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以自首论”的理解和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67条第2款规定:“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这一规定从立法上放宽了自首的成立条件,扩大了自首的适用范围,是对自首制度的补充和完善。与一般自首应具备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两个成立要件相比,“以自首论”的成立条件只需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即可。由于犯罪分子人身自由受限,因此不可能做到自动投案,但其能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这说明犯罪分子在“其他罪行”的供述上具有主动性,由于这一供述的主动性与投案的自动性有一定的相似性,从而成为立法上确立“以自首论”的理论依据。笔者下面将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中的有关规定及司法实践中碰到一些问题,围绕“以自首论”的成立要件,浅谈对“以自首论”的理解和适用并提出一定的意见和建议。
一、如何界定“以自首论”的主体范围?
依照《刑法》和《解释》的规定:“以自首论”的主体范围,是指“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专指因刑事犯罪而被采取强制措施或处罚的人身自由受限的人。所谓“强制措施",是指逮捕、刑事拘留、监视居住、取保候审和拘传。同时,对于在侦查中受到依法传唤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也符合“以自首论”的主体范围。所谓“正在服刑”,是指人民法院的判决已发生法律效力,对犯罪分子正在执行死缓、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对于被判处拘投、有期徒刑宣告缓刑和假释、监外执行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间、假释期间、监外执行期间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也符合“以自首论”的主体范围。那么以下主体是否符合“以自首论”的主体范围呢?
1、主刑已经执行完毕而正在执行附加刑的或者被单处附加刑的犯罪分子是否属于“正在服刑的罪犯”?
我国刑罚体系由主刑及附加刑构成,附加刑是刑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等。附加刑无论单独运用还是附加适用都是刑事处罚。从理论上讲,主刑已经执行完毕而正在执行附加刑的或者被单处附加刑的犯罪分子,都属于“正在服刑的罪犯”,其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其他罪行的,都应“以自首论”,但由于何谓正在执行附加刑,何谓附加刑执行完毕,也就是附加刑的执行期限在刑法理论与司法实践的理解不同,从而导致实践中“以自首论”主体范围的认定因判处附加刑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1)刑法中对于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有明确规定,何谓正在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也就是说何谓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司法机关很容易判定,所以无论在刑法理论还是在司法实践中,对主刑已经执行完毕而正在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的或者正处在被单处剥夺政治权利期限的犯罪分子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其他罪行的,都认为可以“以自首论”。但如何判定没收财产、罚金刑的执行期限的终了,司法实践中有一定困难。
(2)刑法中对许多犯罪如盗窃、抢劫、贪污等罪的处罚都有判处罚金刑或并处没收财产的规定,对罚金刑的执行期限,刑法作了明确规定,何谓没收财产的期限,刑法中没有明确规定。法院在判处罚金时一般会判令执行期限,如罚金在判决生效后30日内缴纳。《刑法》第53条规定:“罚金在判决指定的期限内一次或者分期缴纳。期满不缴纳的,强制缴纳。对于不能全部缴纳罚金的,人民法院在任何时候发现被执行人有可以执行的财产,应当随时追缴。”也就是说,从理论上讲刑罚执行期限并不以法院判定缴纳日期为限,只要犯罪分子未缴足法院判处罚金总额,其刑罚就视为未执行完毕。但是在司法实践中,由于犯罪分子经济条件及个人财产状况所决定,经常出现对判处罚金或没收财产项难以执行或不能及时执行完毕的情况,有些犯罪分子终其一生也未能缴足罚金款项。也就是说,若犯罪分子在法院判决确定期限内缴足罚金额或没收财产额,算作附加刑已执行完毕,那么期满不缴纳或缴纳款项不足罚金额的犯罪分子,何谓附加刑已执行完毕,在实践中认定有一定难度。
本文地址:http://www.law888.net/n200c3.aspx,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