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龙头即将诞生!中国的这个行业,将真正冲向世界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字——
2018年10月,854亿;
2021年4月,5400亿。
这是迈瑞医疗(300760.SZ)在A股的市值变化。短短两年半时间,迈瑞医疗的股价从48.8元冲到了450元,暴涨了近10倍!
这不是神话,是股市上已经发生的事实。
更重要的是,这条曲线还在向上攀爬。根据券商的估算,如若5—10年后迈瑞医疗挺进世界前20,参照世界医疗器械巨头们的估值,加上迈瑞医疗超高的成长性,迈瑞医疗的市值极有可能突破:
1万亿。
中国医疗器械企业的万亿目标,真的越来越近了。
“一哥”的高分答卷
过去的一年,黑天鹅肆虐,很多行业都受到了影响,尤其是餐饮、旅游和线下教育等,更是受到了“摧残”,哀嚎一片。
但有一个行业是例外,在一片灰色的惨淡中,它们开出了绚丽的花。
这个行业就是医疗。
4月28日,中国最大的医疗器械制造和整体解决方案供应企业迈瑞医疗(300760.SZ)发布了2020年报。
报告显示,2020年,迈瑞医疗营业收入约为210.26亿元,同比增长2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66.58亿元,同比增长42.24%。而且,全年研发投入20.96亿元,同比增长27.04%,占同期总营收的9.97%。
无论是营收增速还是利润增速,都可以称得上是大象起舞。可以说,“中国医疗器械一哥”交出了一份绝对的高分答卷。
增长从哪里来?迈瑞医疗的财报中回答了这个问题:
2020年,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的爆发,生命信息与支持业务的监护仪、呼吸机、输注泵和医学影像业务的便携彩超、移动DR的需求量大幅增长,其中对生命信息与支持业务的拉动作用尤为显著。
毫无疑问,作为医疗器械的龙头企业,疫情对迈瑞医疗的业绩拉动是显而易见的。
从明星产品呼吸机到后来的新冠IgG/IgM抗体检测试剂,迈瑞医疗的产品大量出现在全球抗疫一线。这点在迈瑞的财报中也体现出来了——
财报显示,迈瑞医疗2020年海外营收约为99.16亿,占比47.16%,接近半壁江山。
更深入来看,迈瑞医疗的“三驾马车”也都迎来了自己的突破。生命信息与支持业务同比增长54.18%,体外诊断业务同比增长14.31%,医学影像业务逆势增长3.88%。
这样的好成绩也延续到了2021年。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一季度,迈瑞医疗实现营收57.81亿元,同比增长21.93%,实现归母净利润17.15亿元,同比增长30.59%。
后疫情时代,拥有强大产品竞争力的企业,会更具韧性。
自成体系的护城河
在这场疫情之前,医疗界之外很少有人意识到,迈瑞医疗早已是国内医疗器械的龙头。
时至今日,在国内市场,迈瑞医疗的产品已覆盖近11万家医疗机构和99%以上的三甲医院。在海外,迈瑞医疗在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有39家子公司,有着成熟的海外市场本地化的管理体系,占据半壁江山的海外营收已经说明一切。
很多人也许感到好奇,在竞争激烈的医疗器械行业,为何迈瑞医疗的规模如此之大?
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迈瑞医疗完备且自成一体的产品生态。
在此之前,医疗器械行业并没有形成规模化效应,整个行业呈现小、散、乱、杂的局面。
截至目前,我国有超过18000家医疗器械企业,其中90%以上规模在2000万元以下。
众多的小企业,往往重复投入在已经完成进口替代的产品和技术上,从行业的角度浪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同时,在众多小企业竞争的局面下,价格战盛行,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小公司在价格战中也耗费了过多资源,导致没有动力做创新。
在这样的背景下,迈瑞医疗大胆尝试,自建产品体系。
时至今日,迈瑞医疗的多条产品线都位居行业前列。例如,迈瑞医疗是全球第三大监护仪、麻醉机和血细胞分析仪品牌,超声、除颤仪、呼吸机、灯床塔跻身前十。在中国市场,迈瑞在监护仪、除颤仪等多个领域更是多年蝉联第一大品牌。
体系化布局带来的优势显而易见。首先,拓展了业务面,当谈下一个院方客户时,迈瑞医疗可以为对方提供一整套的医疗器械服务方案,由于都是迈瑞自家研发制造的产品,产品间的协同性与契合度大大增强;而且,迈瑞还能提供一整套的售后服务。
其次,丰富的产品线为迈瑞医疗带来了集群效应,也让迈瑞医疗的单个获客成本远远低于同行。
这个体系日益加固,慢慢就成了迈瑞医疗独有的护城河。
极度重视研发
宽广的护城河背后,是迈瑞医疗对产品研发与技术创新的超级重视。
时至今日,迈瑞医疗已建立起基于全球资源配置的研发创新平台,设有九大研发中心,共有3070名研发工程师,分布在深圳、武汉(在建)、南京、北京、西安、成都、美国硅谷、美国新泽西和美国西雅图。
据万得数据和最新的年报,2015年至2020年,迈瑞研发投入占当年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2.33%、12.06%、10.13%、10.33%、9.96%、9.97%,比重年均超过10%。
这个研发投入占比,在医疗器械行业遥遥领先。要知道,全球排名前50的医疗器械企业,平均研发投入才占营收额的7%。
与此相呼应,迈瑞的研发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据迈瑞公告,2017年底至2020年底,迈瑞研发人员数量分别为1764名、2258名、2508名、3070名,分别占公司当期员工总数的21.20%、24.45%、25.54%、25.94%。
在霸气的研发投入下,迈瑞医疗不断结出硕果——
国内第一台血氧饱和检测仪、第一台准全自动三分类血液细胞分析仪、第一台全自动黑白超声、第一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第一台数字彩超……
迈瑞用数不清的“第一”丰满着自己的羽翼,用30年时间打造出自己的众多条成熟产品线,并成为中国最大、全球领先的医疗器械以及解决方案供应商。
除此之外,迈瑞在研发上,不只苦练内功,还采取并购,再吸收的方式,提高研发效率。
2013年,迈瑞用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ZONARE,并获得其域成像技术,此后基于这项技术,迈瑞开发出昆仑系列高端彩超,大幅提高图像质量。
本土研发,本土转化,这是迈瑞研发体系量变到质变的新阶段。而且,同样是通过并购的方式,迈瑞医疗正在实现中国医疗器械产业上下游的融合。因为只有这样,整个行业才有可能实现集体突围。
从迈瑞医疗身上,我们看到了真正“中国智造”的精神,创新、进取与担当。
在过往的观察和分析中,我们一直在强调一个观点:
医疗器械行业不是摆地摊——白天出门晚上就可以收获。
这是一个投资大、研发周期和回报周期都比较长的赛道,要成为行业龙头,必须在研发上有持续的积淀。而一旦构筑起了护城河,比如进入到医院核心的供应商名单里,那么这个生意就变得非常有生命力。
迈瑞走的,正是这样一条长期主义之路。
靠近舞台中央
站在当下的节点,尽管国内疫情防控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印度的反扑依然提醒着我们,危险没有远去。这一次的疫情,将继续深刻影响全球经济、医疗体系和社会治理。
对全球医疗器械行业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早在2019 年,迈瑞医疗就在行业内最早提出了中国医疗器械“黄金十年”的判断。
在目睹了疫情造成的巨大伤害和冲击之后,各国政府都意识到了加强公共卫生建设的重要性。在中国,一个现实是,在绝大多数地区,我们的医疗资源依然非常匮乏。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统计期内,全国共有公立医院1.2万个,民营医院2.2万个。也就是说:
每十万人不足一家公立医院。
更进一步来看,中国人均 ICU床位数是德国的1/5、ICU床位数占医院的比重是美国的 1/9,人均医疗器械规模是美国的 1/7。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医疗投入占GDP的比重显著低于欧美发达国家水平,差距仍然十分巨大。
与此同时,全球医疗器械4600亿美金的版图中,迈瑞医疗所进入的领域仅占 17%左右。而在海外业务收入的比重上,迈瑞医疗的目标是从50%冲向70%。
疫情之后,新一轮医疗大基建浪潮已经涌动。从2020年3月份以来,中国不断加大ICU病房、传染病医院、发热门诊等方面的医疗基建力度。
从全国大部分省市已明确的2021年重点建设投资计划中,也可以看出各地对医疗基建的重视:
在上海,166个正式项目中,与医疗卫生有关的项目就达到了14项;
在河北,计划新开工医疗卫生项目5项,续建医疗卫生项目11项,医养结合项目2项;
在四川,续建医疗卫生项目18项,新开工医疗卫生项目12项;
在安徽,布局建设4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
福建、云南、湖南、江西……都在加大医疗基建投入力度。
一轮新的医疗基建潮正在国内掀起。
海外同样如此,以欧盟为例,它们预计未来7年内投入94亿欧元,在欧盟内建立有韧性的卫生系统,其中31亿欧元用于医疗物资战略储备。
过去5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年增速保持在5%左右;中国市场规模增速则始终维持在15%以上。未来,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在全球市场规模中的比重将进一步提升。
不难预见,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扩张的斜率将更加陡峭。
之前我们讲过,确定不移的方向是趋势,最佳的入局时机是风口。如今,医疗器械国产化的趋势,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风口。
毋庸置疑的是,在工程师红利、本土市场红利的加持下,中国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诞生世界级的医疗器械公司。
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国产医疗器械尚未实现全品类的突破,国内市场部分高端设备仍以进口为主,国际市场“能打”的国产设备仍是少数,国产品牌与国际巨头“拼刺刀”的能力不足。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要抓住“黄金十年”,必须以产业生态的繁荣为基础,只有整个产业链实现了集体突围,行业的竞争力才能真正提升。
在这样的基础之上,下一个征途,迈瑞在年报中已经揭示了方向——
用5-10年进入全球前二十。
中国智造,真正开始走向世界竞争的舞台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