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经典名句…………句句精华

01、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黄帝内经。素问》

注释:此为阴阳理论在中医临床诊断上的应用。阳主动而在外,阴主静而在内。病邪由阳分入于阴分,阳气敛藏,故病者多安静。病邪由阴分出于阳分,阴不守内,阴阳相争,故病者多躁动而怒。

静与怒属情志表现,反映了病者阴阳盛衰的病理情况。一般喜卧安静者,或为阳虚,或为阴盛,也有阴阳两虚所致的。躁动易怒者,固然与阳盛有关,但属阴盛格阳、虚阳外浮所致者也不乏其例。临床当洞察细微,不可掉以轻心。

02、脏实则声洪,脏虚则声怯。-----《明。张介宾》

注释:人说话声音的强弱,反映了体内脏腑精气的盛衰。就生理而言,脏腑精气充实,其人发声高亢洪亮,脏腑精气虚弱,其人声音就低微怯弱。就疾病而言,语声的强弱还与邪气的盛衰有关,邪气亢盛而脏腑正气未虚的实证、热证,病人语声就宏大、响亮,并有多言躁动的表现,若邪气已衰,正气亦虚的虚证、寒症,则病人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

03 、因咳而有痰者,咳为重。主治在肺;因痰而致咳者,痰为重,主治在脾。---明.王纶

注释:咳嗽之病,一般皆有咳有痰,然而咳和痰的出现常有先后之别,临床每可以此作为辩证依据之一。若先咳而后觉有痰者,多因外邪袭肺,肺气壅滞,气道不利而咳作,由于肺失清肃之令,无以宣发有脾上输于肺之精气津液,使之滞留于肺,化而为痰。

虽然痰之多寡和颜色可随其所感之邪的不同而有异,但其皆有肺生则一。此以咳为本,痰为标,病位在肺,治当以肺为主,肺气畅达,宣肃之令一复,则咳愈而痰自去。

若先痰蜒盛而后有咳嗽,则每有脾虚无以运化水谷精微而致酿湿生痰,上渍于肺,从而肺气壅滞,令肺失清肃,咳嗽逐作,此以痰为本,咳为标,病位在脾。治当以脾为主,健脾燥湿化痰,生痰之源一健则咳自止。

04 、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黄帝内经.灵枢》

注释:井、荥、输、经、合称五腧穴,是十二经脉的重要腧穴,对治疗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疾病发生于五脏时,治疗时应刺井穴;疾病变化呈现于面色时,应刺荥穴;病情时重时轻时,可刺腧穴;疾病影响声音时,可取经穴;若经络满盛而有淤血现象的,病在足阳明胃,应刺合穴。

阳明多气多血,所聚而荫养百脉,故阳明以津液为主。清.缭希雍

注释:足阳明胃经。胃是“水谷之海”,且“脾为胃行其津液”,使水谷精微运化输布,营养全身,人身气血津液均赖胃中谷气化生而不断补充,故胃为“气血之源”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

而津液与血液可相互渗透转化,有'津血同源”之说,津液气血可以起濡养经脉的作用,所以说“津液所聚而荫养百脉”临床上治疗阳明经脉的疾病时,以护津液为要。

05 、欲补心者,先实肾,使肾得升;欲补肾者,须宁心,使心得降。清.石寿棠

注释:此是根据心肾二者之间的关系确立的治法。心在五行为火,位居于上而属阳;肾居于下而属阴。位于下者,已上升为顺,位于上者,已下降为和。故心火下降至肾,肾水上承于心,心与肾之间的功能才能协调。

所以欲补心者,先益肾,使肾水得以上济以资心,则心的病症自复。欲补肾者,可先宁心,使心火下降以温肾,则肾的病症易愈。就临床实际看,这一治法用于肾阴不足而心火扰动的心肾不交之证,滋肾水,降心火,可使心肾相交,水火相济,身自安和。

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明.王琦石

注释:肺位于胸腔,居诸脏之上,五脏中肺位最高,故被称为“五脏之天”,,全身气机,津液的输布运行由它主司。肺虚则营卫不运,精微无以敷布,日久成损。脾居中焦,主运化水谷精微,为脏腑经络四肢百骸输送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

脾属土,土为万物之母,脾像土,化生万物一样滋养全身百骸,故称“脾为百骸之母”。脾失健运则机体消化吸收能力下降,全身营养障碍,肌肉消减,四肢不用。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为先天之本,肾之阴阳为脏腑阴阳之根本,故称“肾为性命之根”,肾虚则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本句阐述分属三焦的肺、脾、肾的重要性。

06、五味之过,疾病蜂起。病之生也,其机甚微。元.朱震亨

注释:人体的血气精神,都由饮食五味所滋生,五味与五脏,各有其亲和性《黄帝内经》---“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如果饮食五味过于偏嗜,就会使五脏之气偏盛偏衰,此谓“气增而久,夭之由也”。由五味偏嗜导致的疾病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而非一朝一夕所致。

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黄帝内经》

注释:五味分属五行,入五脏。甘味入脾而属土,肾属水主骨,其华在发。土能克水,甘性缓滞,多食甘则脾气雍郁,运化无力,则肾水无制,水邪过盛,肾气衰弱,不能生髓养骨,故骨酸困疼痛。髓亏血少,发失所养,故发落。苦味入心而属火,肺属金主皮毛,火能克金。

多食苦,苦从火化,火盛则灼伤肺阴,阴液枯涸,不能闰养皮毛,故皮肤枯槁,毫毛脱落。辛味入肺而属金,肝属木主筋,爪为筋之余。金能克木,辛性升散,多食辛,则升散太过而耗伤肝血阴液,筋爪失其濡养,故筋拘急而爪甲枯槁不润。注---泣应训为“冱”音hu,凝结之意。

咸入肾而属水,脉属心而主火,水能克火。多食咸则肾水过盛,水盛必克心火,火受水克,则心气弱,无力推动血液运行,故血脉凝滞而流行不畅,皮肤颜色变为暗黑。

07 、寒在表者,为憎寒,为身冷,为浮肿,为容颜青惨,为四肢寒厥。明.张介宾

注释:寒邪在表为表寒证,由人体触冒寒气所致,寒气束表,卫气被郁,故恶寒。寒微阴邪,最易伤人阳气,阳气的温煦作用减弱,则见身寒,四肢厥冷。寒凝则气血迟缓,而见面色青惨。

寒邪阻滞气机,气不化津,可见浮肿。冬令严寒,体质稍有不实,即易感犯,故此证多见冬季。寒邪郁于肌表,可以化热而转为表热,也可郁曷里热而成表寒里热证。若寒邪由络脉而入经脉,凝结隧道,即可转变为痛痹之证。

寒在下者,为清浊不分,为鹜溏痛泄,为阳痿,为遗尿,为膝寒足冷。明.张介宾

注释:寒主阴,故人体下部最易病寒。如下焦阳气不足,不能分清泌浊,则大便溏泄,而小便反少。如命门火衰,精气虚冷,则阳痿。肾阳虚衰,气化功能失常,失于固摄,膀胱约束无权,则遗尿。寒邪凝滞于经络,血脉流通不畅,故膝寒足冷。治疗以温阳散寒为主。

08 、寒在中焦,则食入而不化。明。张介宾

注释:寒邪伤胃,或虚寒内生等因素,脾胃之阳不足,中焦寒胜,则胃不能腐熟,脾不得运化,饮食难以得到正常的消化,吸收,可表现为食谷不化,须臾泛出,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古人称“胃反”。对于这类病证,治疗以温中、振奋脾胃之阳为主。

09、湿郁者,周身走痛,或关节痛,遇阴寒则发,脉沉细。元.朱震亨

湿郁可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影响血行,使周身、关节失于气血温阳而疼痛。湿性重浊、黏滞,故湿郁致痛多为重痛。若为走痛,则多兼风邪。湿为阴邪,故遇阴寒潮湿的天气或环境,最易使湿郁加重或多发,脉沉主里证,细脉【脉细直而软,状如丝线,稍显于微脉】主虚亦主湿。丹溪治湿常用白芷、苍术、茯苓、川穹等。

10 、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清.李用粹

注释:肝胆虽互为表里,生理功能不同,邪气客入,症状表现也不尽相同。胆内藏胆汁,胆汁味苦,又,胆为六腑之一,六腑以通为用,故胆汁通降于下以助肠之消化,胆受邪则胆汁不能通降而逆于上,故发为呕吐口苦,所以说“呕苦知邪在胆”。肝体阴而用阳,在味为酸,肝之阳易亢逆于上,易化火生风,肝有热邪而气逆于上,可致口中泛酸,因此说“吐酸识火入肝”。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

  • 【秒泄——欲补有形之精,须益无形之气】张...

    [秒泄--欲补有形之精,须益无形之气] 张先生,博士后毕业,常刻苦读书,通宵不寐,后渐渐消瘦,时有遗泄,并未在意. 后感觉症状加重,时间不足1分钟,且不思饮食,情况每况愈下,精力不济,甚至开始脱发,牙 ...

  • 化痰的肾气丸——跟诊日记

    化痰的肾气丸--跟诊日记 2017.12.14 隆冬季节天寒地冻,很多老年人开始频繁的咳嗽痰浊涌盛,有的老年人常年的咳嗽痰多,总是用化痰止咳的方法却难以彻底治愈. 今天一位八十多岁的老爷子,一进门就朝 ...

  • 中医是怎么解释哮喘的

    支气管哮喘属于中医"哮病"范畴,是一种比较顽固的疾病,如果忽视治疗,可以伴随终身. 大部分哮喘患者都存在过敏现象或者有过敏性鼻炎,有过敏性鼻炎的哮喘患者发病前兆会有打喷嚏.流鼻涕. ...

  • 七、中医经典名句…………句句精华

    61 .阳惟畏其衰,阴惟畏其盛.明.张介宾 注释:本句是"阳非有余"学术思想的集中概括,对于防止生活起居失常而损害人体正常功能,治疗上过用寒凉药物伤害气机是有积极意义的.阳,是指正 ...

  • 五、中医经典名句…………句句精华

    41 .盖七情不损,则五劳不成.明.绮石 注释:七情内伤,直伤五脏,影响气机.如怒伤肝,思伤脾:怒则气上,思则气结等.故七情内伤日久,一则致五脏功能失调,其化生.藏精气功能减退,二则气机失调及血,而气 ...

  • 十二、中医经典名句…………句句精华

    111.六腑以通为补.清.叶桂 注释:本句是对"六腑以通为用"的进一步发挥.保持六腑的通畅,保持六腑气机的正常,就是对六腑功能的资助,也就是说,六腑以通为补. 112.恚怒气逆,上 ...

  • 六、中医经典名句…………句句精华

    51 .夏伤于暑,秋必痎疟.<黄帝内经> 注释:疟为之病,种类繁多,统称痎疟.夏季伤于暑邪,未即发病,蕴伏于内,至秋与凉合邪,可变身疟疾.痎疟症见多为恶寒壮热,口渴引饮,脉来洪数.或着衣则 ...

  • 十、中医经典名句…………句句精华

    91 .阴阳者,天地之造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黄帝内经> 注释:这句话简明地提出阴阳学说的基本观点,即阴阳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自然界一切事物都存在阴阳二个方 ...

  • 八、中医经典名句…………句句精华

    71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明.张介宾 注释:本语出自<类经>.如说:"奈何今之医家,多不知求本求标,孰缓孰急之道,....且动称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

  • 九、中医经典名句…………句句精华

    81 .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黄帝内经> 注释:本语是指虚证不能用泻法,实证不能用补法.否则,就会犯虚虚实实之错,而是必须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才是正治.在临床上虚证的范围较广,从总的 ...

  • 二、中医经典名句…………句句精华

    11 .湿气伤人,在上则头重目黄,鼻塞声重,在中则痞闷不舒,在下则足胫跗肿.清.李用粹 注释:湿气即湿邪,为六种外感病邪之一.感受雾露,涉水淋雨,久居湿地,均可使湿邪侵袭人体,而引起湿病,可出现全身症 ...

  • 四、中医经典名句…………句句精华

    31 .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汉.张仲景 注释:各种脏腑的里实证,多与有形之邪内结有关.要想治疗这些疾病,就必须审证求因,针对那些相结的病邪,而施以恰当的方药 ...

  • 三、中医经典名句…………句句精华

    21 .人之胃气受伤,则虚证蜂起.明.薛益 注释:胃气受伤则五脏六腑无从禀气,脏腑精气皆虚,所以虚证蜂起. 舌竟无苔,胃气绝也.清.程文囿 注释:强调了舌苔和胃气的关系."竟"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