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自己依旧念念不忘当年
余生也晚,我所经历的解放前,指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之前。不管粗粮细粮,需先填饱肚子,之后才有可能将思想解放出来,不在“形而下”打转转。一辈子干着两辈子的活,依旧填不饱肚子,一个工分几分钱,一年下来倒欠生产队几十块,直希望来生不再受此般苦难。敬畏食品是其共性,容不得暴殄天物,时有剩饭撑胃。尚需有表达的自由,反思控诉之声,遂成为学界文艺界主流,正如胡适所言:“若要病好,须先认有病;若要政治好,须先认现今的政治实在不好。”战国之后,士无风骨,秦祸之后,君不道天,莫道言论自由,要看言论后有无自由,揆诸史实,历代文人从未享受过畅所欲言的福分。言论的自由,仰仗阅读自由的支撑。《读书无禁区》是《读书》杂志创刊号的卷首语,文以气为高,不论其中内容,仅就标题,便是檄文式的宣言。读了好书会如何如何,读了坏书又如何如何,幼稚论调,不值一驳。好书坏书标准不一,所谓惑世诬民的坏书,不过是另类思路的著述,读后的效果是“我不信了”。好风相随,书香悠长,借着无禁区的氛围,真就读过一些之前被认为的禁书,结果便是对既往种种先打问号,后寻答案,腹议现实的同时,不再一味歌颂。不传播偏见与仇恨,是反思的底线。时过境迁,反思不乏值得反思之处,即便如此,宁可相信正在寻找真理之人,也不能相信那些号称已经找到真理之人。既然读书无禁区,写作也无禁区,翻译也无禁区。上有文件,下有敷衍,上有管制,下有主意,出版这类著作的出版社,时有停业整顿者,即便如此,前仆而后继。受处分者,一笑出门去,千里落花风,个人自寻生理去也。选择什么样的路,自己对自己负全责,气节二字,乃士君子立身大端。花期不远,繁荣自现,此为古人未辟之境。既然读书无禁区,音乐也无禁区,穿戴也无禁区。小邓的歌私下里传遍南北,越是反对,越是曲不离口,手提录音机走街串巷,高分贝循环播放。喇叭裤、蛤蟆镜是反叛青年的标配,以致遭来各方的面斥不雅,他们的心思,也是我的心思,但不是他们中的一员。时下广场舞中的主力,多是当年的反叛角色,他们似乎已习惯于高分贝。念他们当年推力有功,也就忍耐了噪音的干扰,就我而言,语言改造比思想改造还难,气急之下,说出的话语不出批判腔调,情急之下,写出的文字不出社论体。医生所能带给病人的希望,不只是解除病痛,还有生死之间的一种期盼,解放思想的作用可谓大矣。主动与被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人人观念变,继而行为变,举止变,由个人变,继而社会变,国家变。以前认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后来发现自由才是,创造力也源于此。社会不会各尽其能,学校不会有教无类,时代或会埋没一些人的才华,但给所有人带来机会。投机倒把者,名正言顺经商,打架斗殴者,开物成务保镖,巧舌如簧者,堂而皇之律师,舞文弄墨者,水到渠成作家,我本人也是受益者,从此打消掉插队隐患,走上考学之路,而之前家长设计的营生,是成为一名受人待见的木匠。一树鸟鸣后,寂寂沉且静;一枝绽放后,纷纷开且落。时间已模糊,细节却仍在,然当年的诗人,如今已不会断行,当年演说家,如今已三缄其口,当年的擎旗手,如今已举不起胳膊,惟有当年的自己,如今依旧念念不忘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