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读姜大源先生《职业教育要义》有感(1)
姜大源先生的新著《职业教育要义》终于出版了。
我用“终于”一词,是想表达“等得太久”的心情。我先是读到了这本书的前言,由此知道这本新著即将出版。不得不说,姜大源先生的前言写得太好了!不仅把新书的来龙去脉梳理得清清楚楚,仅就前言本身来说,就是一篇上好的文章。其洞见哲思令之高度我折服,其谦逊笃诚之态度令我佩服,其说理思辨之深度令我信服,其遣词造句之精准令我敬服。概言之,姜大源先生的文笔好到让我嫉妒的程度。于是,翘首以盼;于是,在第一时间购买了这本书。
《职业教育要义》开篇讲了“理念综‘观’”,“理念综‘观’”的开篇先讲了职业教育的学科定位,接着讲了“基于多元智能的人才观”。
我想,每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对多元智能理论都不陌生。但是,请注意,姜大源先生要谈的不是多元智能理论,而是基于这种理论的人才观。
姜大源先生先抛出了意大利著名心理学家安东尼奥.梅内盖蒂的观点:人具有一种天生的智慧。这种智慧有益于与环境的互动。但是,由于历史的和社会的原因,人的直觉及其天生的智慧很大一部分都丧失掉了。如果能够找回失去的部分,人就可能获得成功。
那么,如何找回那些“失去的部分”呢?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自然而然地就被牵引出来了。
在对多元智能理论做了简要分析后,姜大源先生对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前者可以成为研究型、学术型或工程技术型的专家,后者则可成为职业技术型、技能型、技艺型的专家。经过这样的分析,结论不言自明: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两种类型的专家都是专家。分析至此,“教育的根本任务”也就顺理成章地得以明了了:“根据人的智能结构和智能类型,采取适合的培养模式,来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
从智能类型引出人才类型,仍然是比较“高位”的概念。因此,姜大源先生进一步将智能类型与较为具体的“学习指向”联系起来,指出应用性知识有两种属性:一种是陈述性知识,要解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另一种是过程性知识,要回答“怎样做”和“怎样做更好”的问题。具体地联系职业教育来说,职业学校学生能够较快地获取过程性知识,而对陈述性的理论知识相对排斥。“这并非职业学校学生的弱势,而恰恰是其优势所在。”
有了以上的分析和铺垫,姜大源先生非常明确地指出:“这两种群体是同一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没有智力的高低、好坏之分,只有智能的结构、类型的不同。所以,职业学校与普通学校的培养对象在智能类型上的差异,意味着只有那些能更好地张扬其智力优势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姜大源先生就像剥竹笋一样,从理论辨析及理性思考出发,最后落地职业教育,“天梯石栈相钩连”,给了我们一个惊喜: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读到这里,我的心情一喜一忧,喜的是姜大源先生为职业教育的正名、正型、定性、定向,忧的是职业教育的现实、现状距离“最好的教育”尚有很大的差距。
积我近四十年职业教育工作之阅历,我深切地知道,当下的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培训。其中,文化基础知识从总体上看,依然是普通中学的延续,即“陈述性知识”占据主导地位。我把这种模式称之为“匹萨模式”,即“面团底座”(基础教育的延续)上面加一层“匹萨酱及奶酪”(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匹萨模式”与“更好地张扬其智力优势的教育”显然不是一回事。每一个职业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
“最好的教育”赋予了我们怎样的使命?
“最好的教育”需要我们进行哪些变革?
“最好的教育”需要一支什么样的师资队伍?
“最好的教育”需要政府给予哪些政策引导?
……
所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摸索、去实践、去创新的。
2017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