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利城记录:我的中医人生(4月份)

我的中医人生(56)

作者:林利城   2017年4月5日

今日学习大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

大黄三两(15g)附子三枚(30g,先煎1小时)细辛二两(10g)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以上所介绍的,均为清热泻下的方剂。“大黄体质”的体质倾向偏热、偏实,但并不是说“大黄体质”的疾病无寒证。如过度的疲劳,或长期使用泻下药及清热药,或过食损伤胃肠,“大黄体质”也可以出现寒证。临床可见便秘、腹痛而恶寒发热、四肢冷、舌苔白腻等。此时可以使用具有温下作用的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规定:“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证如下:
1.腹痛剧烈、拒按、便秘;
2.精神萎靡、面色晦滞无华、汗出恶寒、手足冷、脉沉紧弦;
3.舌苔白腻、舌面比较干、舌质坚老。

大黄附子汤证多见于体质虚弱者的肠梗阻、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泌尿道结石、阑尾脓肿、咽喉肿痛、肿瘤疼痛等。

我的中医人生(57)

作者:林利城   2017年4月6日

今日学习黄芪证:

汗出而浮肿,是黄芪证的特征。前人说黄芪主治“肌表之水”就是指此而言的。黄芪证的自汗,程度比较严重,常常衣被尽湿,有的可以见到汗渍发黄,有的进餐时出汗甚多,以上半身为显著。有的自汗以外,入夜也出汗,表现为一觉醒来,周身如浸在水中。大部分患者伴见四肢发冷、畏风、易感冒、下肢浮肿、小便少。因为伴有浮肿,患者自觉身体沉重,活动不灵活。需要指出,有时黄芪证并不表现为明显的自汗,但通过问诊,可以了解到患者平素出汗比较多,稍加劳动,即易汗出,或曾有自汗、盗汗史。
黄芪证的主要表现:

1.自汗,盗汗,恶风,身体重,肢体麻痹不仁;
2.浮肿,身体重,小便不利;
3.溃疡久不收敛,脓水清稀。

我的中医人生(58)

作者:林利城   2017年4月7日

今日学习黄芪体质

“黄芪体质”是指容易出现黄芪证的一种体质类型,也是适宜长期服用黄芪及其类方的体质类型。其特征如下:

外观特征:体型偏胖,精神疲惫,面色黄暗或暗红,缺乏光泽;肌肉松弛,皮肤缺乏弹性,湿润;腹部松软,腹肌萎缩而脂肪堆积,按之无抵抗感以及痛胀感;面部及下肢多有浮肿;舌质多淡红或淡胖,或紫暗。中老年人较多见。

好发症状:易疲乏,易出汗,易头晕,胸闷气短,运动后尤为明显;能大量进食而不耐饥饿;大便不成形,或先干后溏。易于浮肿,特别是下肢浮肿;畏风,易于鼻塞、气喘;手足易麻木,骨关节疼痛;溃疡难以愈合。

我的中医人生(59)

作者:林利城   2017年4月8日

今日学习玉屏风散

黄芪一两(30g)白术二两(60g)防风一两(30g)研末,每服三钱,水一盅半,姜三片,煎服。(或按括号内用量水煎服。)

玉屏风散是治疗“黄芪体质”的多汗、易感冒的有效方剂。犹如一扇御风的屏风,能为人挡御风邪,此方珍贵如玉,故名玉屏风散。“黄芪体质”多湿,有浮肿、小便不利、肌肉松软等,故方中配白术以利水。“黄芪体质”易伤风感湿,多有肢麻身痛、肤痒、鼻塞等,故配防风以袪风胜湿。中医认为,黄芪主收,防风主散,这样配伍可以使固表而不留邪,散邪而不伤正。

玉屏风散证如下:

1.易于感冒,畏风,自汗,打喷嚏,身痛或头痛;

2.浮肿或易浮肿,小便少,大便溏薄。

本方证是黄芪证、白术证与防风证的结合体。黄芪主浮肿而自汗,白术主浮肿、小便不利,防风主畏风而身痛、头痛等证。

玉屏风散证与桂枝汤证的鉴别要点在于:①体质的不同。“桂枝体质”与“黄芪体质”在外观特征上的区别是比较明显的。②本方证有浮肿、小便不利、大便溏薄等水湿内蕴的症状,而桂枝汤证则以腹痛、关节痛等痉挛性症状为特征。不过,临床上常有两方证同时伴见者,故也可以两方合用,或玉屏风散加桂枝,或桂枝汤加黄芪。

我的中医人生(60)

作者:林利城   2017年4月9日

今日学习防己黄芪汤:

防己一两(15g)黄芪一两一分(30g)白术七钱半(15g)甘草半两(3g)上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15g),大枣一枚(20g),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

防己黄芪汤证如下:

1.浮肿,以下肢为明显,身体困重;

2.汗出恶风;

3.关节痛,特别是膝关节肿痛,难以屈伸。

此方证与麻黄类方中的越婢加术汤证相似。两方皆有浮肿、关节痛、多汗、尿量减少的指征,临床也常用两方治疗关节炎、浮肿等。区别在于:①体质的不同。“麻黄体质”的体力比较充实,而“黄芪体质”的体力比较低下,“麻黄体质”的皮肤比较粗厚,看上去偏暗,平素少汗;而“黄芪体质”的皮肤比较细嫩,平素易汗。②症状程度的不同。越婢加术汤证病程比较短,并有口渴、身热等热象,其浮肿往往是全身性的,而本方的病程比较长,往往是反复发作,多伴畏风、疲劳感,浮肿多见于下肢。

我的中医人生(61)

作者:林利城   2017年4月10日

今日学习黄芪桂枝五物汤:

《金匮要略》

黄芪三两(60g)桂枝三两(20g)芍药三两(20g)生姜六两(30g)大枣十二枚(20g)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黄芪桂枝五物汤是《金匮要略》治疗“血痹”病的专方。所谓痹,是阻塞不通的意思;血痹,是血脉痹阻不通的一种疾病。这种“血痹”病表现为“身体不仁”,即四肢麻木、活动不灵。其病的由来,《金匮要略》说:“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这种尊荣人,即是“黄芪体质”的一种类型。平时缺乏运动,体型肥胖,肌肉松软,身体困重,易出汗,更加上汗后受凉,便致气血凝滞,出现肢体无力、活动不灵、麻木不仁、酸痛甚或肌肉萎缩。这种血痹病与现代医学的病名尚难对应,因为临床上末梢神经炎、颈椎病、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炎、雷诺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肩周炎、坐骨神经痛、骨质增生、中风后遗症、糖尿病性等许多疾病均可以见到“血痹”病的。黄芪桂枝五物汤证如下:

1.肢体无力,活动不灵,麻木不仁,酸痛,或肌肉萎缩;

2.浮肿,自汗,恶风;

3.舌质暗淡。

从《金匮要略》方的用药规律看,黄芪、桂枝、芍药同用多用于治疗汗出、身体重者,如桂枝加黄芪汤治身重、汗出、腰胯弛痛、小便不利者,黄芪芍桂苦酒汤治疗黄汗、身体肿者。故本方证亦必有汗出、身体重、小便不利、浮肿等证。其汗出一证,有白天虽然未活动、或气温亦不高而汗自出者,也有入夜汗出湿衣者。其汗常见色黄。

本方是桂枝汤去甘草,加黄芪,重用生姜而成。这一去一加,使方证有比较大的变化。甘草是解挛急的主要药物,与芍药相配伍,可以治疗腹痛里急,故小建中汤、桂枝汤采用这种配伍。本方去甘草,想必不仅无腹痛里急的症状,还有腹满、身肿等证。因甘草中含抗利尿的成分,又“甘能令人中满”,故去之。黄芪治汗出、身肿、麻木,配伍桂枝、芍药,能促进气血的流通,而通血痹。生姜辛温散寒,与大枣配伍可以健胃,故用量比较重。所以,本方证与桂枝汤证的鉴别是不难的。

舌质暗或紫,表示气血运行不畅,临床用本方时,可以加川芎、葛根、丹参、红花等活血化瘀的药物以增强疗效。

需要强调,本方证以身体不仁为主,患者诉说肢体酸麻、关节不灵活,遇风冷症状加重,可有轻微的疼痛,但主要是酸麻。如一身尽痛、关节变形肿胀者,则非本方所能治疗,应当在麻黄类方或桂枝类方中选择适合的处方。

黄芪桂枝五物汤是治疗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及骨关节退行 变的常用方。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心绞痛、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本方常加葛根、川芎、丹参;腰椎间盘脱出、颈椎病、骨质增生症、肩周炎、中风后遗症、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炎也有效,常配合怀牛膝、石斛、葛根、丹参等

我的中医人生(62)

作者:林利城   2017年4月11日

今日学习黄芪建中汤:

黄芪一两半(30g)桂枝三两(15g)甘草二两(10g)大枣十二枚(20g)芍药六两(30g)生姜三两(15g)胶饴一升(30g)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金匮要略》规定:“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虚劳是慢性衰弱性疾患,里急是指腹痛呈痉挛性,诸不足是指表里俱虚,所以本方证应有自汗恶风、身体重或轻度浮肿、大便不实等证。在笔者看来,本方证可以解释为“桂枝体质”的慢性腹痛伴黄芪证者,或“黄芪体质”伴慢性腹痛者。还有,本方是小建中汤加黄芪,故可以看作是桂枝类方的小建中汤证加黄芪证者。其方证为:

1.慢性腹痛、喜温喜按;

2.易自汗或盗汗、形寒恶风、面色萎黄、身体重或有轻度浮肿;

3.舌质淡红或暗,脉虚大。

本方的组成与黄芪桂枝五物汤似乎相差不多,但本方重用芍药,且有胶饴、甘草。芍药能解挛急、止疼痛,胶饴能补脾胃,甘草能缓急,故本方用于慢性腹痛伴见黄芪证者。而黄芪桂枝五物汤重用黄芪、生姜,能除湿、散寒、通经络,故用于肢体麻木不仁伴黄芪证者最为适合。

我的中医人生(63)

作者:林利城   2017年4月12日

今日学习《伤寒论》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本条讲患太阳病约八九天后的可能转归。

第一种情况,病人像疟疾的一样,定时出现发热恶寒,每天发作2~3次,发热时间长,恶寒时间短,说明正气强于邪气,没有呕吐,说明未传少阳,大小便正常说明未传阳明,此时脉象稍显和缓,不数急,说明病未传变,还在太阳,而且正气强于邪气,疾病会向好的方向(痊愈)发展。

第二种情况,如果出现微脉,恶寒,出现了少阴病的表现,这是太阳和少阴均已亏虚的表现,不能再使用发汗、攻下、涌吐的方法治疗。
第三种情况,如果面色因发热而现红色,说明邪气尚未解除,原因在于一直没有汗出,邪气郁在体表,必然会出现身痒,这种情况适合选用桂枝麻黄各半汤。

我的中医人生(64)

作者:林利城   2017年4月13日

今日学习《伤寒论》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太阳病,服用桂枝汤之后,病邪未解,反而出现烦燥,是病重药轻的表现,桂枝汤力量不足。此时需针药并用,针刺风池穴、风府穴,加强疏风散邪的作用,再给服用桂枝汤就会痊愈。

我的中医人生(65)
作者:林利城   2017年4月14日

今日学习石膏证:

石膏所治疗的热证,并不是俗称的发烧,而是一种以口渴、舌干、身热多汗、脉象洪大有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反应状态,中医称为“燥热证”或“气热证”,本书称之为“石膏证”。这种状态与人们在酷暑高温时所出现的生理反应类似,即大量出汗、口渴、烦躁、轻度头痛等。这种燥热证在急性发热性疾病中常可以见到,在一些慢 、过敏性、代谢性以及内分泌系统疾病中也能见到。其特征为:

1.烦渴喜饮;

2.恶热多汗;

3.舌面干燥;

4.脉洪大、浮滑。

烦渴喜饮,表示患者有强烈的渴感,而且能大量饮水,以前中医多用“大渴”两字来形容。恶热,指患者怕热喜凉,热则烦躁不安,且出汗较多。因为汗出,皮肤反而不那么灼热。舌面可以有舌苔,但舌面必定干燥。如果舌苔润滑或腻,即非石膏证了。脉象洪大、浮滑为机体新陈代谢加快的表现,凡身热多汗者,多见此脉。以上四项指征常常并见,只不过表现的程度上有轻重不同罢了。

我的中医人生(66)

作者:林利城   2017年4月15日

今日学习白虎汤:

石膏一斤(80g)知母六两(30g)甘草二两(10g)粳米六合(40g)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中医用白虎汤治疗温热病已有十分悠久的历史。白虎汤就是治疗热病极期的重要方剂。明代名医缪希雍擅治瘟疫,处方大半出入于白虎汤、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中间,其中的生石膏的用量常在30g左右,重者一次量达100g,甚有一日夜连服近斤(500g)的。清代名医余霖的石膏用量更惊人,他是治疗瘟疫的专家,所制的治疫方清瘟败毒饮,即是白虎汤加味,其中的石膏用量,大剂180g至240g,小剂也有24g至36g之多,效果之好,是当时目击者所折服的。现代的乙型脑炎属于瘟疫的范畴,石膏证的燥热证常出现病程中,用白虎汤治疗也在传统的经验之中。

白虎汤除石膏以外,尚有知母这味药。知母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根茎,中医用于治疗烦躁、身热、口渴、便秘、干咳等证。张仲景常用石膏配知母治疗“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自汗出者”,或治“伤寒脉滑而厥者”,或治“伤寒脉浮滑”者。以上诸证,正是对高热、昏迷、痉厥的另一种描述。可见,以石膏、知母为主药的白虎汤证,其“热”的程度要比石膏证更严重。

白虎汤证如下:

1.大量出汗,伴高热或恶热;

2.渴感强烈,烦躁;

3.脉浮滑或洪大而数,口干舌燥。

我的中医人生(67)

作者:林利城   2017年4月16日

今日学习白虎加人参汤:

石膏一斤(80g)知母六两(30g)甘草二两(10g)粳米六合(40g)人参三两(15g)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论》中对本方的脉证规定得比较清楚。如“服桂枝汤后,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等。从原文看,“大汗出后”与“欲饮水数升”表明患者的渴感严重,且经过大量的出汗,体液的损失比较大,这与前面介绍的正处于发热极期的白虎汤证是有不同的。从此可见,张仲景使用白虎加人参汤的指征是大汗出后的口燥渴。这种状态,中医称之为津液不足。后世医家认为人参能“止渴生津液”(张元素语),可能就是指这种情况。人参补气养阴,是可以用来止渴的。不过这种渴感比较强烈,口腔内也干燥无津,而且患者全身的精神状态较差,或胸闷气短,或头昏眼花,或食欲不振。更有体型消瘦,或有如张仲景所说的“心下痞硬”。这种腹证,为上腹部扁平,按之硬,无抵抗力和弹性,多见于营养不良的瘦弱人,黄煌称之为“人参证”。

白虎加人参汤可以应用于以下三种情况:

1.屡经发汗、精神萎靡、口渴感明显的白虎汤证;

2.无大热、无大汗,但以渴饮为主诉的慢性病;

3.有白虎汤证而消瘦、食欲下降,全身状态差者。

我的中医人生(68)

作者:林利城   2017年4月17日

今日学习白虎加桂枝汤:

《金匮要略》

石膏一斤(80g)知母六两(30g)甘草二两(10g)粳米二合(40g)桂枝三两(15g)(去皮)上剉,每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汗出愈。

本方为白虎汤加桂枝。《金匮要略》规定:“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身无寒但热”,是白虎汤证的主要症状之一,同时应有烦躁口渴、高热等证。骨节烦疼,属桂枝证,同时应有恶风、汗出而不透等证。白虎加桂枝汤证如下:

1.发热、身无寒但热、口渴;

2.骨节烦疼、恶风、汗出不彻;

3.舌质暗红。

白虎加桂枝汤证多见于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急性发热性疾患等。

我的中医人生(69)

作者:林利城   2017年4月18日

黄某某,男,51岁,头晕头痛半年,口苦,口干,时有欲呕、反酸、脘痛,纳少,排尿困难,大便正常,脉沉弱,舌体大,边有齿痕,苔白稍腻。
患者巅顶疼痛,并有欲呕的现象,我当时考虑是否有吴茱萸汤证,但是患者能饮冷,并无寒象,故不考虑,患者头晕、口苦、纳少、欲呕,考虑为少阳病之小柴胡汤证,而脘痛、反酸、排尿困难及舌脉象,考虑为太阴病之水饮内停,故拟方如下:
       柴胡24g     黄芩10g   半夏10g     党参12g

炙甘草10g  生姜10g   大枣10g    茯苓15g

炒白术10g

我的中医人生(70)

作者:林利城   2017年4月19日

今日学习《伤寒论》第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六两 石一斤膏(碎,绵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本条讲服桂枝汤后的一种变证,服桂枝汤,当求微汗出,今因为服药方法不得当,比如药的剂量过大,或者是温覆太过,就会导致大汗出,虽表证已解,却出现了“大烦渴不解,脉洪大”,是由于大汗后伤了胃中津液,导致胃中干燥,阳邪内陷于阳明气分。胃热扰心,故大烦;气津两伤,气不化津,故口渴严重而且喝水不得解其渴;里热蒸腾,故脉见洪大,针对这种情况,应该用白虎汤清阳明气分之热,加人参益气生津以治烦渴。本方用石膏、知母苦寒清阳明之热,粳米、甘草健脾胃以防苦寒伤脾胃,再加人参益气生津。现在多用山药代替粳米。

我的中医人生(71)

作者:林利城   2017年4月20日

今日学习《伤寒论》第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去皮) 芍药 麻黄 甘草(炙)各十八铢 大枣四枚(擘) 生姜一两二铢(切)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是表邪已经衰退的表现,有化热入里的趋势,脉微弱,是脉稍微减弱,没那么浮紧或浮绶,卫阳没那么浮盛,所以说“无阳也”,不可用麻黄汤发汗,有化热之象,更不可用辛温的麻黄汤,故用本方小发其汗,麻桂发汗解表,石膏清郁热,能限制麻桂发汗。

我的中医人生(72)

作者:林利城   2017年4月22日

陈某某,女,59岁,全身散在皮疹2个月,从双脸颊开始,向全身漫延,为暗红色丘疹,瘙痒,服用中药、西药抗过敏效果不佳,伴口苦,口干,时有头晕,右手指麻木,夜寐差,纳一般,二便正常,舌体胖,舌质淡,苔中腻,稍黄,脉沉弱。
   柴胡24g    黄芩10g       半夏10g     茯苓15g

白术10g    苍术10g       枳壳10g     丹参20g

地肤子10g   蛇床子10g

执3剂

患者口苦,头晕,考虑少阳病,而舌象考虑是太阴病水湿内停的表现,是少阳太阴合病,少阳枢机不利,气机不畅,水湿内停,泛溢肌肤,故成丘疹,手指麻木、疹色暗红,皆是气滞血瘀之象故用小柴胡汤合苓、术、丹参加减,
今日复诊,患者诉药后瘙痒减轻,上半身皮疹明显消退,但下半身皮疹未见消退,口不苦,头不晕,舌苔渐退,脉仍沉弱。考虑气机仍未通畅,加陈皮10,川芎10,香附10,以加强疏理气机之力。

我的中医人生(73)

作者:林利城    2017年4月22日

刘某,女,77岁,反复头晕2年,再发1周,恶寒1天,无发热,汗出,口干,咽干,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沉细。
   柴胡12g    黄芩6g    半夏6g    党参8g

桂枝6g     白芍6g    炙甘草6g   生姜6g 
   大枣6g
            执2剂,水煎分服
复诊,诉恶寒、汗出消失,头晕减轻,仍口苦、口干,拟小柴胡汤。

我的中医人生(74)

作者:林利城   2017年4月23日

我们平时看到发热、恶寒、汗出的病人,首先想到用桂枝汤。可能有些人会认为方证对应很简单,有是证就用是方,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容易。首先“发热、恶寒、汗出”的人,我们要看他是否合并有其它的症状,如果他伴有口苦,那有合并少阳的可能,那就要用到柴胡桂枝汤,如果伴有口干、咽痛、喜饮水的症状,那就合并有阳明病,那就要用桂枝汤加石膏或桂枝二越婢一汤。如果后两者用了桂枝汤,就有可能无效。
经方医学博大精深,还需细细研读

我的中医人生(75)

作者:林利城   2017年4月24日

黄某,女,69岁,恶寒、咳嗽4天,无发热,鼻塞,流清涕,咽痒,咳嗽,咳痰不出,口干,口干欲饮,纳少,小便次数多,大便3-4日一行。舌暗红,苔薄白,脉浮紧。
患者恶寒,鼻塞,流涕,咳嗽,考虑为太阳病,口苦、口干、纳少,考虑为少阳病,故本病考虑为太阳少阳合病,拟方柴胡桂枝汤。
    柴胡24g     黄芩10g    半夏10g   党参10g

甘草6g    桂枝10g    白芍10g   生姜10g

我的中医人生(76)

作者:林利城   2017年4月25日

黄某某,女,80岁,头晕,口干、口苦,纳少,腹痛,脐周疼痛,大便偏稀,日2–3次,小便少。舌暗红,苔白腻,脉沉弱。

患者头晕、口干口苦,纳少,考虑为少阳病,腹痛、纳少,大便偏稀,考虑为太阴病,方拟小柴胡汤、芍药甘草汤、苓桂术甘汤加减,如下:
    柴胡24g   黄芩10   半夏10g   党参12g

炙甘草10g   芍药20g  茯苓15g  炒白术12g

桂枝 8g    生姜10g  大枣10g   大枣10g

桔梗10g   薏苡仁30g

执2剂。

我的中医人生(77)

作者:林利城   2017年4月26日

半夏的应用范围很广:半夏配生姜,可以治疗恶心呕吐;配茯苓,可治心悸失眠;配天麻、白术,治疗头痛眩晕;配黄连、瓜蒌,治疗胸满咳痰;配黄连、黄芩,治疗心下痞而烦躁;配厚朴、苏叶、茯苓,治疗咽部异物感;配枳实、茯苓、甘草、竹茹、陈皮,治疗心慌易惊、恶心呕吐、眩晕失眠;配伍生姜、细辛、五味,治疗咳嗽痰多;配伍麻黄,治疗面黄身肿;配伍厚朴、生姜、人参,治疗腹满;配人参、蜂蜜治疗胃反、心下痞硬;配瓜蒌、薤白治疗胸痹胸痛等等。

我的中医人生(78)

作者:林利城   2017年4月27日

姚某,女,44岁,双下肢麻木,右下肢麻痛,灼热疼痛,乏力,思睡,口干,多饮,多尿,汗多,纳少,大便干,3–4日一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双下肢麻木,右下肢麻痛,乏力,思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考虑为气血不足引起的血痹,故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右下肢灼热疼痛,口干,多饮,汗多,纳少,大便干,考虑为阳明经热,津液亏虚,故用白虎加人参汤
    黄芪30g    桂枝10g  白芍20g   生姜10g

生姜10g    大枣6g  石膏40g   山药20g

知母10g   党参12g  甘草6g 
             执3剂

我的中医人生(79)

作者:林利城   2017年4月28日

陈某某,女,59岁,全身散在皮疹2个月,从双脸颊开始,向全身漫延,为暗红色丘疹,瘙痒,服用中药、西药抗过敏效果不佳,伴口苦,口干,时有头晕,右手指麻木,夜寐差,纳一般,二便正常,舌体胖,舌质淡,苔中腻,稍黄,脉沉弱。
    柴胡24g    黄芩10g    半夏10g   茯苓15g

白术10g    苍术10g    枳壳10g   丹参20g

地肤子10g    蛇床子10g    陈皮10g   川芎10g

香附10g

我们在4月22日说到的这个病例,后再进六剂,四肢及躯干皮疹已消退,但双脸颊皮疹一直不能消退 ,两颊肤色潮红,瘙痒,口干口苦,考虑为足阳明胃经循行部位,故加石膏以清胃经之热,拟方如下:

柴胡24g    黄芩12g  党参10g    半夏10g

石膏60g    生姜6g   甘草6g    大枣10g
      服一剂后,两颊已不潮红,皮疹消退十之八九

我的中医人生(80)

作者:林利城   2017年4月29日

梁某,女,49岁,头晕,头胀,失眠,胸闷心慌,时身热,双足冷,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细。

桂枝10g       甘草10g     龙骨30g    牡蛎30g

茯苓15g       白术10g     生姜10g    大枣10g
      执2剂,

本病用了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苓、术,但我一直在想:患者时发热、头晕、头胀,是否为上热,双足冷,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细,是否为下寒?是否可以用乌梅丸?若二诊无效,拟用乌梅丸汤。

我的中国人生(81)

作者林利城     2017年4月30日

麦某,女,69岁,头晕、头痛,恶寒,时低热,口干口苦,咽痒,咳痰,痰粘,便秘,腹痛,两胁疼痛,纳少,恶心欲呕,舌暗红,苔白,脉沉。
患者头晕、恶寒时低热,口干口苦,两胁疼痛,纳少,恶心欲呕,考虑为少阳病,便秘,腹痛,考虑为阳明高,本病为少阳阳明合病,方选大柴胡汤。
   柴胡24g     黄芩12g    半夏10g     白芍20g
   大黄8g      甘草10g    枳实10g     桔梗10g  
   薏苡仁30g
            执3剂,日一剂

(0)

相关推荐

  • 临床实验悟透麻黄汤,明清时医家畏而不用枉死多少病人

    天人合一六吉堂▲ 点击上方"六吉堂"关注公众号 经方实验录 丨作者 / 莲花笙 这是六吉堂第38篇原创文章 麻黄汤是伤寒论伤寒的主方,对于该汤的方剂组成,大家都非常的熟悉 麻黄三两 ...

  • 黄煌谈桂枝汤

    [组成用法] 桂枝6-12g.芍药6-12g.炙甘草3-6g.生姜6-12g.大枣12枚.水煎服,分三次服,不出汗再服. [方证] 1.自汗.恶风.发热或自觉热感. 2.上冲感.动悸感.肌肉拘急疼痛. ...

  •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的神奇功效与作用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一.古方简介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桂枝9g,芍药9g,生姜9g,甘草6g,大枣12枚,龙骨15g,牡蛎15g. [功效]调和阴阳,潜阳涩精. [主治]虚劳病阴 ...

  • 林利城 记录:我的中医人生(5月份)

    我的中医人生(82)    作者:林利城   2017年5月1日 今日学习竹叶石膏汤: 竹叶二把(15g)石膏一斤(30g)半夏半升(10g)人参二两(10g)麦门冬一升(30g)甘草二两(10g)粳 ...

  • 记录我的中医人生(3)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她却在灯火阑珊处

    2017.10.14  作者:春宏 <针灸大成><针灸问答>这都是针灸名著,笔者都去查阅了,应该不只查阅这两本书,可能很多,不为名,不为利,只为求真谛.这种人都是高人! 九,应 ...

  • 记录我的中医人生(1)粗工守形,上工守神,让内针发挥出应有的巨大作用

    2017.10.09 作者  春宏 奇经八脉的治疗作用分两类,一类是治表病,督脉.带脉.阳维脉.阳跷脉都属阳,主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另一类治里病,任脉.冲脉.阴维脉,阴跷脉都属阴,主治心腹胁肋在里之病 ...

  • 林利成记录:我的中医人生(3月份)

    我的中医人生(27)作者:林利城   2017年3月1日今治一病人,女,54岁,风寒感冒5天,自服感冒药已愈,但出现腰痛,胀痛,夜间难以入睡,舌暗淡,苔白稍腻,脉沉弱.记得张仲景有一方名为" ...

  • 林利成记录:我的中医人生(2月份)

    我的中医人生(1) 在临床中,我平时一定会让患者伸出舌头,看看舌象,而水滑或者厚腻者多见,这是水湿内停之象,而紫暗或者齿痕之阳虚.气虚之征兆也时有出现,考虑与大家饮食不节有关,因为工作劳累,不能定时进 ...

  • 记录:我的中医人生(2) 记跟林师学习之体会

    作者:钦州市中医医院,刘敏 编辑:林佳明 规培学员刘敏从2016年09月到2017年01月,是林老师让我们感受到了坚持的魅力,从懵懵懂懂的毕业生到稍有自信的规培生,是林老师为我们开辟了中医学习新天地. ...

  • 陈小芳记录:我的中医人生(5月份)

    我的中医人生(82) 陈小芳   2017年05月01日 五运六气,简称"运气"."运"丁壬木,戊癸火,甲己土,乙庚金,丙辛水五个阶段的相互推移."气 ...

  • 符英记录:我的中医人生(4月份)

    我的中医人生(56) 符英  2017年4月5日 提到背俞穴和募穴,上课时老师说到过"背俞腹募"的说法.背俞穴又称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穴位,课本提到"六脏六腑各 ...

  • 李惠记录:我的中医人生(4月份)

    我的中医人生(53) 作者:李惠  2017年04月05日 今天背诵伤寒论161条时有些不解,然后查书对此条认真研读了一下,"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石汤主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