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一阅]一种解释
我在许多帖子中都谈到创作者的心理及精神状态与生命本能的问题,诸方面都会从其不同的绘画层面中得到折射,从其作品中扭曲地反映出来。这种感受的得到却说不清楚的东西,可以笼统地称之为艺术的表达。也可以这样说,因为这种从作者潜意识中体现出来的图像意蕴,往往是作者无法事先策划的。关于创作者是如何在艺术表达中开掘自我本性和精神状态的?有朋友很好奇,希望我举个例子做出解释,那好吧,我就随手选择一幅近来画的山水。
因为我有画到某个阶段拍照留资料的习惯,这就为对作品的分析保留了原始素材。作品有时认为已经绘画完了,加盖了印章,挂起来看了又看,意犹未尽,又不断地加画,或者认为无处再下笔,或者是感觉心满意足了,这样的画多年之后翻出来看,仍觉表现的深刻且充分。
这幅作品是一张信笔勾勒渲染的画作。作者不做命题绘画或重复绘画时,往往是循着兴趣由浅入深地介入到内心的精神层面。初看这幅山水,它只是一幅很随心调调的作品。(图一)将山峰很随意地画出纸上端,为什么要这样,现在想来恐为潜意识在作怪。原因来自梦境或起自某件事物的缘由及规律的暗示,令精神处在百无聊赖或恍惚静待中。但凡这种时候,总要漫无目的的涂抹,或有形可辨,或只是一片色墨狼藉,对于这种过于抽象的图像,我的艺术观多为排斥,因为它太缺乏指向性,作者对于指向性的漫失,很难认为是自身艺术的表达!或许这种无意识的状态有待于自己进一步地从中发现自我。
(一)
再说这幅被反复加画的山水(图二),当我认为可以结束工作时,它被命名《庐山高》,注解为:“梦遊归来,与友人言见一山弥高,问曰:‘何山?’‘有如沈石田之《庐山高》。’嘻嘻,实乃承德之棒槌山,不曾去过,唯梦中见也。”现在写来,方似有所悟,这幅画最初之创作欲极可能来自作者醒来就已经忘掉的性梦,第一图上画出画面的山峰在作者近期作品中少见的,这个现象就排除了来自习惯的构图方式。作者第二次不断地在山峰的四周加画加画,却始终没有再将山头跃出上端画面,当时是什么样的心理机制驱使如此,作者现在也并不明白。注解中说的诸如棒槌山实在是画完之后的附会玩笑而已。
(二)
人精神的潜意识活动,当人们专注地关注它时,是会简单地转化为一个显性的明确图形,消失了其隐晦地曲折反映的心理或精神状态。承德的棒槌山在人们的文化心理上有男根的寓意,当作者的知识沉淀在梦中被生命本能唤醒,很自觉地就会从人行为的方式里体现出来,这种性意识在艺术表达,这种意识形态上的体现,应该更具有典型性。明确地说,作者潜意识中对性意识的回避态度,令他将直接表现放到了画外,从这一点更印证了有一个梦境曾经真实存在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