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张昂波老师执教《芙蓉楼送辛渐》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两天前,我接到李博士的电话,邀请我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骨干教师培训活动中听张昂波老师的古诗词课,并做一个二十分钟的即兴点评。听到这个消息,我想用一句网络语言来形容我当时的心情
――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是的,在传统文化骨干教师培训班上发言,我既激动又紧张。作为一个传统文化爱好者,我还没入门,特别是古诗词的吟诵,我心向往,却还未曾开口。很多内容,我还在学习,还在思考,在猜测。
听昂波老师上完《芙蓉楼送辛渐》,我感触良多,下面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聆听中国古代的声音
昂波老师上古诗课,一开始,就是让学生读,反复的、多种形式地读,这体现了古人读书的一个观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很多问题,就在学生反复朗读中逐渐就解决了。
多读,能够解决很多问题,但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比如说,为什么是一片冰心在玉壶?为什么不讲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为什么不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呢?看来,要解决问题,还得运用其他方法。
昂波老师向学生推荐著名学者俞平伯先生的读书方法:
古人做文章时,由情思而声音、而文字,今天的读者要了解当时的作品,也只有遵循原来的轨道,逆溯上去。作者当时之感寄托在声音,今天凭借吟哦背诵,同声相应来使感情再现。——俞平伯
古人写诗,先有情思,然后有声音,最后才有文字。也就是说,古人写诗的方式和现代人不同:现代人写文章,先写再读;古人做诗,有了想法,先吟再写。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这样猜测:一个古代诗人在山水间流连,看到美景、有了想法,想记录下来,一摸口袋,哦!那时手机还没发明出来,不方便记录;那么用纸笔吧,嗯,还是不行,古代的笔是毛笔,还得磨墨,等把笔墨纸砚准备齐全,灵感稍纵即逝。所以,古人有了想法,先吟诵,平仄韵律早就在蒙学中训练得像乘法口诀一样灵活自如,水到渠成。诗人只管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就行了!虽然,很多古诗吟完就已经“风化”――随风飘散了。但是,得意之作一定会再找机会,书写下来。
昂波老师告诉学生:要想钻到诗人心里去看看,那就要逆流而上,发一发当时诗人吟诵这首诗的声音。这就是昂波老师介绍的一种读书方法:遵循原来的轨道,逆溯上去。
当昂波老师对学生说:我现在就是诗人王昌龄了,此时此刻……音乐响起,昂波老师吟诵的声音发出来,全场所有学生、所有听课老师,浑身汗毛都竖了起来!她用声音把学生和听课老师带入到了诗人王昌龄的情思中,我忽然感觉:平时精彩课堂中的所谓起承转合、环环相扣……,都变得那么苍白无力了。
望月湖第一小学四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吟诵,便学会了细品声音,从平长仄短中体会到古代诗人的情思。
二、运用现代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