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师傅故事新编(2)

第二篇 知青农友们

  黄山茶林场地处皖南山区,峰恋叠嶂,云雾缭绕。其前身是隶属安徽省公安厅的劳改农场,1965年移交给上海市管理,改为上海市黄山茶林场,成为上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农场。1968年大批风华正茂的上海老三届知青来到这里,使之进入鼎盛时期,知青人数最多时有五六千之多。1971年我们这批70届知青,是茶林场在1968年之后隔了三年,才增加的新生力量,老三届知青对我们这些新农友,看作自己的弟妹,帮助,引导,情同手足。转眼间,四五十年过去了,回想当年知青农友们在一起劳动、生活,朝夕相处的情景,一幕又一幕,宛如就在眼前……
一、劳动最光荣

  黄山茶林场作为知青农场,知青农友们在这里的主要经历是劳动,劳动最光荣。当然还有班会、大会、学习班甚至批斗会等各种政治学习、政治活动,这些特殊年代的极左一套,这里就略过了,并非遗忘,不提而已。

  1)长字头干出来的

  那个时候,知青里的长字头,从班长、排长到连长,都是拼命干出来的,脏活、累活抢着干,吃苦在前,吃饭在后。我们十连有一位副指导员杨代藩,是上海静安区育才中学毕业的老高三(我们称老三届中学生时一般都加个“老”字,如老高三、老高二、老初三等,以区别后来的中学生,老高三就是66届高三学生),就是干活打冲锋的典型。有一次开山整地中炸药“哑炮”了,他二话不说,褪下自己手腕上的手表(当时属奢侈品)交给旁边的同事,就冲上前去排除“哑炮”。这是非常危险的,性质与排除地雷一样,稍有不慎或意外,就可能粉身碎骨。这才是真正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不挥舞小红书,不高呼口号,却是真正的令人钦佩和信服。代藩兄后来回到上海后成为一位作家,曾任《电影故事》主编等职务,在文化战线上为人民作出更大贡献。

  我当时在食堂里是亲眼目睹,每次开饭,连、排干部大多是最后一批来吃饭的,常常是吃不到中意的菜肴。那时的干部,大多是真诚踏实,想的多是为大家服务,为人民服务,要说学习毛泽东思想,斗私批修,他们是不虚的,可以说达到了“无我”的境界。但是,据我观察,年轻时大干苦干、劳累过度的,到了老年,大多身体不好,特别是腰部不好,长期压重担造成的腰伤,到了老年都会发作,难免吃苦头了。

  2)关注健康会偷懒

  知青农友里也有一些有自己的想法,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不愿意太过劳累,干活时能偷懒的就偷懒。记得有一位从茶厂调来烧水房烧水的“大薛”(名字忘记了,是1965年进黄山茶林场的老队员),有一句口头禅老是挂在嘴上“黄豆粉,炒麦粉,混身不搭界”。有一段时期,大薛与同事一起到石煤山开挖石煤,每次自认为挖得差不多了,就躺下休息,睏一觉。临到下班时间,抓一把石煤粉往自己脸上涂一下,弄得混身上下全是黑乎乎的,别人看上去以为他工作很卖力,其实是偷懒的。可是,这些会偷懒的知青,到了老年大多身体还不错。按现在的“鸡汤”说法,身体是自己的,健康是最重要的,其余都是次要的。看来说得不错,不过反过来想想,如果人人都只顾自己,能偷懒就偷懒,社会又如何进步呢?!所以,凡事要有个度。

  后来大薛在1973年1月与褚俊一起上调回上海。那一年我们连队的上调名额就2个,场部的政策是1965年到黄山茶林场的老队员,基本上都可以调回上海了。当时,十连有2名未婚的老队员,除了大薛,还有一位是蔡铭亨,可是在领导眼里,蔡铭亨表现不好,这一上调名额就让给了褚俊。

  3)外国礼拜及时雨

  山区的天气,晴雨无常。当时农场的规矩是,只要不在农忙时期,下雨就可以不出工,在家休息,大家戏称为“外国礼拜”。有一段日子,我们那里一到下午1点钟左右就常常会下雨。于是,每天中午,一帮“落后分子”就在一起高叫:“及时雨,及时雨,及时雨宋江快来啊,宋江快来啊!”果不其然,山那边的云雾带着雨丝飘过来了,哗,大家一哄而散,涌回宿舍去了,该干嘛干嘛去了,及时雨驾到,外国礼拜啦!

二、知识是优势

  在我们这群知青农友里,就数老三届高中生读书多,知识多。很显然,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优势。我与他们相处,耳听目染,学到了很多很多。

  1)节日食物与季节

  我们知道,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节日习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时农场的文化生活不丰富,我们闲聊的话题,往往就与一些节日联系在一起。记得有一次,一位高老三说:中国人的许多节日,会吃不同的食物来庆祝,说吃这个是纪念谁的,吃那个又是纪念谁的,其实大多是季节的原因,是根据食物的季节性来的。比如,端午节吃粽子,是因为过了端午节糯米要生虫了,所以要赶紧吃掉,就用糯米包粽子了;到了立夏,天气开始热了,鸡蛋容易发臭,为此立夏这一天就吃鸡蛋,多吃掉一些也就必然了;到了立秋,西瓜大量收获,于是在立秋这一天吃西瓜,也要多吃掉一点,否则过了时令,西瓜就吃不掉了;到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时候,芋艿、毛豆大量收获,鸭子也养肥了,农民伯伯一年辛苦到头,到一家人收获的季节了,该好好慰劳家人一番,所以要吃得丰盛一些,庆祝一下。我听了好似醍醐灌顶,一辈子都忘不了。其实,这些话也不一定完全准确,但是这位非厨师的老大哥,还是让我这位厨师学到了许多食物道理,这就是知识的好处。

  2)义务理发巧做人

  还有一位老高三,有一手娴熟的理发手艺。有一次他为一位要好朋友理发时,来了一位平日里很少来往的老初三农友,也要他帮忙理发。这位老高三心里是很不愿意的,但并不当面拒绝,还是帮这位不速之客理了发。这位老初三理好发出来时,正巧我路过看到了。只见他正面的头发剃得蛮好,可是后面剃得像狗啃过一样。可想而知,见者都会问是谁剃的,听说是那位老高三农友,要么以为他水平搭僵,要么猜到他真实心思,以后与他关系一般的人,谁还会麻烦他理发?你看,当面客客气气,不让人家下不了台,可是也清楚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所以书读得多的,就是聪明人,我在老高三大哥大姐们身上学到的东西,真的是太多了。

  3)读书多少与打架

  那时连队里常有打架的,一般都是知青与老职工打架。老职工就是以前老农场留下来的员工,都是当地人,其所受教育、文化素质、生活习惯等与大城市来的知青,南辕北撤,因此常起冲突。知青里的老高中与老职工打架,打过以后,老高中就主动到连部,找指导员崔震,诉说自己与老职工某某某打“相打”了,所谓“相打”就是相互对打,大家都有错。崔震找了老职工,涉事的老职工只得承认是打“相打”,结果老高中即使占了便宜也一点事没有。可是七二届的农友与老职工打架,其实也是打“相打”。打过了,那个七二届农友以为事情就过去了,回宿舍了。可是老职工找崔震说我被某某某打了,崔震见另一方不响,自然是理亏。结果晚上开批斗大会,那个七二届被批斗,上台低头读检讨书。所以,读书多少真是不一样,不懂竞争道理,不懂对抗策略,岂能不吃亏。优势总在知识多的一方。

三、谋利为大家

  老三届读书多,知识多,主意也多,我们大家常常跟着受益。

  1)轧米卖糠许鑫生

  当时我们连队的领导是比较关心知青生活的,在食堂工作的老高三许鑫生就向连队领导提出,建议由食堂购买连队生产的稻谷作为全连口粮,将稻谷轧成米之后,再把糠卖给连队喂猪,这可是一举两得的好事。连队领导同意了,也得到几位水稻排的排长,以及仓库保管员的支持,结果食堂得到了很大的便宜。因为,食堂是“刮进不刮出”的,明明是110斤的稻谷,卖给食堂只算100斤,粮食多出来了,就轧成米粉做发糕免费送给大家吃。有时候连队里放电影,电影结束后,食堂也会免费供应赤豆粥、发糕等。此事虽然发生在几十年前,在此还是要再次感谢老高三许鑫生大哥,感谢当时的连队领导、各位水稻排排长、仓库保管员。在艰苦的年代,他们“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尽力改善大家的生活,善哉,善哉!

  2)养猪卖肉谭振德

  我在这里还要代表全连知青,感谢另一位老三届、家住上海康定路万春街的谭振德大哥。振德兄是连队里的猪司令,养的安徽黑毛猪,吃老南瓜和米糠长大,肉质鲜美,烧成红烧肉,吃了一辈子都忘不了。振德兄养胖的猪,卖给连队食堂,份量都是打八折的,100斤算80斤,振德兄从不计较,让食堂得益了,也就是大家得益了。可惜振德兄因病去世二周年了,振德兄,咱们来世再做兄弟。

四、生活面面观

  1)知青恋爱有趣事

  黄山茶林场的知青农友们,每天24小时在一起,吃在一个锅里,拉在一个坑(茅坑)里,白天一起上班,夜里一起做梦。如今,就是一家子亲兄弟、亲姐妹,好像也没有这么親密地连系在一起的吧。也因此,知青之间,没有隐私可藏的,那些会说梦话的人就惨了。曾经有一位男知青喜欢上了一位女知青,晚上睡梦里说梦话了,而且叫得山响“XXX,你过来呀!”结果,第二天全连队都知道了,大家都在学“XXX,你过来呀!”

  一对恋爱中的知青分手了,深夜在宿舍排屋顶端的山墙边说话。男的说,咱们分手了,给你的20块钱应该还给我。女的答,那就算算清爽,1趟2块,17趟,34块,到底是你欠我的,还是我欠你的?不巧被半夜起来上茅坑的人听到了,结果天一亮就传开了“1趟2块”。当时每月工资不过18块,2块钱可以上饭店啦。

  那时最开心的事是晚上连队的操场上放映露天电影。大多数人开心,是因为那个年代难得看电影,特别是在文化闭锁时期来了一两部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的外国片子,更是稀罕。而有些热恋中的男女知青开心的是,大家都去看电影了,宿舍里没有人,他们就可以双双跑进宿舍,钻进“被头洞”里自拍“三级片”。

  也许你要说,这些“趣事”是不是太不雅啦,是的,不雅。但当时就是这么个情形,也容我现在不雅一回,来一次实况还原吧。

  2)解解厌气恶作剧

  不雅的事还有。因为大家整天劳动、生活在一起,你是什么样的人,别人都知道,装也没用。那些气量小的、不合群的,常常要吃亏。说不定那一天你藏好的饼干食品,给别人偷吃光了;你晾好的茶水,在你下班前就给别人喝掉了,喝掉了不算,还会在你的茶缸里撒上一泡尿,等着你下班回来喝……现在有校园霸凌,我说的这个是偷着干的,不是当面强行霸道干的,所以不算霸凌,只能说是恶作剧。不过,这种事情在老高中生里是绝对没有的,这也印证了读书多少的不一样。

  3)水库洗澡生悲剧

  在当时那个特殊的年代,连队里发生过几起悲剧,其中最令人唏嘘的是,72届女知青姚品芳淹死在水库里。出事的那天中午,姚品芳在茶叶田里打好农药后,跟着老初三小浦东去水库洗澡,由于她不会游泳,也不熟悉水库的地形,下水后,一下子滑到水底下去了。这个小水库的水深可是20多米啊。老高三李国忠听到小浦东的呼救,立即赶到把姚品芳救了上来,场部医院的医生也赶过来实施抢救,可是抢救无效,一条鲜活的年轻生命就这样逝去了,太可悲可惜了!

  回想起发生悲剧的前一天,我去仓库秤米,72届农友黄新光正在仓库的大磅秤上秤体重,姚品芳也在边上。她直呼黄新光的绰号说:“黄胖,把你丢进水库里,水库的水一定会溢出来的。”出事后两天下起暴雨,水库的水真的溢出来了。真是一语成谶,是预兆,还是迷信?不可全信,不可不信啊!

  这起悲剧还有一个“次生悲剧”。姚品芳故去的当晚停尸在拖拉机房里,一条名叫“阿黄”的狗,一直围着停尸房打转。狗的主人谭振德知道后,怕“阿黄”进去咬尸体,闯大祸。而他正在发寒热、高烧,无力管控“阿黄”,就勉强撑着病体把“阿黄”叫来,用绳子套住它的头吊起来,用木棍敲击狗头,让它随着姚品芳去了。这在当时不算回事,何况第二天大家还可以吃狗肉,现在想想也是一条生命,动物保护者定要抗议了。真是此一时彼一时也!

撰文/毛伯钧

编辑/王云飞

附注:

(0)

相关推荐

  • 黄冀||苦乐年华之一

    从十六岁起,在林场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年华如流水,却又因为凝聚了许多酸甜苦辣的记忆,好比小溪里一些鹅卵石,不会随水流去-- 林场的肥料不够用,就和县城的一家旅店订了合同,派出两个老工人给人家打扫 ...

  • 曹明纲:青春之殇 永远的痛

          青春之殇 永远的痛                           文/曹明纲         皖南山区,大炮岭上,一个人迹罕至的荒丘.拨开丛生的杂草,寻路而上,一座孤坟映入眼帘.冰冷 ...

  • 往事回眸——知青生活点滴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 一批生龙活虎.对未来充满期待的十几岁的青年人响应国家号召,怀揣梦想来到了祖国最需要.环境最艰苦的北大荒.来到了条件艰苦的郊区农村,开始了十几年的创业历程.他们把学到的科学文化知识 ...

  • [黄石文坛]吴汉祥的随笔《寻找山茶林场》

    寻找山茶林场 正月初七,和煦的阳光毫无吝啬地亲吻着山峦.田野.我们三位老汉,节假不得闲,踏春出游,相约寻找青葱岁月留下的痕迹,寻找曾经怀揣梦想的知青林场. 离小山村宋家湾不远,找到了刘恒宇湾,循着当年 ...

  • 怀旧之旅——大兴安岭——新林篇--7--林海

    怀旧之旅--大兴安岭--新林篇--7--林海 远方的寂静 林海 林海,是铁路嫩林线上的一个分叉点,铁路从此分道扬镳:向北往新林.塔河.漠河去,向西北去往呼中区,所以这里居住的都是铁路职工,少有林业系统 ...

  • 老照片:老三届的“知青证”,你见过没?

    知青的意思就是,知识青年. 英文译为是educated youth. 你不要以为他们真的收到过高等教育, 这个称谓只是针对特殊历史时期的. 一般指从1968年,一直到1978年末, 自愿或者" ...

  • 长乐林场赏秋

    长乐林场位于杭州西北30公里处,始建于1910年,是浙江历史最早的国有林场之一.林场占地面积约1600公顷,森林覆盖率92%以上,是全国杉木良种基地.这里也是杭州周边最佳的赏秋地之一. 通往林场的公路 ...

  • 关于老三届的一段珍贵视频!有没有你认识的?

    1966.1967.1968三届初高中毕业生,合称"老三届". 这一辈人他们的经历是多变的,是曲折的,是坎坷的,是辛酸的,而同时也是弥足珍贵的伟大. 历史的长河容易淹没人们的记忆, ...

  • 毛师傅故事新编(1)

    编者按 本文作者毛伯钧先生是上海70届知青,50后,是原上海黄山茶林场十连知青的热心人.多年来,他一直积极组织知青农友聚会活动,热情地为大家服务,还多次做东,举办知青茶话会.聚餐会,并多次筹划.组织朋 ...

  • 毛师傅故事新编(3)

    第三篇 农场老职工 在我1971年到黄山茶林场十连务农的几年里,十连二百多名员工,主要是1968年来的66.67届中学生,一般统称"老三届":其次是1971年及以后来的70.72. ...

  • 毛师傅故事新编(4)

    第四篇 黄山金钱豹 当年上山下乡在黄山茶林场,相对于其他农场或山村来说,如果有什么优势的话,那就是地理位置毗邻世界闻名的黄山.按照今日大黄山的概念,则位于黄山东麓的茶林场就是其中一部分,既是黄山的东大 ...

  • 毛师傅故事新编(5)

    第五篇 巧遇四不像 黄山是动物栖息和繁衍的理想之地,我在茶林场四年多,经常在林间山路看到一些野生动物,其中最为珍稀的要数1974年在聂家山巧遇的"四不像".事情要从那年端午节前一天 ...

  • 毛师傅故事新编(6)

    第六篇 菜泡饭印象 菜泡饭是一款传统小吃,在江南地区较为流行. 经济困难时期,江南地区普通人家剩余饭菜,到了下一顿,有的是连饭带菜加水,混合煮成一锅菜泡饭.不仅物尽其用,而且烧得好的,也不乏美味.随之 ...

  • 毛师傅故事新编(7)

    第七篇 黄山学英语我是70届初中生,1966年文革开始时是小学五年级.拜时势所赐,在小学.中学里没学过多少文化,基本半文盲.1971年分配到上海市黄山茶林场,说是知识青年,其实是高抬了,"知 ...

  • 毛师傅故事新编(8)

    第八篇 公交车趣事 我在1976年3月离开黄山茶林场,结束了四年零三个月的农场生涯,上调回城,到上海市公交公司汽车二场工作,从售票员做起.今天就讲讲售票员眼中看到的一些小故事. 一.享受一个月 我在公 ...

  • 毛师傅故事新编

    编者按毛伯钧先生是上海70届知青,50后,是原上海黄山茶林场十连知青的热心人.多年来,他一直积极组织知青农友聚会活动,热情地为大家服务,还多次做东,举办知青茶话会.聚餐会,并多次筹划.组织朋友们旅游. ...

  • 毛师傅故事新编(9)

    第九篇 公交趣事续 上一篇说到我在1976年3月从黄山茶林场上调到上海市公交汽车二场工作,在公交车售票员岗位上经历的或听闻的一些趣事,本篇继续. 一.候补忙与闲 我在公交二场第一份工作是在八车队当售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