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都在学习的思维模型,到底该怎么用
看完这篇文章,你不仅会知道如何系统地使用优质思维模型,更可以搭建最适合自己的思维模型,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上期回顾
思维模型最出色的地方,在于面对问题时,能够提高思考质量,做出高效决策,得到预期结果。
思维模型只有两类,原则类思维模型,就是行动所依据的准则,比如长期主义、比如知行合一,方法类思维模型,就是行动所操作的步骤,比如精读法、速读法。
我们知道了思维模型的重要性和它是什么,现在,就来讲讲思维模型如何落地实践。
为什么不会用思维模型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一点是,运用思维模型,是为了更高效地解决问题,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和问题,拿到思维模型,就像手里拿着指南针,却不知道去哪里一样——你无法发挥它的价值。
因此,我们知道了,思维模型的运用,一定是在某个具体的系统之中的。
但是很多人学习思维模型,是盲目的,收集100个思维模型,然后就放在那里,自己的生活没有半分改变。
比如你现在拿到一个的方法类思维模型——波士顿分析矩阵,你肯定是茫然的,因为你没有目标。
而如果你的企业有需要进行业务组合或者投资组合,那么这个思维模型就会高效地辅助你决策。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此时,这个模型在你的企业决策系统中,因此你才能够发挥它的作用。
怎么运用思维模型
要想运用思维模型,必定要在一个系统中,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系统呢?
这是一个处于需要解决问题的决策系统,具备三个要素:目标、可行方案、结论。
目标,就是你明确知道自己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可行方案,包括三个:方案、效果和成本,我们说的原则类思维模型,和方法类思维模型,都属于这个方案,效果,是评估这个方案对目标达成的程度,成本指的是执行方案需要的付出。
结论,即最后确定用何种方案。
当结论完成时,就可以从决策系统进入到执行系统了。
举个例子,你觉得自己写作能力不太好,需要提高,这个就是你有了目标。
接着,你开始寻找可行方案,有很多套,最后你根据执行成本,选择了这一套:
原则类思维模型:对标模仿
方法类思维模型:拆书法
效果:一星期内模仿出某某作者的文章
成本:每天花1小时拆解文章
最后的确定就是结论,即完成了一次决策。
这个,就是思维模型在系统下运用的过程,只有这样做,才能够发挥思维模型的威力。
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面对一个问题,你想不到要用什么思维模型,怎么办?
有两个方法帮助你:卡片法、刻意练习。
卡片法
每收集到一个思维模型,就把它写在白色卡片上,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从卡片中抽取思维模型,看看能不能给你解决问题带来启发。
具体怎么做呢?拿一张白色卡片,在上面写上思维模型的类型、名字、概念、作用、运用。
比如你拿到长期主义这个思维模型,先给它分类,是原则还是方法,肯定是原则,因为它给你的是一个思路、方向,而不是像说明书一样,有详细的步骤。
如果你发现一个内容,既不属于原则,也不属于方法,那么很有可能是原理,也就是未经过提炼的原则,比如把熵增定律提炼成反熵增思维模型。
接着写概念:基于长期的目标或结果而行动或制定决策。
然后写作用:当下做的每一件事都能为将来积累价值,实现滚雪球效应。
最后写运用:持续阅读好书,就是在做一件长期主义的事情。
刻意练习
如果说卡片法是从多样思维模型中找到最合适的,那么刻意练习,就是对一个思维模型进行不断练习。
同样,你认定了要把长期主义这个原则类思维模型内化到骨子里,成为下意识反应,那么你在做选择的时候,在选择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的时候,都要遵循长期主义的这个原则。
如此反复练习,一定会对你的工作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
为什么要搭建思维模型
我们知道,拥有优质思维模型的方法,有三个:采用、提炼、搭建。
采用,就是把科学家的智慧结晶、市面上总结出来的思维模型哦,直接为我所用。
提炼,就是把原理,自行提炼成原则类模型或者方法类模型。
搭建,就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出思维模型,它具有特别强的个人色彩。
既然可以采用,为什么我们还需要搭建?因为公认标准好用的思维模型,固然有普遍适用的优点,但同时它也无法照顾到独特的个体。
就像你是高中老师,一个班的同学水平参差不齐,而你的教学难度,为了照顾大部分同学,只能取平均值,这样,处在两极好坏的同学,就失去了一定的兼顾。
就像你去医院看病,医生根据类似病状一下子就开出统一的药方,治疗效果肯定没有私人医生那么好。
搭建适合自己的思维模型,能够更加高效,是因为它更加符合你的实际情况和条件,定制服务为什么经久不衰,就是因为从满足普遍性,到达了满足独特性。
怎么搭建思维模型
标准
思维模型不是乱搭建的,它必定是要符合特定标准的,基础标准有四个:实用性、系统性、迭代性、简约性。
实用性,也就是这个思维模型,它是能够辅助你决策,解决问题的,不是摆好看的。
系统性,也就是思维模型不是独立的,是能够置入决策系统中进行运算的。
迭代性,思维模型能够随着外界变化和搭建人认识的发展,通过调整能够更加适应决策系统,实现人与模型的协同进化。
简约性:在建模过程中,要把本质的东西和关系反映进去,把无关紧要的内容去掉,使思维模型在保证一定精确度的条件下,尽可能的简单和可操作。
如果你觉得很难,那么有个最低标准。就是能够解决问题,并且执行简单。
方法
搭建模型的方法,常见的有两种:归纳法和演绎法。
归纳法
归纳法,它是逻辑推论最基本的形式之一,是把一个事物所具有的性质,推出这类事物的所有对象对具有这种性质的推理方法。
前天的太阳,是从东边升起的,昨天的,今天的太阳也一样,所以我们通过归纳就得出,明天的太阳,也会从东边升起,这个叫做时间性归纳。
而你在欧洲看到的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就归纳得出全世界的天鹅都是白色的,这个叫做空间性归纳。
归纳法有一个特点,就是它有一个重要的隐含假设作为推理基石,这个假设就是:未来和过去一样。
你只有默认未来和过去一样,你才能基于过去经验归纳出某种规律,并且未来也符合,如果你活在刘慈欣笔下的三体世界里,太阳升起是随机事件,那么归纳法就失效了。
归纳法是人类的本能,因此用它搭建思维模型是很吃香的,比如你被火烫伤了三次,于是你搭建了一个原则类思维模型:远离火焰,它的前提假设是:过去会被火烫伤,未来也一样。
我们大部分的思维模型,都是基于经验搭建起来的,比如小时候,要听话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搭建了一个讨好模型,长大之后呢,你已经有能力靠自己去得到了,却还在用着这个讨好模型,反而让自己成了别人眼中的老好人,工作上的便利贴。
这就是归纳法假设基石带来的弊端:过去我靠讨好得到,未来我也可以靠讨好得到。
很残酷的一点是:我们用归纳法得到的结论、搭建的思维模型,就是等着被推翻的。
而这,也就催生出了优化思维模型的必要性。
演绎法
所谓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得出个别结论的过程。
演绎法起源于古希腊的演绎知识,他们的哲学家和科学家相信,世界上存在一个必然正确的元起点。
演绎法中最常见的,就是三段论,它包括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在大前提和小前提正确的基础上,结论必然成立。
经典的三段论句式:所有的人都会死,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也会死。
牛顿在提出一个必然正确的元起点:F=ma(力的大小=物体的质量×加速度)这一公式之后,和力相关的问题一下子全部迎刃而解。
在这之后,英国的发明家瓦特,把力学基本原理应用于蒸汽机的发明制造中,由此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文明由此诞生。
我们看到,这就是一个演绎的过程,如果是归纳,就应该是牛顿从蒸汽机发明和改善的经验中总结出来。
演绎法需要我们去找到那个必然为真的起点,找的思路,叫做第一性原理思维,我们在下一篇和大家分享。
那么,怎么用演绎法搭建思维模型呢?
我们从心理学中,积累到一个元起点——人都渴望被肯定。
接下来,就顺着这个起点进行推导,你是人,所以你渴望被肯定。
这就有了一个原则类思维模型,接下来就是找到对应的方法类思维模型,即怎么去肯定。
演绎法搭建的思维模型,更多是偏向判断型的,而且并非一开始找到的元起点,都是绝对正确的,也有可能是归纳法得来的。
比如我总结到一个元起点:基金连跌三天就买入,进行推导就是,今天是基金下跌的第三天,所以要买入,或者是今天不是基金下跌的第三天,继续观望。
这样搭建的思维模型,以元起点为判断条件,输入外界信息,看是否符合,然后输出结果。
因为得到的不是绝对正确的元起点,所以依旧需要优化思维模型,来提高预测的精准度。
优化,就是在实践中不断获得反馈,把错误的地方替换掉,把正确的地方保留,不断去提高一个思维模型的质量。
思维模型的运用并不难,难的是能够持之以恒地去运用并且不断优化它。
所以,当你掌握了思维模型的运用和搭建之后,你现在需要思考的是:在我的工作生活中,我需要去了解和掌握哪些思维模型呢?
人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你掌握的思维模型越多,看问题看世界的视角就越多,你也就会越从容越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