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锣鼓:慢板的起法(二)夺头
慢板的起法(二)夺头
夺头也是开慢板的一种重要方式。夺头前面有时由长锤连续下来,有时单开夺头。小锣无长锤,一般都是单开夺头,也有从抽头接转的。不论哪一种情况,夺头本身的结构不变。在这里,司鼓者所应注意的,仍然是在同一夺头开慢板的前提下,由于不同的调性、行当以及特定的戏的要求而引起的京胡的不同结合进入方式。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夺头的结构都是相同的,那么司鼓者只要按照节奏快慢的需要把夺头开出来不就行了吗?何必再费力去研究京胡是怎么拉的呢?这种看法显然是不正确的。从大的方面讲,司鼓者对于他所伴奏的剧目的各个方面的情况应该了如指掌,懂的越多,越详细越好;具体谈到这个夺头开慢板,京胡何时进入,下面是二黄还是西皮等等,司鼓者均需心中有数。在这短短三小节的夺头里,假如司鼓者对京胡接下去怎样拉心中有数的话,那么在一些细微的地方就会做出令人满意的处理,也就是常说的“给交代”给得清楚、准确,使京胡的进入配合夺头恰到好处。反之则感觉模糊,节奏不稳甚至引起混乱。
下面这两种夺头开慢板的形式是常见的。
在第一种情况下,司鼓开夺头或长锤转夺头时的节奏要顺,要比较流畅,而在最后大扑台仓时则必须稍稍渐慢,也就是往后“扳”一点,使得京胡的进入有比较明显的气口,力度也应稍加强些。
而在第二种情况下,京胡从夺头的第二小节进入。这就要求司鼓在开出龙冬大大大台的底鼓时就要把节奏坐稳,如果前面是长锤,那么尤其要注意在仓七 台七台这里转的地方要加强力度,把节奏引到下面过门所需的快慢标准上,为京胡的进入作好铺垫。接下去打的两小节便要顺畅些,不应再坐节奏了。因为这时京胡已然在同时演奏,要求节奏稳定。
杨晓辉,男,1949年出生,上海市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演奏员。1961年考入京中国戏曲学较,1969年毕业,专业司鼓。1969年—1971年,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进修作曲,得到著名音乐理论家、作曲家吴式锴等老师的教授。为后来的音乐创作打下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