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可以这样教
1. 一、教材解读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作品,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按照《教学参考书》上的解读,这是一篇笔调淡雅流畅、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的山水小品文。教学重点是作为游记学习其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写景则重在鉴赏白描手法的运用。人物的性格和精神被概括为: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但是,在甲申之变的历史背景下,张岱在公元1646年(清顺治三年)完成《陶庵梦忆》初稿,后又完成历史巨著《石匮书》。知人论世,《陶庵梦忆》主旨和意蕴的重心当在怀念故国往事,表达离黍之悲。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以浅淡的笔触融入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知道一二。后半部分写人事的部分不容忽略。写景是为了抒情,以浇胸中块垒。如只是教学欣赏完写景部分即结束本课的教学,其实是浅尝辄止,可谓是另一种误读。
二、设计理念
从文言——文学——文化的角度教学立体设计,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走进张岱的内心世界,触摸张岱那颗孤独的灵魂。
景——痴迷——奇——天人合一
人——痴情——雅——特立独行
情——痴心——故国之思、离黍之悲
为此,紧紧扣住“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句设计学习,三个主问题一线贯穿:
1.“痴”——痴迷,让张岱如此痴迷的西湖有怎样的景色?
2.“似”——相似,张岱和湖中两人有哪些相似之处?
3.“更有”——还有,张岱和湖中的两人在精神和内心世界上还有哪些相似之处?
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教学,让学生通过词语这条通道进入文本,体会作者感情,领略课文意境,就会水到渠成。由集中到精炼,巧妙有趣有效,让课文绽放精彩。
王尚文先生认为,不少语文课把“心”丢了,患了丧魂失魄症。本课试着为初中古典文学教学招魂,言文合一,触摸灵魂。
三、教法预设
1.关键词句教学法 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为主线,以“生命”为重心,以“痴”为切入口,以言语为立足点。言文合一,让生命的河流在言语中流淌,直达人的心灵。
2.朗读训练教学法 王尚文先生大力倡导“读”, 美读、烂读、精读、泛读等等。因为要“感受言语,最基本的是必须感受到言语的存在。”涵咏、品味、感悟,结合文本互证、知人论世等方法让课堂温度、广度、深度和高度兼备。
四、教学流程
(一)吟诵——读出美感
现代作家周作人评价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之文极精彩,“语语皆未经人道过”,都是你想说而说不出来的。
1.师或生伴《高山流水》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试着用一两个词说出感受。
(预设:忧伤、孤独、喜悦、伤感、悲伤、清新淡雅等等)
2.张岱真的不虚此行,文中舟子对张岱有怎样的评价?
(预设;“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请找出文眼。(“痴”)
“痴”是什么意思?(傻,愚笨。极度迷恋某人或某事物。精神失常。)
试着组词。(痴迷、痴呆、痴情、痴想、痴心)
小结:痴的含义很丰富,对湖心亭夜晚雪景,张岱是非常痴迷。
评价:“痴”既是本文的文眼,又是本课的课眼。关键词提炼的非常好。
(二)欣赏奇景——体会“痴迷”
1.让张岱痴迷的西湖有怎样的景色呢?请紧扣文中的词、句 ,并用“此乃——景”说话。
(预设:朦胧之景、奇妙之景、梦幻之景、有趣之景、美景)
2.文中有段文字,一不简练,二不准确,老师作了修改,你认为谁的好?为什么?
出示:
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预设一:课文的好。”去掉“与”感觉天云山水是分开的,清清楚楚的。课文中加上“与感觉天云山水浑然一体,上下一白,难以分辨。学生读原句、改句,体会缘聚妙处)
(预设二:量词“痕”“点”“芥”“粒”,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人间天地茫茫,“寄浮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3.第一段中还有哪些词、句能看出张岱的痴迷?
(预设一:大雪三日,可见雪之大之多,更定,初更以后。这样的天气晚上还要出来赏雪,更可见作者的痴迷。)
(预设二:绝和独。人鸟声俱绝,万籁俱寂,还要独自一人外出赏雪。更可见作者的痴迷。)
(预设三:“拥毳衣炉火”。天气如此寒冷,还有如此雅情雅致,也可见作者的痴迷。)
请学生痴迷、陶醉的朗读这一段。
4.拓展:张岱不仅喜欢冬天的西湖,还喜欢夏天的西湖。
投影出示:
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西湖七月半》张岱
生齐读,重点赏析加黑的词语。
师:心如不系之舟,天地当屋,西湖当床,荷花当被。“芥”,人成了风景。
把课堂还给学生,经典,就是要诵读。通过引进课外资料加以印证,课内外结合自然。
(三)品悟痴情——寻找“知己”
周作人在《知堂书话》中评张岱:”张宗子是个都会诗人, 他注意的是人事而非天然,山水不过是他所写的生活的背景。”看来,欣赏本文不能只见山水,不见人事。
请齐读第二段。
问: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还是这句话中“似”字,张岱与湖中二人有何相似之处?
( 预设:看来他们是陌生的知己。)
问:请联系课文围绕“知己”说说你的发现。
( 预设一:更定,独往。同赏一雪景,都是特立独行的人。)
( 预设二:湖心亭奇遇,茫茫六合,偏于此时此地此景相逢,是真知己)
( 预设三: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惊喜的不只是湖中两人,余亦大喜。)
反客为主,张岱用笔善变,是谓知音互赏。
( 预设四:客此,可见湖中两人也是在外飘零,四海为家。张岱寄居西湖,何处是家?都是国破家亡,无家可归的隐士。)
( 预设五:强饮三大白而别。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酒逢知己千杯少。都是清雅脱俗、任性放达之人。)
总结:此时此地此景,同赏一雪景,同饮一杯酒。们有着共同的性情兴趣爱好。他们是一群清 雅脱俗的人,一群任性放达的人,一群特立独行的人,一群痴情的雅人一一痴情(板书人3情)。
评价:“要想引导学生用“心”读书,首先教师要用“心”读书,这是引导的资本和前提。这样,文本解读才会有深度。“会心处不必在远”,注重感悟,注重体验,就是注重以人为本,以情为本;就是要把自己的理解送进去, 读出来。这样融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
(四)探究痴情——故国之思、离黍之悲
问:我们先来看这个句子: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这个句子牛头不马嘴,问他的姓名,怎么回答是南京人呢?张岱写错了吗?分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后大部分同学认为张岱没写错,而是故意这样写。
问:为什么呢?
(预设一:金陵是旧朝故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答非所问,是有隐情苦衷;用笔曲折,饱含故国之思。客此一一国破家亡,何处是家?茫茫六合,知己难逢,人生如雪泥鸿爪,转眼各复西东。言念及此,岂不怆神。)
(预设二:“崇祯五年十二月”也表现对故国往事的淡淡的怀恋之情。因为课文写于1644年,已过12年,却仍用明代纪年,说明张岱心中的明朝始终未亡。)
总结:张岱的《陶庵梦忆》等纪昔游之作,纪年大多如此,以示不忘故国。
(预设三:湖中人鸟声俱绝。这一句话也有故国之思。因为王国维说过,一 切景语皆情语。绝”是景绝、境绝,更是心绝。)
评价:提问指向欠明确,问题有深度和难度,因此学生很难思考回答。这一环节预设太强。这样读出本文的深层意蕴一故国之思, 就显得很生硬, 如果能自然生成会更好。这时给个台阶,很及时。探究“故国之思的学习”掀起了高潮。孩子们的思维之门打开了。
师:说得太好了。
(听课老师与孩子们一起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显示课件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室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
《陶庵梦忆序》
师:是的,景绝一一心决,张岱连死的心都有了。只是因为“国亡,史不可亡。”张岱才忍辱负重,一如司马迁。这样的明末忠贞爱国之士不只张岱一个。还有(显示课件) :
明末清初,张岱好友祁彪佳,拒绝清朝贝勒礼聘,自书绝笔诗,沉水而死。 理学大师刘宗周,不启封退回贝勒聘书,告诫儿子在清朝“不应举,不做官”,绝食而死。 王思任,清贝勒多次门,誓不朝见,闭其门大书“不降”,绝食而死。
(佘德余《都市文人一一张岱传》)
师:以死明志,志趣相投。真知己,真痴情,真痴心。
师(深情地): -芥小舟,怎么载得张岱的愁?他痴迷于山水,痴情于知己,痴心于故国。这是一个痴人,这是一个大写的人。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掩卷沉思,心中的悲伤化作漫天大雪,冷彻心骨。(板书心)
师(停顿) :带着这样一种怀恋,一 种悲凉,一种感伤,
齐读全文。
孩子们伴着音乐《高山流水》,再次用心朗诵。
师:请你拿起笔,这样开头,写下你的感悟。
这个“绝”字的品味表现出学生敏锐的语感。绝,景绝,境绝,心绝,读得细腻巧妙。出自孩子的口中,令人惊喜,格外的精彩。这样的时刻,无论师生,上课都很享受。
夏丐尊和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感是对于文字的灵敏的感觉。朱光潜先生说的“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抓住语感,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
师:以死明志,志趣相投。真知己,真痴情,真痴心。
师(深情地): -芥小舟,怎么载得张岱的愁?他痴迷于山水,痴情于知己,痴心于故国。这是一个痴人,这是一个大写的人。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掩卷沉思,心中的悲伤化
师(停顿) :带着这样一种怀恋,一 种悲凉,一种感伤,
齐读全文。
孩子们伴着音乐《高山流水》,再次用心朗诵。
师:请你拿起笔,这样开头,写下你的感悟。
这个“绝”字的品味表现出学生敏锐的语感。绝,景绝,境绝,心绝,读得细腻巧妙。出自孩子的口中,令人惊喜,格外的精彩。这样的时刻,无论师生,上课都很享受。
夏丐尊和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感是对于文字的灵敏的感觉。朱光潜先生说的“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感’
抓住语感,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张岱这样的古代文人!
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云是冰。
他们,让心灵依托于阔大宁静清寒灵动之山水。
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室息了生命。
雪是其节,冰是其志,凌寒独立是其人格,苍茫天地是其归宿。
幸好,还有文字,承载着他们的灵魂。
一衣一炉一扁舟,一堤一亭一知友。
一厢偶遇一樽酒,一人痴对一湖愁。
师: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