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生手、熟手与高手的分析思路有什么不同
文/张虎岗
遇到一个问题,新手、熟手与高手解题花费的时间为什么不同呢?剖析他们面对下面这个题的分析思路或许可以说明一二。
题目 如果在实验中,电流表接入了0~3A量程,却错把读数按0~0.6A量程读成0.28A,则实际电流的大小是_________。
对于生手来说,读完这道题后内心或许是一片空白,不知如何下手。
这时,如果他手边恰好有一个电流表或者给他一个电流表表盘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无异于雪中送炭。这时你只需再耐心地等待一段时间,他一定会给出一个正确的答案。
图1
生手的思路是这样的:先在“0~0.6A”量程上确定示数为0.28A时指针偏转的位置,或者画出此时指针指示的刻度线(如图2所示),再根据“0~3A”量程读出指针指示的示数为1.4A。
图2
熟手呢?
对于熟手来说,已经按要求记住了电流表的两个量程以及每个量程1小格表示电流值――“0~0.6A”量程每小格表示0.02A,“0~3A”量程每小格表示0.1A,如图下表所示。
选择接线柱 |
-,0.6 |
-,3 |
量程 |
0~0.6A |
0~3A |
1大格表示的电流值/A |
0.2 |
1 |
1小格表示的电流值/A |
0.02 |
0.1 |
这时他的思路是先计算出“0~0.6A”量程中电流为0.28A时指针偏转的格数为0.28/0.02=14格,再计算出在“0~3A”量程中指针偏转14格时电流应为14×0.1A=1.4A。这个过程可以用下面的整式表示:(0.28/0.02)×0.1A=1.4A。
由此可知,相比于生手,熟手已经将两个量程建立了联系,即两个量程共同用着一组刻度线。他们要做的只是在确定了相同的1格在两个量程中代表的数值后将示数一个量程切换到另一个量程。这种解法虽然比生手进步了,但是还是有些拖泥带水,就像决战时,总要补上一刀才能制敌。
对于高手来说,就不会在两个量程之间切换,因为他们洞析了电表两个量程示数的关系,即指针满偏时两个量程的最大值分别为0.6A和3A,两个量程的格数相等且分布是相同的。这说明当指针指在同一位置时,大量程示数正好是小量程示数的5倍,则电流表实际示数应为0.28A×5=1.4A。
因为把握了两个量程的比例关系,所以高手的解法更精练,实现所谓“秒杀”,像小李飞刀一样,瞬息之间,一刀封喉。这个分析过程,可以用下面的等式表达:I/0.28A=3A/0.06A,解得I=1.4A。
在以上三种解法中,生手、熟手和高手的解法分别代表了情景再现、场景转换和洞察本质三个思维层次,从对实物的依赖到摆脱,解题熟手与高手实现了从现象分析到内在联结的认知进阶,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思维升华。而要实现这一过程,不仅需要对知识的熟记――面对问题熟手或高手的脑海会自动浮现出相关的图像,除此之外,还要调动各种“资源”来为解题服务,比如解答本题时高手将数学与物理联系在一起,把两个量程的读数转换成数学上的比例问题。
对应练习1 有“0~0.6A”和“0~3A”两个量程的电流表,实验中用“0~0.6A”这一量程,但这一量程的刻度值不够清楚.某次测量中,从“0~3A”量程的刻度盘上发现指针正好指在2.3A的刻度线上,则实际电流大小为( )
A.0.7A B.2.3A C.0.43A D.0.46A
参考答案:D
对应练习2 某同学有一个电压表(两个量程分别为0~3 V和0~15 V),测量由两节已用过的干电池串联组成的电池组的电压时,他随便选择了一个量程读数,记录的数据是10 V,则实际电压应该是_____V。
参考答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