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强:【家长学堂】怎样避免父母的爱泛滥成灾?
家庭教育中,总有一些现象让我们父母很无奈。
比如,一边是父母“掏心掏肺”的爱,一边是孩子对父母之“爱”的逆反与逃离;一边是家长“用心良苦”的为孩子干这干那,一边是孩子“生命力”的日渐萎缩;一边是父母倾尽所有的付出,一边却是原生家庭对孩子伤害难以愈合的事实愈演愈烈。
现状就这么无情,有的家长非常迷惑:难道我爱自己的孩子还错了?
爱本身没有错,但当爱没有尺度、毫无节制,就会泛滥成灾,成为一种“不可逆”的伤害。
这样的爱往往缺少理性,这样的父母通常患有“关怀强迫症”,他们极度需要孩子依赖自己,总是爱向孩子提供他根本不需要的不适宜的关怀。这样的结果直接造成孩子不能独立,双方进入一种可怕的状态,我们称之为“共生绞杀”,成长于这样的原生家庭的孩子,成人后往往会面临很多终生的困境。
有一份社会学的调查显示:那些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家长对孩子日常生活包办代替,孩子被过分关注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更容易具有“巨婴”的心理特征:病态共生、全能自恋、偏执分裂。所以,当一个人成人后出现类似问题的时候,需要治疗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整套家庭的链条。
怎样才能防止爱的泛滥呢?“破局”之道在哪里呢?
01
家庭教育中的爱首先是眼里有“人”
我们看看这几句话:
我都是为了你好,所以你要听话。
我替你做好生活中所有的事儿,你只需要负责学习好。
你不能和这个同学交往,因为他不是个好孩子。
我找人给你定了个学习计划,你要认真执行哦,考好了,爸爸给你大奖,你说要什么就给你什么。
这是中国家长最常说的几句话。仔细打量就不难发现,它们的主语毫无例外都是家长,完全是站在家长的角度在安排孩子的生活,那做这些事儿的“人”在哪?他们自己的感受与思考在哪?这些话的背后站立着一个个庞然大物的“巨婴”。
“听话”、“学习好”、“认真执行”、“好孩子”,这些听起来无比熟悉,看不去相当正确的“语录”背后,流露的是赤裸裸的摆布与控制。
爱是什么呢?爱是家长放下自己的私心,是允许孩子成为他自己。
爱孩子就要眼里有“人”,家长言行的逻辑起点应该是“人”的存在。要把生活还给孩子,让孩子成为一个在生活中摸爬滚打,有自己故事的人,并成为故事的主角。
02
家庭教育中的爱是满足孩子生命的需求
家庭教育中太多的关爱只停留在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我们常说让孩子安全,但要知道,孩子安全的需求更多地是指精神层面、心灵层面的安全。
比如,家长如何面对孩子成长中的“过失”。语言的暴力、冷淡的处置、激进的愤怒传递的都是不安全的因素,这些“软暴力”会无孔不入地深入到一个人灵魂的“毛孔”,缺乏安全感是很多心理问题的诱因。
家长要允许孩子犯错误,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小孩儿,别再让“人家的孩子”折磨自己和伤害孩子了。
孩子凡是出于经验或心不在焉的犯错,只要不涉及道德问题,都要学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孩子自己会在这个过程中学会自责,学会努力弥补。
犯错误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修够了一定的“学时”,他才能真正完善。在成长中,“过失”与“成功”同样重要。
说到孩子“自我实现”的需求,很多家长会一脸的茫然,“自我实现”是什么?人成长的最终归宿是成为他自己,无一例外。
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赢得他人的认可与尊重,在这一过程中体验幸福与价值,这就是好的人生。
这样的人生需要孩子有自主选择的能力,家中要做的就是让孩子独立面对生活,把选择的权力交给他,只有经历了,生活才属于“他”。
03
家庭教育中的爱是允许生命自然生长
两层含义,一是少一点过度的规划,二是学会等待。
今天的社会,太强调规划与打造,这是工业社会的发展到信息社会的转型带来的。
但是,我们面对的是“人”,人的成长自有其节奏与韵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在孩子的成长中不是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的思维方式,生命的成长需要弯弯曲曲的小路。过度的规划、“拔苗助长”的速成都是以独立精神世界的丧失与冷暖喜乐的远离为代价的。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会让孩子的生命多一些悬念,丰富的感知与丰厚的积累才是生命之源。人生路上,父母永远是弓,是弦,孩子是箭。瞄得再准,拉得再满,不放手,孩子永远不能抵达人生的靶心。
爱孩子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却永远没有独门诀窍。因为生命复杂而独特、人性丰富而敏感、人的成长环境千差万别,我们不可能找到一个万全之策。
今天我更多说的是一些底层观念,这些是行为的逻辑起点。至于方法和手段,只有产生在这些逻辑之上,才会成为科学的方法和手段。
欢迎扫描二维码
加入崇敏家庭关系学校
观看我的讲课视频
教育路上,我们一起成长!
十年以后,当我有勇气重读自己的文字,我希望自己仍是一个诚实的作者。或许我不能道破所有的真相,但我用心记下的每一个文字都不曾虚妄与违心。我希望自己真正领悟到:人是什么;教育如何为人“赋能”;未来,人如何获得自由。我希望通过我的创造帮助人们去选择,无论教育风云如何变化,我会作为这个时代的记录者与参与者而存在。 ——王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