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点心理学之509:恐婚症源于祖辈是真是假,如何走出困局。/婚姻家庭治疗
系统式家庭治疗
在家庭系统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特定的认知模式,称内在构想。它决定了某人一贯的行为模式,反过来又受行为效果影响和作用,形成环形反馈。
家庭中每个人的内在构想和外在行为,在影响家中其他人的时候,又受到他人的影响。
无论是正常或病态的行为,均是此循环反馈层层作用的结果。
治疗只是作为一种扰动,只是对家庭中正在起作用的模式的干扰。
治疗师只是游戏的破坏者,而不是指导者和命令者。
通过改变游戏规则或信念系统,可使家庭系统自己生发出新的观念或行为,来改变原来的病态的反馈环路。
今日精选案例分析
今日全球确诊病例共计6470853例,死亡381068例。境外输入1762例,现存无症状感染者357例。
不婚族指经济条件较好,有一定学识,终生不婚的一类人。
社会学家研究显示,一个30岁的研究生,若按传统标准择偶,其选择面只有0.2%,按三不计较(年龄、学历和婚否)的标择偶准,选择面也只有18%。
不婚族享受自由、享受爱情却不想结婚。不想承担婚育责任,担心影响事业和前程。
对于屡遭婚恋失败的大龄来说青年,觉得顺其自然随缘就好,没有合适则宁缺毋滥。
不婚行为无论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选择,已经对传统婚姻观、法律和社保制度等方面提出了挑战。
恐婚症多是由于父母婚姻失败,长期生活在父母痛苦婚姻情境中,导致对婚姻产生恐惧,根深蒂固的认为,自己不可能获得幸福美满的婚姻,进而选择不婚而成为不婚族。
王女士大学毕业后反复相亲,终以失败告终。从她讲述父母和祖父母的相处模式中,透露了她成为不婚族的深层次原因。
父亲对祖父母言听计从,婚前工资全部交于父母,婚后不仅没有得到任何帮助,还经常受到父母挑剔,甚至谩骂。
王女士出生后,由于祖父母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对母亲不管不问,月子完全由父亲照顾,吃了一个月的馍面。
由于父亲常年在外工作,她一直在外公外婆家生活。
当爷爷奶奶老了以后,他们的养老问题都落到了父母身上。虽然母亲对此多有怨言,但父亲说,不管他们以前做了什么,说了什么,但儿子给父母养老送终是天经地义的事,母亲也只好默认了。
王女士不理解,祖父母二子三女,凭什么父母独自承担养老的义务。
母亲结婚30多年,从一个花季少女,变成了一个老态龙钟、浑身是病的人。
爷爷去世后,母亲就承担了照顾奶奶的义务,但从来没有得到感谢与安慰的话,永远都是被尖酸刻薄的对待。
母亲经常向王女士哭诉,自己一辈子太苦,没有享过福,后悔没有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和前途。
她长大成人后,对人总是缺乏热情,情感淡漠。祖父母也不是大奸大恶之人,但长期的不当言行,给他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伤害。
母亲和奶奶没有血缘关系,更没有赡养的义务。但妈妈说,如果我不照顾了,所有的责任都会由你爸爸承担,我怎么能忍心啊。
虽然父母是相爱的,但一个终生劳累奔波,一个操持家务,受尽委屈。
由于王女士长期目睹,爷爷奶奶对父母的不公平待遇,看到父母积劳成疾的惨状,进而对婚姻失去信心,对进入婚姻产生极度的恐惧感,导致反复相亲失败,最终成为不婚族的一员。
其实,父母的婚姻生活,与祖父母的相处模式,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个案,甚至有些常见,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父母是相爱的,他们的婚姻生活并不是像王女士想象的那样悲惨和不堪。
母亲是一个勤劳善良的传统妇女,对于公婆的照顾觉得就像父亲说的那样,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否则就会良心不安,可能会更加痛苦和不安。
王女士从情感、道理和法律角度,分析父母与祖父母的相处方式,也没有错,也能理解。
家庭是讲情的地方,不是说理讲法的地方。除非情没了,理也不说了,最后只有用法律手段,来解决家庭问题,但这肯定不是解决家庭问题的首选。
王女士父母的行为,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就是行大善积大德,这样的人和他们的子孙后代肯定会得到福报,家庭和子孙后代终究会兴旺发达。
通过交流王女士明白了,前辈之间的恩怨情仇和相处方式,是由其特殊的认知模式所决定的,他们感觉并不是不可接受的。
自己作为晚辈,应该客观看待、尊重和理解长辈的言行,而不是片面机械地看待问题。
她表示,今后会以更加灵活的思维方式,处理好自己的婚恋问题,走出过去的阴影,努力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