懋益里纪略(作者:无为之人)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无为之人
今天,我们过北京西路往北的那段新昌路,那里虽已被金色家园、新昌城等楼盘蚕食,但总体上还保留着上世纪20-30年代沿袭下来的市井烟火气,懋益里算是其中的翘楚。尽管懋益里不像同一地块的树德新村、浦行别墅等里弄带着些许洋气,但其红色的房顶和砖墙、相对规整的格局、简洁的造型及建造时比较超前的设施配置,使之在这一带还是很有点名气的。
当然,人们对懋益里的兴趣首先在于对弄名的揣测。“懋”是什么意思?怎样才能读写正确?现在一查百度就可解决,但当时不要说查百度了,连字典也不多,尤其是在写法和读音上,自由发挥的成分不少。小时候,我在居委里就见过写“满益里”的。近年来,在微博上还见有“梅月里”提法,让人忍俊不已。
▲上为懋益里、栢福里呈曲尺状布局的弄匾。下为新昌路399号上的弄匾。
弄匾上的懋益里三字由清末书法家、南汇人吴宗瑗所题。字体浑圆、稳健,历经大半个世纪,少有风雨剥蚀,更不见人为凿损,堪称奇迹。弄匾有三处。一处在新昌路389弄口,作为主弄口的颜面,它最为规整。另一处在不远处的新昌路399号,那里原来也是一个弄口,比389弄稍窄,但后来被汽车库封住了。而从山海关路153弄进入并与栢福里弄围呈曲尺形布局的一处,则最为吸睛。上面还有十分清晰的落款,其中的“民国二十二年十月”为后人提供了懋益里建造年份的明确信息。
▲解放前,懋益里3号甘家父子在大门口的合影。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懋益里的最早影像。
懋益里建得相对较晚,在周边已建里弄的挟迫下,显得有些许捉襟见肘。除了新昌路、山海关路沿街建筑外,整个里弄只有单号3-17、19-33两列,其石库门元素相对完整,呈每个门号一天井、一客堂(前楼)、一厢房的格局。而50、52、54号三幢则是一天井、一客堂(前楼)、两厢房。余下的门号或不设厢房,或前后门全部朝北甚至朝东,甚至还有些建筑构造很不规则的门号。当然,这在建成之初肯定是存在价差的。
▲左上是懋益里20-38号。除20、36号、38号外,余均为无厢房布局。右上为50号——少有的两厢房格局。左下是懋益里富有特征的橙黄色拉毛内墙。右下是懋益里构造不规则的门号。
懋益里的住户也有大房东、二房东和租户之分。我家当初只是租户,房子是在50年代初由老父顶下来的,也花了不少钱。后来大部分人家房子都姓了公,倒也平等了,也稳定了。大房东不止一户,而我家隔壁门号楼下张姓人家肯定也是。他家的房子一直是姓私。60年代初公家为每户底楼窗户装铁栅时,唯独他家没有安装。其客堂铺的是美术地砖,而不是像其他门号客堂那样铺着木地板,很是特别。据我祖母说是他们家当年买房时和营造公司说好的,可见当年这个家族的实力。后来他家把客堂让出来办起了里弄生产组,加工洋娃娃。组长是姓沈的阿姨,就住在贴隔壁,现已九十有七,依然健在。
▲懋益里的石库门围造型。
过去,从山海关路进入,在懋益里、栢福里之间的通道,搭有油毛毡顶棚和简陋的过街楼,底下摆起“鸡粥摊”,是远近闻名的早点铺。由“鸡粥摊”南望,懋益里东侧是单号,西侧是双号。有意思的是,栢福里的门牌是2-18号,实际上也编入了整个懋益里的门牌系列,只是它前缀的弄号是山海关路153弄,但如果在信封上写153弄也可以寄到懋益里各户人家的。从建筑形态和位置来看,栢福里的建造应早于懋益里。其石库门外墙抹灰,式样十分典雅,客堂里也正儿八经铺着美术地砖。相形之下,懋益里的清水红砖外墙简洁且耀眼,而客堂也很实惠地铺上了木地板,更能满足住户的多元需求,只是靠落地窗的地板因经常受雨水浸泡,很容易损坏。事实上,懋益里的客堂所住多为租户,为了方便前后门通畅,大多数门号用木板将客堂拦出了一条走廊,客堂的面积至少缩减四分之一。历史上,在栢福里和懋益里之间有过一道隔墙。
1970年,居委让一些“四类分子”(基本上都是莫须有的罪名)把这堵墙拆除,卸下的钢筋水泥墙板被用作防空洞顶盖了。隔墙一经拆除,两边的信息传递就没了障碍,相互关系也就更紧密起来了。
▲栢福里。道路的三分之一处原是围墙,将栢福里与懋益里隔开。
走过了“鸡粥摊”,懋益里的道路往东通往新昌路,往南经三德里通往成都北路和北京西路,尤以前者走的人最多。这有很大可能是由于当年山海关路还是弹格路,不太好走,对穿高跟鞋的女子更为困难。为此,人们去新昌路更愿意穿过懋益里的“通衢大道”。所以,这条路一直行人川流不息,每天早上更是人声鼎沸。但懋益里原来平整而有特色的错格路面在1985年那次管线改造中几乎全部被毁,新铺的路面不仅变得平庸,而且也十分粗糙甚至坑洼,唯有靠近三德里有一小段路还保留了过去的痕迹。
▲上:懋益里主弄——当年的“通衢大道”。下:由山海关路进入,左为懋益里,右为栢福里。鸡粥摊无存,过街楼犹在。
懋益里建于1930年代前期,但其设施的配置已经相当超前。比如,它的扶梯不仅宽敞,而且坡度较缓。又如,在弄堂里设置了消防水龙。再如,每栋门号都预留了抽水马桶的位置和管道,这在栢福里是没有的。但似乎并不是每个门号都有抽水马桶,这恐与当年房东的意愿有关。因此,懋益里很多人家还是拎马桶的。过去每天早上由环卫推着粪车收集粪便,1973年建起了倒粪池、垃圾箱、便池“三合一”的站房,倒粪便成了“自助式”的了。2019年夏天还进行了垃圾分类的改造,不想才几个月就传来了动迁的消息。有意思的是,这个环卫站房过去曾是一家烟纸店,楼下开店,楼上睡人,隔壁是只垃圾箱。
▲懋益里的公用走道和设施。左上是消防水龙。右上是相对宽敞平缓的扶梯。左下是灶间。右下是卫生设施。
懋益里每幢门号都设有面积不小的厨房。最初厨房里砌有灶头并有烟囱,后来住户多了,大部分厨房的灶头拆了,先是生煤球炉,后改为煤饼炉。现在朝北的外墙上还留有废弃的烟囱。遗憾的是,懋益里一直没通管道煤气。当时的说法是,因为管道煤气装到隔壁厚德里时,大家都开始吃食堂了,所以就没必要再装煤气了。但多年后比懋益里还老旧的仁济里等都装上煤气,这种说法就不大站得住脚了。
懋益里的住户从一开始就多为中产、殷实人家,其中不乏中高级职员、教师,甚至还有些文人墨客。如62号的邓散木不仅是著名书法、篆刻和诗作家,而且在绘画、填词上也颇有建树。现在静安寺的隶书匾额依然沿用了1945年邓老的墨迹。解放后,邓老曾在居委搞过宣传,后移居北京,1963年去世。懋益里的文化底蕴,就像“懋”字所蕴含的“勤勉努力”精神那样,似无需刻意证明,也不用高调渲染,其从容淡定、隐忍低调、内敛不张扬的气质早已深深地植根于这片区域的日常生活之中,在周边几乎有口皆碑。尽管多少年来,这里的居民结构几经变化,但这种文化底蕴而由此带来的气质却是一直传承下来了。
▲左为懋益里62号,邓散木故居,为北向大门。右为58号,懋益里唯一大门朝东的门号。
懋益里作为沪上较为典型的石库门里弄,还曾作为一些电视剧的取景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至少有三部电视剧在此拍摄。1989年由肖雄、王蘋主演的《结婚一年间》,就是在懋益里34号和它对过的栢福里10号拍摄的。后来,在懋益里9号楼下拍过描写吴蕴初创办天厨牌味精的电视连续剧《天字号传奇》;其楼上还拍过一部陈述主演的电视连续剧,可惜剧名我忘了。
▲电视连续剧《结婚一年间》剧照。片名的背景是栢福里。主要是在懋益里34号拍摄。
历史上,懋益里一直属三德居委管辖。我记事时,三德居委在懋益里23号客堂里办公。后来,9号楼下的托儿所停办了,居委就搬到那儿,并有了客堂加厢房两间办公房间。1979年后,懋益居委从三德居委独立出来,一度出现了两个居委同在9号办公的局面。但这种状态持续时间不长,后来两个居委又合并了。仁济里拆迁后,三德居委接收了仁济居委的遗留住户,后来又顺理成章将新昌城揽于麾下。现在随着懋益里及整个三德居委管辖的7号地块征收改造,三德小区和新昌城的主次关系肯定会发生变化。果然,不久前三德居委已离开懋益里9号搬到新昌城去了。
▲懋益里9号——三德居委
现在,懋益里的居民几近搬空。这个有着近90年历史的区域何去何从,似也不是吾辈所能左右或定夺的。但作为市里确定的历史风貌保护街坊,希望它真正能从“留”和“保护”的角度使其基本形态得以留存,使人们对于这片街坊文化底蕴的阅读和市井生活的记忆有一个生动实在的物化支托。
我们热切期待着!
写于2020年1月
改于2021年8月
鸣谢:无为之人先生赐稿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