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鲜之道

从古到今,谁不喜欢新鲜的食材和食物呢,除非个别人有着别样的偏爱,专让臭豆腐、霉苋菜梗这类菜肴牢牢占据着C位。而食材与食物的保鲜之法古来有之,且形形色色,数不胜数。
古代,受条件所限,给果品、蔬菜等食材保鲜的难度较大。“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只因唐贵妃所好这一口,多少人曾为此劳累奔波,多少马一度跑得四蹄发软、大汗淋漓。保鲜的成本实在太大了。
到了清代,康熙大帝对其祖母孝庄文皇后特别孝顺,哪怕是出巡盛京,沿途几乎每天都要派人驰书问候起居,报告自己行踪,并且把自己在河里捕抓的鲢鱼、鲫鱼予以脂封,派人返京送给老祖母尝鲜。这里的“脂封”是指用油脂将鱼封起来,使之隔绝空气,以延长鱼的保鲜时间。
鱼类由于蛋白质含量较高,所以极易腐败,其保鲜一直都是个大难题。最常见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酒类处理法,把鱼的嘴撬开,将白酒滴入,放于阴凉通风处;二是芥末保鲜法,取芥末适量,涂于鱼体表面和已开膛的内腔,然后将鱼置于密闭的容器内,可保存三天不变质。三十多年前,我去镇江师专读书,放寒假时坐火车回家,曾听到坐在旁边的鱼贩子讲,只要在鱼嘴里塞一块冰糖即可保鲜,所贩的鱼能卖个好价钱。不知道是否属实,有没有科学道理。
关于保鲜,各地有各地的法子,各人有各人的路数。
脱水干燥是保鲜的好法子,比如脱水菜厂生产的脱水蒜片等。晾晒则最为常用,晾晒苔干、葡萄干、干菜,腌鱼,制虾米、干贝等。每年时令过了大雪节气,就是蔬菜和鱼肉冬藏保鲜的最佳时机。
具体藏啥呢?北方通常要赶在冰冻之前,早早地储存白菜、窖萝卜,南方则忙于晾晒各种“腊味”。南方冬季温暖潮湿,食物不易保存,人们通过把鱼、肉熏晒一番,大大增加了保存时间。北方自然不甘落后,尤其是沿海地区,人们也忙着制作新鲜的鱼干虾干。于是,冬日里的祖国各地,院内檐下,随处可见悬挂着腌制的鱼干、香肠、火腿、风鸡、腊肉和酱板鸭等,在夕阳下成为一幅幅美丽而又诱人的剪影。
看过电影《过年》的都知道,家人团聚,赵丽蓉饰演的母亲从雪堆里拿出早已储存在那里的宰杀好的鸡和鱼,待其化开后就开始做菜了。冬天里的东北,就是一个天然的、巨大的冰箱,人们不用担心食物的腐坏,将其往外一扔,一会儿就冻得硬梆梆的,而且啥都可以冻,扔在外面省心。
所以,东北有着丰富的冻品:冻鱼、冻肉、冻梨、冻柿子、冻饺子、冻混沌和冻豆包等。尤其是粘豆包,可以蒸熟了冻,也可以生冻,冻透后装在袋子里,放进大缸里或者大铁桶里,盖上盖子,够吃一个冬天。
在牧区,牧民们喜欢用银碗等银器来盛放鲜奶,可以给牛奶保鲜。现代科学证明,用银器盛牛奶确有其科学道理,银无论对细菌蛋白、牛奶蛋白还是人体蛋白均具有杀伤作用,只不过银在水中溶解的量实在太微小了,这点“杀伤”可以忽略不计,但这极微量的银离子却能有效杀死牛奶中的细菌,从而防止牛奶变质。
吃茨菇讲究新鲜。在茨菇的产地,人们懂得如何将茨菇保鲜。冬天他们把挖出的沾着黑泥的茨菇,堆在厨房墙角,并盖上稻草,既保鲜又防冰。去年金秋十月,笔者赴重庆参加教育装备展,住在洪崖洞附近,白天和夜晚总能看到有人在街头挑着小筐卖“金西梅”,红果绿叶,看上去特别新鲜,卖后才知,这果子其实是糖渍的,绝对不是鲜果。看来,糖渍也是保鲜的一种方法。
除此之外,保鲜之法还有加热、冰镇和窖藏等。品读徐锦庚的报告文学《老汤》,才知鲁菜很讲究制汤,其中的老汤乃卤制扒蹄、扒鸡、酱牛肉之汤,可接续使用。卤菜做得好不好,全凭这打底老汤。可是炎热的夏季,如何给老汤保鲜呢?文中给出了答案——存汤之法考究:禁入冰箱,以防渗入异味。每晚须加热,寒冬两天一热,以防产生异味。
唐代宫廷为了保证冬季蔬菜的供应,会提前收购大量的各类新鲜蔬菜,储存起来,以备冬用。《太平御览》记载,当时冬季宫内储藏各类蔬菜预计规模在200万公斤左右。其储藏技术主要有冰镇和窖藏两种。
冰镇,“镇”字,说明制冷自上而下,用来制冷的冰置于食材之上,有冷气自上而下将食材罩之。低温可以抑制生物的繁殖,减缓食物的腐坏速度,一般来说,温度越低,保存的时间就越长久。
窖藏就是用地窖来贮藏水果和蔬菜。几十年前的苏北乡下,冬季的吃食离不开红薯、白菜和萝卜,白菜可经晾晒减少水分后存放于室内,而不经冻的红薯和萝卜必须放到地窖内储存。还有生姜,也要窖藏。各家各户的地窖都挖得很深,口小腹大,有纵深,还留有方便上下的台阶,窖底铺着一层细沙用来隔潮气,窖口专门盖上厚厚的草苫子用来保温透气。
有人认为冷冻蔬菜营养很低,事实上,它们可能比有些新鲜蔬菜的营养价值还高。原因在于,蔬菜从采摘到进入市场,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输,会因呼吸作用造成营养损失。而冷冻蔬菜经烫漂加热后马上急速冷冻储存。这时,蔬菜的呼吸作用几乎停滞,反而有利于保留营养。

我们意在文化传播和分享

若您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