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迷学院 | “越剧之父” 尘封一甲子

来源:中华越剧戏迷联盟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上方向左滑动出现)

嵊州市甘霖镇马塘村,作为越剧的发源地,不但为越剧诞生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走出了为越剧发展作出过卓越贡献的一代宗师,金荣水就是其中一位。1897年,金荣水出生在这个村子里。他从小爱好看传书、唱本,10多岁时,就拜金水清为师学唱“落地唱书”,并跟随师傅辗 转于杭嘉湖和苏州地区,为男班越剧演员,工大面。

那时,金荣水担当的是近似导演的“派场师傅”。他在后台厢房派场讲戏,戏路清晰,是教戏师傅中第一块牌子,被誉为“教戏笃牌”。同时,又能在演出中处理差错,应付事故,办法多,无人能及,又被誉为“厢房老虎”(后台之魁)。而这种转变,也正是后来让金荣水名声大振的主要原因。
他掌握着许多传奇故事,又精通各种唱书调,“一双二玉二七”(即早期越剧经典剧目《双珠凤》《玉连环》《玉蜻蜓》《七美图》《七星剑》)就是他首创的。曾在甘霖镇文化站做了30多年群文工作的金才汉说,金荣水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越剧一代宗师”。
1923年,当他受聘甘霖镇施家岙村的王金水开办越剧史上第一个女班时,遇到的困难不是一般的多。面对20多名10岁刚出头而又绝大多数不识字的小姑娘,一无办班经验,二无教材,他开创了亲自口录笔记,抄成单片(每个角色的唱白),分给艺徒口对口教唱白,再手把手教身段动作,一旦成熟就串红台(彩排)的一整套教学方法。同时,又抄录许多“赋子”“肉子”“引子”传授给她们,使她们尽快掌握演“路头戏”的技能。
这就是金荣水当年创造的奇迹。他创造的行之有效的一整套教学方法,成为以后办科班的典范,被照搬照用,促进了女子越剧大发展,他也因此被公认为女子越剧创始人之一。这个科班中的施银花、赵瑞花、屠杏花等,后来都成为第一代女子越剧演员中的佼佼者。
1931年和1933年,金荣水又先后担任了越新舞台、阳春舞台的教戏师傅,从这些科班里又培养出王杏花、邢竹琴、尹树春、吴梅珍等一批名角。而请他担任过指导的科班还有很多。

徒弟们在上海唱红后,就把金荣水请到上海。当时上海几乎每一个著名越剧演员(比如袁雪芬)都尊他为师,请他看戏指点。一直到1947年,因年高体弱,他辞去了丹桂剧团老戏师傅之职,离开上海,回到了家乡。

以下视频来源于
中华越剧戏迷联盟
如今,沿着一条泥泞的小路,来到村子西北面的安山,就能找到金荣水的墓。墓碑上刻着五个大字:矮尼姑之墓。两边的对联“一生走戏路,千古留芳名”便是后人对他一生的总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