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讲古之第十五)唐太宗对下棋动怒的一次“自我批评”

“民政部长”(户部尚书)唐俭和唐太宗下围棋。俗话说,下棋无父子。为了争棋路,两人争得面红耳赤,“唐部长”一时忘了君臣之道,言行上犯了上,太宗一怒之下,将他贬到潭州当地方官。
 
但太宗还是恨意未了,气咻咻地找来尉迟敬德说:“唐俭对我太无礼了!我要杀掉他,你帮我证明有人告过他的状。
 
尉迟敬德嘴里说“好好好”,第二天对质时却变了卦,说没听说有人告过唐俭。唐太宗连问几次,尉迟敬德都说没有。唐太宗那个气呀,一声响亮,把玉制的手板掼到了地上,拂袖而去。
 
过了一段时间,唐太宗设宴,将三品以上的官员都请来,在宴会上就这件事作了一次深刻的“自我批评”:“尉迟敬德这样做,有三个结果:一是唐俭免了枉死,二是我免了枉杀,三是敬德自己免了曲意逢迎。还有三大好处:我有释怒的美德,唐俭有再生的幸运,敬德有忠直的美誉。”当场给尉迟敬德赏了一千匹缎子,大家高呼万岁,一片欢腾。
——《后村诗话·续集》
点评:一次皇上做的“自我批评”,把一起影响重大的负面事件,总结得如此到位,处理得如此圆融,会议的气氛如此融洽,大家都放下心结,君臣同心,团结一致向前看,李世民治国理政的能力的确有几下子。
帝王将相之流,有好有孬,差距不是一般的大。有人认为李世民是靠着魏征、尉迟敬德、长孙无忌、李靖、唐俭、房玄龄、杜如晦、卢世南等一班能臣勇将帮衬,才托起的盛唐江山。其实不尽然,能臣良将代不乏人,李世民的胸襟和肚量,那份开明和反躬自省的能力,真的不是历朝历代坐上那把交椅的其他人所能企及的。
《旧唐书·唐俭传》说唐俭“落拓不拘规检”,他下棋冲撞唐太宗,属于个人性格,与品德无关;尉迟敬德出生入死,为人有些居功自负,也是个没有心机的人,唐太宗自己曾称赞他“公之素心,郁如山岳”。他摆脱了作为国君人主常有的猜疑偏狭、刚愎自用的人性劣根性,展现出鉴人以德、谋事以远的胸襟。
比起唐俭下棋冲撞唐太宗,尉迟敬德“出尔反尔”,当庭“反水”帮唐俭说话,让皇上大失面子,这是比唐俭要严重得多的“欺君之罪”。人际之间的矛盾,特别是这种直接关乎所谓“尊严”、“权威”的冲突,往往都是你做初一,我做十五,不可避免地呈现一种“螺旋型”不断加剧的趋势,向着旁观者看得清清楚楚不可收拾的恶果演变。但李世民居然“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一个急刹车轻轻放下,没有追究尉迟敬德与唐俭是否互相勾结,结党营私,避免了用更大的错误掩盖小的错误。
之前我在《唐太宗为什么容得下那些朝堂“毒舌”?》一文中,引用过苏东坡评价唐太宗的话:“太宗之从谏近乎圣”。圣人“无恚嗔之心,举不欲观于俗”。权力与尊严成正比,尊严又与肚量成反比。唐太宗放下个人意气,不介意别人评价自己“不像皇帝样子”什么的,在这肚量的后面是智慧,是国家社稷的宏才大略。
回头想想,唐俭和尉迟敬德在那场君臣宴之前,该是怎样一种纠结、恐惧,惶惶不可终日;而解脱之后,又是怎样的如释重负,如马勒悬崖,如劫后重生。人心都是肉生的,“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唐太宗这缕阳光,足以让他们变得灿烂,对李世民更加忠心耿耿,更加感恩戴德,更加兢兢业业。参加宴会的一班文武大臣,自然从这件事中也体会到皇上恢弘、宽厚的仁慈之心,肝脑涂地也在所不辞。
一场“自我批评”,唐太宗算是”赚“翻了。
更多读史文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