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砚秋:为什么票友出身的伶人,少有成名的呢?
“为什么由票友出身而下海的伶人们,很少有成名的呢?”这又是功夫的问题了。大凡是票友,家里都是很富有的,学戏之初,本是为着消遣,唱好唱坏都有人原谅,即便唱得很老练,腔调很成熟了,但是没有持久的功夫。譬如在票友时期,预定某日要票某一出戏,在未唱之前,可以有十天半月的准备,调嗓子啦,忌吃刺激性的食品啦,预备很充足,到上台出演的时候,成绩也许是很好。不过这是在票友时期这样预备还可,但一到下海指唱戏为生了,那就不行啦。
【西皮导板】
登山涉水争逃命
【西皮快板】
女哭男嚎不忍闻
胡兵满野追呼近
哪晓今朝是死生
举目看 旌旗影
侧耳听 刀剑声
我呼天 天不应
我待入地地无门
没奈何我只得奔波前奔
【西皮散板】
乱哄哄后边来万马千军
【西皮原板】
荒原寒日嘶胡马
万里云山归路遐
唱词参考
到那时候,是要天天唱的,不能间断。拿我个人作比喻吧,与园主订了三月,或两月的合同,忽然唱到不几天,嗓子出了毛病啦,请几天假,不但对不起观众,对于园主也说不下去,必须天天出演。所以一般很好的票友,一到下海以后因为功夫问题,不能持久,慢慢地就把名声一落千丈了,所以很少有成功的。票友与营业迥然不同,一则可以原谅,一则绝对取不得原谅的。”“一般票友学程腔的人,有没有学得神似的呢?”“有是有的,像那次宴会席上的几位同学,模仿的都很神似,真是难为他们,他们学我的腔调,说起来很好笑,您道他们怎么学的呢?不知道,究竟是怎么模仿的?”“他们全是听来的,譬如我的《文姬归汉》这出戏吧。一年我才唱两次,他们差不多都爱学这出戏,一到我出演这出戏的时候,他们必到。头一次去听的时候,记全戏中的第一个腔调,听完第一个腔调后,其余全不听了,马上就走。回到家里在半年的时间内,只模仿这个腔调,到再演这出戏的时候,他们再学第二个腔调,依此类推。他们学完一出《文姬归汉》至少需要一两年,可是学得非常神似了。我一听他们这样说法,觉得太麻烦了,在金钱与时间上都不经济了。现在我打算给爱习程腔的诸位同学们一个方便,就是在乘着假期之暇,请他们到我家里来,大家研究下,或在我自己练习的时候,请他们到我这儿听听,因为我很喜欢人家和我在一起研究。”(摘自杨遇春《访问游欧归来的程砚秋纪实》1933年7月6日至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