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神粟裕的背后(44):同是师长,为何留学日德的蠢得像兔子,士兵出身的却成长为战神?

战神粟裕的背后(44)

上一节我们讲到,张辉瓒作为军事指挥员,有一个致命的缺陷:目中无人、刚愎自用。国民党军很多指挥员都有这个特点,除了张辉瓒,还有戴之奇、张灵甫、赵锡田等等。这一性格缺陷是有原因的,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光环太多。比如张辉瓒的学历光环,他从湖南兵目学堂、湖南陆军讲武堂、保定军校毕业,后来又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而且张辉瓒在德国考察留学过一段时间。要知道蒋介石只是进了振武学校学习,都没能进得了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张辉瓒这种学历光环,在当时国共将领中,没有几个人能比得上,如果是在和平时期,这种学历光环,他吃一辈子都够了,但是在战争中,这种学历高、能力低的将军必然会是悲惨的结局。

二是经历太顺。1885年出生的张辉瓒是农民家庭出身,出身并不显赫,而且和蒋介石也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却当上了中将师长,虽然和其他进步快的国民党将领没法比,但是作为农民出身的张辉瓒已相当可以了,总体上看,他没有遭到过什么大的挫折,属于发展很顺的那种。

人往往在逆境中崛起,在顺境中灭亡。其实这个现象在生活中非常普遍。

比如根据大学心理教育咨询中心的统计数据,大学生自杀现象在不少一流高校呈现一种上升趋势。

考上重点大学,天之骄子,但是他们却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这是让人难以接受的,也是让人倍感惋惜的。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大学生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受不了挫折。根据资料显示:有不少优秀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没有明显创伤,生活优越,个人条件优越。一旦遇到点挫折就选择自杀,比如恋爱受挫、考试没考好等原因。

三是固步自封。张辉瓒所接受的都是正规战思想,他在北伐战争中打过一些仗,虽然没打过什么败仗,但是也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他认为作战主要靠装备,红军人少、装备又差,他认为根本不足为惧。对红军这个新对手的战术毫无认识,更谈不上研究应对,对于红军诱敌深入的战术,他认为红军是因为惧怕而在不断逃跑。

1930年12月28日,身为国民党军前线总指挥的张辉瓒,在接到鲁涤平要求进攻的命令后,继续长驱直入,没遇到多大抵抗。张辉瓒每过之处都实行“三光”政策,他的这一措施使第18师的行迹完全暴露。

张辉瓒的第18师共有3个旅,即第52、53、54旅。第52旅旅长戴岳,第53旅旅长王捷俊,第54旅旅长朱耀华,其中张辉瓒是朱耀华的姑父。另外还有师直属部队,计有炮兵营、工兵营、特务营、骑兵连等,总共1.4万人左右。

因为张辉瓒是前线总指挥,他命令公秉藩的第28师加速前进,自己却原地休息一天,在张辉瓒的眼里,公秉藩不是自己人,他有意让公师独自先攻东固,碰碰“硬钉子”。公秉藩不知是计,伤亡了好几百人马,所幸拿下了东固,遂夸大战果报捷。

这一下张辉瓒脸上挂不住了,这功劳应该是自己18师的,怎么让28师抢去了,遂下令向东固加速前进。张辉瓒率18师临近东固时正值晨雾弥漫,和公师发生误会打了起来,连小钢炮都用上了,直打到日高雾散,才知是“窝里斗”。

张、公互相指责。公放出狠话:“本师长不再受你节制,等打完了仗去南京评说”,带着第28师去了富田。张辉瓒也负气不再与公秉藩联络。这时,张得到了大股红军在黄陂出现的情报,喜形于色,下令追击。

张辉瓒在东固时,第52旅旅长戴岳发现不对劲,他发现红军打打停停,似是在迟滞第18师的行动,特别是第53旅到达龙垅(今南龙)时。他与主任参谋练光枢到附近侦察地形,发现荆棘丛中隐藏着不少的苏区人民群众,其中不少是妇女和孩子,他没有惊动。想到行军途中找不到一点食物和用具,他知道苏区已采取空室清野的措施。

红军为什么要空室清野?很显然是在诱敌深入。他建议张辉瓒说,红军是在诱敌深入,自己作为先头部队应该停止前进。结果遭到张辉瓒的呵斥,令其继续前进。当时张辉瓒的作战部署是,第52旅、53旅前进到龙冈,第54旅留守东固,其中第52旅在最前面,张辉瓒随53旅前进。1930年12月29日下午5时许,张辉瓒率王捷俊的第五十三旅及师直属部队开到龙冈。

张辉瓒这一分兵的部署遭到第52旅旅长戴岳的反对。戴岳认为,整个师一起进发,红军不容易围歼,这个建议也没被张辉瓒采纳。因第54旅留在了东固,所以54旅逃脱了被围歼的命运。

龙冈地区山高林密,虽然红军以相对优势兵力将张辉瓒的第18师围在龙冈,但是第18师的装备好,要想快速吃掉也不是容易的事。在这场战斗中,粟裕率领第64师,随红12军担任左路包抄任务。

1930年12月29日夜里,左路部队提前出发,秘密西行,于30日拂晓4时,经袁湖,插向龙冈西南,隐蔽在龙冈南端和水西西端的盲公山一线。

12月的龙冈,天气已有几分寒冷,特别是龙冈山区,气温更是要低一些,但是经过一夜急行军的红64师的官兵却是大汗淋漓。占领阵地休息下来不久,官兵们便感到寒气逼人,不过士气却十分高涨。

当东边刚刚露出一点点鱼肚白,只见雾锁群峰,霜染枫林,一条狭长的山谷古道,在众山环抱中若隐若现,龙冈小镇正位于其间。真是一幅绝美的图画。

小镇的南面山高林密,无路可走,东面是黄竹岭,朱毛的指挥所就在黄竹岭的小别山上。粟裕曾侦察过那里,也曾向罗炳辉军长建议在这个地方打个伏击战。罗军长笑着说:“朱军团长、毛政委早想到了,你看这是让我们埋伏在龙冈南的命令。”粟裕看着这十分理想的伏击战场,也为自己的设想能够符合上级的意图而暗暗高兴。他睁大了眼睛,紧紧盯着龙冈向西通往南垄的大道,那就是他们的主攻目标。

张辉瓒真是心大,其部队于29日占领了龙冈镇后,我军到30日的早上才完成了合围,而张辉瓒还蒙在鼓里,可见张辉瓒的军事素养多么差,竟然还没有建立有效的警戒体系,对几万红军的行动竟然一无所知。

1930年12月30日上午9时左右,战斗正式打响,枪声就是命令。粟裕知道战斗已经开始,即率部飞速上前,以截断敌之退路。

张辉瓒刚开始被围时并不慌张,因为他的武器装备好,根本不把红军放在眼里,仅用52旅的两个团与红军对攻,而红军虽然人数多,但是武器差,于是朱毛命令各部队迅速对52旅进行穿插分割,分割成小块时围歼就容易多了。因为山高林密,红军的运动速度也快,很快便和52旅短兵相接。这一下红军人多的优势发挥出来了,武器装备差的劣势也不存在了。

52旅仍不能越雷池一步。张辉瓒并不慌张,计出“奇兵”,他调53旅从两侧登山包抄红军。然而,53旅受到埋伏在两翼的红军大部队迎头痛击。18师死伤累累,至下午3时许已伤亡过半。此时粟裕带领的64师从左侧迂回到龙冈侧后,切断了18师的退路,18师两个旅顿成红军的“饺子”,眼见情况不妙,张辉瓒带领部队向我疯狂反扑,妄图突围。

其实凭张辉瓒的力量想突围也是有可能的,但是张对地形不熟,而我军将容易突围的口都堵死了,数次突围未果,敌人阵脚大乱,全线崩溃,张辉瓒急忙换上士兵制服妄图混杂在败兵中溜掉,最后还是被活捉。那第52旅和第53旅两个旅长又如何呢?

第52旅长戴岳混在伤兵里,然后躲在一个农民家里,说是生病掉队的。当时我军对俘虏的政策:不愿参加红军的发给路费回家,52旅有几个领了路费的被俘士兵找到了戴岳,他与被放走的俘虏一道逃回了南昌。

第53旅长王捷俊当时也混在俘虏队里,低着头坐在田埂上。有个平时对他不满的士兵对他说:“旅长,你也想来领路费吗?”因此,红军发觉了他,将他扣留了。而54旅长朱耀华由于留在了东固没被围歼,他评价张辉瓒在龙冈一战表现时说:姑父“蠢得不能再蠢了”

龙冈一仗,18师师部直属队及两个旅九千余人被俘,缴获长短枪近万支、子弹一百余万发。粟裕的64师全部换装,清一色汉阳造五响快枪。丢掉长矛、梭镖的红军战士高兴极了,赶排了话剧《蒋介石送来新年礼品》。

同是师长,为何留学日德的张辉瓒蠢得像兔子,士兵出身的粟裕却成长为战神?

笔者认为,根本原因还是思维方式造成的,18世纪德国元帅沙克斯说过:战争是一种充满阴影的科学,所有的科学都有原理,唯独战争没有。

因此一位优秀指挥员必须是进取性思维,不断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打一仗进一步。而平庸的指挥员则是保守型思维,不能将学到的知识和实战经验转化为战争实践,一旦面对新式战法,就会一败涂地。

张辉瓒是典型的保守型思维,粟裕则是进取型思维,这是根本的原因。

(天择杂谈原创:本文在史实的基础上采用了一些文学手法,未完待续)

参考资料:《粟裕生平事迹》、《粟裕传》、《战神粟裕》、《名将粟裕珍闻录》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