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人知道,这三位才是唐代真正孤篇传世的诗人,而非张若虚
清人王闿运曾经对一首唐诗作过这样的评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竞为大家。”其中的“孤篇”,自然是“一篇”之意。这一评价,误导了今天的很多读者,他们认为,张若虚只写了这一首诗或者是只有这一首诗传世。实际上,绝大多数诗人是不可能只写一首诗的,作为与贺知章齐名的“吴中四士”之一的张若虚,自然也不可能只有《春江花月夜》这一首诗,只是在流传过程中,很多诗作散佚了。张若虚流传至今的诗歌作品并非只有《春江花月夜》一篇,《全唐诗》中只保存了张若虚的两首诗。《春江花月夜》和《代答闺梦还》。所以人们常说的“孤篇压全唐”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和张若虚的情况相似,唐代还有一些在当时比较出名的诗人,流传到今天的诗作很少,下面三位诗人是真正都只有一首诗传世,我们来了解一下。
1、郑虔,盛唐著名高士,一个与杜甫有着莫逆之交并经常在杜甫诗里出现的人物,一个有着多方面成就的诗人。郑虔诗、书、画俱佳,还精通天文、地理、军事、医药和音律。郑虔的书画墨宝尤为后代皇室及达官贵人所珍藏,历代美术史家认为郑虔与王维一样是中国文人山水画的开创者,草书成就可与张旭媲美,高于怀素。郑虔曾诗、书、画合成一卷献于唐玄宗,受到赏识,玄宗署尾亲题:“郑虔三绝。”由此看来,郑虔的诗名之盛了。据说他献给唐玄宗的那首诗也是唯一流传到今天的作品,题目是《闺情》。
闺情
银钥开香阁,金台照夜灯。
长征君自惯,独卧妾何曾。
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孤夜难眠的思妇形象,诗中用“银钥”、“香阁”、“金台”、“夜灯”等景物的奢华艳丽,来衬托闺中女子的孤独与寂寞。从后两句“长征君自惯,独卧妾何曾”可以发现,这是一位性格直爽的女子。她敢于对“君”抱怨,所以这首抒情之作不是一味地柔情、缠绵,而且还有泼辣、幽默的味道。这显然是高于同时代“闺怨”题材作品之处。
2、崔郊。我们对崔郊的了解是源于《云溪友议》中记载的他的一个故事。元和年间秀才崔郊的姑母有一婢女,生得姿容秀丽,与崔郊互相爱恋,后却被卖给显贵于頔。崔郊念念不忘,思慕无已。一次寒食,婢女偶尔外出与崔郊邂逅,崔郊百感交集,写下了一首《赠去婢》。后来于頔读到此诗,便让崔郊把婢女领去,传为诗坛佳话。
赠去婢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这首诗写的是自己所爱者被劫夺的悲哀,但由于诗人的高度概括,便使它突破了个人悲欢离合的局限,反映了封建社会里由于门第悬殊所造成的爱情悲剧。诗的寓意颇深,表现手法含而不露,怨而不怒,委婉曲折。
首句“公子王孙逐后尘”,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即通过对“公子王孙”争相追求的描写突出女子的美貌;次句“绿珠垂泪滴罗巾”以“垂泪滴罗巾”的细节表现出女子深沉的痛苦。公子王孙的行为正是造成女子不幸的根源,然而这一点诗人却没有明白说出,只是通过“绿珠”这一典故的运用曲折表达的。“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这两句没有将矛头明显指向造成他们分离隔绝的“侯门”,倒好像是说女子一进侯门便视自己为陌路之人了。但有了前两句的铺垫,诗人真正的讽意就显而易见了。这是《全唐诗》中收录的唯一一首崔郊的诗作。
3、金昌绪,生卒年不可考,身世不可考,《全唐诗》中仅收录他一首诗,也是他唯一流传到今天的一首诗。而就是他这唯一的一首诗,却成为《唐诗三百首》中的五绝名篇。这首诗就是《春怨》。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首诗运用层层倒叙的手法,描写一位女子对远征辽西的丈夫的思念。首句写妇女“打起黄莺”的动作,次句写“打起”的原因是“莫教啼”,三句写“莫教啼”的目的是不使其“惊妾梦”,四句又写“妾梦”是到辽西会见丈夫。全诗意蕴深刻,构思新巧,独具特色。这首诗,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民歌色彩,通篇词意联属,句句相承,环环相扣,四句诗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通篇只说一事,四句只有一意,却不是一语道破,一目了然,而是层次重叠,极尽曲析之妙。这虽然只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却有深刻的时代内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因而具有很强的思想性。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不慎触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媒体来源:锾螬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