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不少人以为交谊舞源于西方国家,我国现代交谊舞侍从国外“引进”的。殊不知我国古代就盛行交谊舞的礼仪。汉唐时代,宫廷贵族在宴会时,除了即兴表演之外,还有一种颇为重要的礼仪舞蹈——宫廷交谊舞,这就是史书中记载的“以舞相属”。这种宫廷交谊舞要求前一人舞罢,顺便邀请一人起舞,即为“属”。
成都市郊出土画像石拓片,左下方一男一女“以舞相属”
古代宴会上,一般是主人先舞,后是客人起舞回报,主、客两人翩翩起舞。这种宫廷交谊舞有严格的礼仪规矩,该旋舞时必须旋舞,该小步时必须小步,姿态、仪容极为讲究,《后汉书》的“蔡邑传”就记载了一个“以舞相属”的故事:相传蔡邑被贬职回京前,王原太守王智为他饯行而举行宴会,席间,王智起舞,“属”蔡邑,蔡邑不应“属”回报,王智大怒,蔡邑也拂衣而去。这个王智乃是当时朝廷里炙手可热的显官——时任中常侍的王甫的弟弟,而蔡邑作为大名士是有意侮辱他。这样一来,蔡邑自然而然地得罪了权贵,不能再回京城,被发配到偏远的地方去了。从这一例子可以看出,当时宫廷交谊舞是极为讲究礼仪的。古代士大夫之间,如归各存歧见,互示爱憎,往往会再宴饮中的交谊舞时显露出来,《三国▪魏书▪陶谦传》便有这一类的记载:陶谦任舒县县令时,郡守恰是他的同乡,郡守恰对陶谦极为亲热,意欲将陶谦引为自己的亲信。而陶谦却将郡守恰视为一般上司,觉得在郡守恰的管辖下不是个滋味,有一次郡守恰设宴请陶谦,自己先跳起了舞,后“属”陶谦,邀请他同跳,陶谦只好应付。
山东邹城的汉画像石,两男舞者两手一上一下打开挥舞短巾,做相反方向弓箭步,面向对方,动作对称,高低一致,自然和谐。
当舞到该转身时,陶谦却不转,郡守恰问他为何不转?陶谦话中有话道:“不可转,转则胜人。”(古人把升官视为“日转千阶”),陶谦这时的言外之意是:我若一转,就会升官,就不会屈居你郡守恰的属下了。而郡守恰这时也会意,顿时动怒,宾主不欢而散,陶谦后来不得不弃官而走。宴会中以舞相“属”之风在唐代尤为兴盛,唐太宗就经常在宴会上跳舞,并还邀请群臣同乐,这位十八岁就带兵出征,还是当时宫廷舞的积极倡导者,他主张跳交谊舞要抒发情怀,不能过分循规蹈矩,还主张宫廷交谊舞应向民间推广普及,要与民同乐。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会跳交谊舞的男性并不多,主要是女性唱主角,而中国古代舞蹈主要是为了表现女性的柔美,其中尤以四种交谊舞受追捧:一是七盘舞 ,七盘舞又称盘舞、盘鼓舞,是一种汉族舞蹈。在汉代,舞时将盘、鼓覆置于地上,单人、两人舞者(对视)在盘、鼓上高纵轻蹑,浮腾累跪,踏舞出有节奏的音响。 汉画像砖石有十分丰富的《盘鼓舞》形象,或飞舞长袖,或踩鼓下腰,或按鼓倒立,或身俯鼓面,手、膝、足皆触及鼓面拍击,或单腿立鼓上,或正从鼓上纵身跳下。舞姿各异,优美矫健。
河南南阳画像石盘鼓舞,看这飘逸的衣襟,可以想象动作之快、幅度之大,配以脚下有节奏的鼓声,场面很是欢脱吧
二是长袖舞 ,长袖舞在秦代以前已经存在,曾是战国楚国宫廷的风尚。舞女多是长袖细腰,有的腰身蜷曲,能使背后蜷成环状,如京戏中的下腰。汉人傅毅在《舞赋》中形容长袖细腰的舞女体如游龙,袖如素虞,如汉代戚夫人的翘袖折腰之舞。长袖舞实际包括了许多不同的舞蹈,都以舞袖为特征。长袖舞有单人舞、双人对舞和多人群舞,以单人独舞为主,分为婉约和奔放两个风格。
汉代长袖舞, 徐州博物馆藏
三是 惊鸿舞, 惊鸿舞是唐代汉族舞蹈,是唐玄宗早期宠妃梅妃的成名舞蹈,已失传。《惊鸿舞》着重于用写意手法,通过数人舞蹈动作表现鸿雁在空中翱翔的优美形象,舞姿轻盈、飘逸、柔美,极富韵味。唐玄宗曾当着诸王面称赞梅妃“吹白玉笛,作惊鸿舞,一座光辉”。
惊鸿舞已失传,图为《甄嬛传》剧照
四是白舞 ,白舞最早出现在三国末期的吴国地区,盛行于六朝,流传至隋、唐。据《乐府解题》引《白舞歌》中说,舞衣“质如轻云色如银”。白舞有群舞、对舞和独舞,动作注重手、袖的姿态,节奏由徐缓转急促。相互搂腰的舞姿及绰约轻盈是它明显的特征。南朝诗人沈约有《四时白歌》,包括春白、夏白、秋白、冬白和夜白5篇,可见当时白舞四季不衰、风靡一时。白舞的音乐伴奏是丰富多彩的,有笳琴合奏,有弦管交响,还有钟、磬、鼓等打击乐器,有时还有独奏或清唱伴舞。到了宋、元、明三个朝代,宫廷交谊舞之风从来没有衰弱,并且还发扬光大了。到了清末民初,宫廷交谊舞融进并吸收了西方交谊舞的许多成分,兼收并蓄,洋为中用,就渐渐形成了今天的民间交谊舞,至于国际标准的交谊舞,那当然是全盘西化而要另当别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