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温疫条辨》——承气解毒汤
清·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卷五。
【组成】白僵蚕酒炒,三钱全蝉蜕十个黄连一钱黄芩一钱黄柏-钱栀子一钱枳实麸炒,二钱五分厚朴姜汁炒,五钱大黄酒洗,五钱芒硝另入,三钱甚至痞满燥实坚结非常,大黄至两余,芒硝加至五、七钱,始动者又当知之。
【用法】水煎服。
【作用与功效】辟秽解毒,通腑泄热。
【主治、适应症】温病三焦大热,痞满燥实,谵语狂乱不识人,热结旁流,循衣摸床,舌卷囊缩,及瓜瓤、疙瘩瘟,上为痈脓,下血如豚肝,厥逆,脉沉伏者。
【方解】本方是在大承气汤与升降散的基础上加减而成。温病三焦大热,则以大黄、芒硝、枳实、厚朴之大承气汤来峻下热结,通腑泄热。温毒上下流窜,则体内气机紊乱,故以升降散之僵蚕、蝉蜕两轻清之品,僵蚕以清化而升阳,蝉蜕以清虚而散火,俾气机复则邪气除;二者又可疏风散结,从而可以散火热郁结。黄连清中上焦之热毒,黄柏祛下焦火热,栀子轻清,沟通上下三焦,清热凉血,助君药除热之功。
【方论】杨氏日,此乃温病要药也。然非厥逆脉伏,大热大实,及热结旁流,舌卷囊缩,循衣摸床等症,见之真而守之定,不可轻投。虚极加人参二钱五分,如无参则加熟地黄一两,归身七钱,山药五钱,煎汤入前药煎服,亦屡有奇验。《内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之以苦,此方是也。加人参取阳生阴长,所谓无阳则阴无以生。加熟地等取血旺气亦不陷,所谓无阴则阳无以化,其理一也。(《伤寒瘟疫条辨》)。
【临床应用与医案】
1:急性盆腔炎
余某,女,35岁,医务人员。病起发热(39.5℃),无寒,次日右下腹痛甚拒按,可触及条索状物;带下量多,黄白相兼,秽臭异常,口干引饮,面赤气粗,舌苔黄腻,脉洪数。血象:白细胞15×10°/L,中性0.89,淋巴0.11。经妇产科会诊,确诊急性盆腔炎。证属湿热蕴结,化火内炽,热壅血瘀,急当清热攻下,以解毒承气汤(白僵蚕(酒炒)9克,全蝉蜕20个,黄连、黄芩、栀子各9克,枳壳(麸炒)7.5克,芒硝(另人)9克)去白僵蚕、蝉蜕、玄明粉,加大血藤、败酱草、金银花、紫花地丁、益母草。药服1剂,便下增多,体温恢复正常,下腹疼痛有减,但腹块仍存。前方续服3剂,腹块消匿,疼痛若失,带下如常,告临床治愈。
按语本方出自杨栗山的《伤寒瘟疫条辨》。此方实为大承气汤合黄连解毒汤、升降散组成的复方合剂。主治“温病三焦大热,痞满燥实,谵语狂乱不识人…”,方取黄连解毒汤之清热解毒消毒于内;取大承气汤攻下通腑排毒于外,更以升降散之熄风镇惊,组方严谨。虽为三焦大热而设,但引伸于实热内结,腹块作痛的妇科炎症性疾患亦颇切病情。笔者应用临床如急性盆腔炎、产褥感染、败血症等每能收效。其证候特点多为高热稽留,日晡热增,面赤气粗,口干引饮;腹块骤作,高突有征,腹痛绞剧,按之痛甚;大便秘结,数日不解,或痞满燥实,或热结旁流,带下频多,其色黄赤相间,污浊不洁,臭气异常,阴门涩痛如刺。上述诸症不必悉具,凡证属实热者均可投之。
[范中明.攻下法在妇科的应用.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4,1:15-16.]。
2:失眠
张文选在临床上常用杨氏解毒承气汤治疗杂病火毒证,如心烦、失眠、头痛、眩晕、小便赤涩、大便秘结、出血、痤疮、疖肿、皮炎等属于火毒内壅者。此介绍验案一则如下。
王某某,男,43岁。2005年9月20日初诊。长期失眠,最近常彻夜不眠,心烦急躁,口苦、口黏、口臭,全身憋闷不舒,疲劳不堪。舌红赤,舌尖起刺,苔黄厚,脉弦滑有力、略数。辨为郁火内蕴的杨氏解毒承气汤证,处方:僵蚕10g,蝉蜕10g,黄连6g,黄芩10g,黄柏10g,生栀子10g,枳实10g,厚朴15g,酒大黄8g,片姜黄10g。6剂。
2005年9月27日二诊:服此药1剂,当日大便2次,泻出秽臭浊物甚多,遂全身舒畅,当晚深睡5~6个小时。服完7剂药,心烦、口臭等症大为减轻。舌红,苔黄不厚,脉弦滑略数。继续用上方合四逆散法,七剂后诸证告愈!——摘自张文选《温病方证与杂病辨治》
【临证提要】
杨栗山治疗温病的调气泄热的思想在整本书贯穿始终,而此方将这一思想灵活地运用在了治疗热厥证中。三焦里热壅盛,阳气于里,杨氏在承气汤方的基础上加入了升降散方义,旨在后散热大法,治热调理气机的原则。值得注意的是僵蚕、蝉蜕的药量,应在承气解毒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