何以叫“显朝”,莫非与当年朝廷什么事件有何关联?问了村中几个人都得不到答案。回来我查了查《梅县地名考》,才真相大白。显朝村古称“涧头坑”(旧时靠村头水涧引水和村尾引一条长坑的水源灌溉农田),“显朝”乃当地客家话“涧头”之谐音。最近笔者又从一位高人那里得知,其实,“涧头坑”的正确写法应该是“枧头坑”,因为“枧”才是输水工具!
离开显朝村前,我再次眺望着这座神奇的古桥,它形似马鞍,又像一条巨型的毛毛虫钳制江中,很是震撼和奇妙!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尧,就像一位刚刚掀开神秘面纱的新娘子,一定会吸引越来越多投资者和游人的目光。
桃尧,我还会再来!(谢小康)
编辑: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