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路上的“报饭车”
青藏线上的军人具有“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和特别能战斗”的三个特别精神。关注“青藏线老兵之家”分享我们曾经在军营中工作、学习、生活的一些回忆和我们今天与明天的成长经历。。。
在青藏高原,人们形容这里每个月的气候环境有这么一首顺口溜:一二三,雪封山;四五六,冷嗖嗖;七八九,正好走;十冬腊,学狗爬。我挑了个“正好走”的八月来到青藏高原汽车某团进行采访。这是我的老部队,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曾是这个汽车团的一名汽车驾驶员。
八月中旬的一天,我随我曾经待过的七连车队,满载着军需物资从格尔木出发上路了。此时,内陆正是酷暑难熬的三伏天,可是我们上路不久,就在昆仑山上遇到了一场鹅毛大雪,对高原汽车兵来说,这已是司空见惯了。但我还是担心地问马连长:今天车队能按时到达兵站吗?
马连长抬头看了看漫天混沌的大雪,说:“恐怕要晚到了!”随即,他掏出手机,给今晚要投宿的五道梁兵站值班室发去一条信息:汽车**团七连原定下午5时到站,因路遇大雪,改为7时到站,请准备92人的食宿和3人的病号饭。
看着这便捷的通信联络和随时可变动的信息,我不由想起我当汽车兵时因为通信困难而催生的“报饭车”的往事。
那时,在青藏线跑车的有4个汽车团,多达四五十个汽车连队(有一个阶段,因任务需要,每个团编制有16个汽车连)在昼夜奔驰。而沿途每隔150公里左右设立的兵站,便是汽车连队每晚吃饭睡觉的投宿之地。
只有二三十人的兵站,有时一天要接待1500多人的食宿。而高寒缺氧加上物资的困难(尤其是蔬菜等食材当地不能生产,都靠内陆长途供应),要准备好一餐饭和吃好一顿饭,都变得很不容易。
那时青藏公路沿线没有通信设备,信息传播极为不便。汽车连队为了把自己每天到站的时间和食宿人数提前通知兵站,以便到站后能及时吃上饭,于是,“报饭车”便应运而生。
所谓“报饭车”,就是连里选一台技术性能好、驾驶员技术高的车,比车队早两个小时出发,提前到兵站去报信。
在我几年的驾驶员生涯中,曾多次担任“报饭车”的任务。记得1960年,我跟着侯班长的车当实习驾驶员,在5月份的一次跑拉萨的长途运输任务中,领导上确定我们的车担任报饭任务。每天早晨我们都提前吃早饭,提前发动车,提前上路。放单车的速度要比几十台车组成的车队的速度快得多,这些因素加起来,使我们每天都能比车队早两个多小时到兵站,完成报饭任务,并尽量给兵站多挤出点做饭的时间。
一天下午,我们的车通过风火山、通天河,马达欢唱着向今晚的投宿地—唐古拉山麓的沱沱河兵站驶去。当离兵站大约还有十几公里的时候,前边的一个傍山险道遭遇了塌方,这里一边是高山,一边是悬崖,山上坠落的石块堵塞了公路,已有20多辆汽车被堵在了这里。我到跟前一看,见十几个养路段的工人,正奋力把石块向悬崖下推去。好在塌方并不严重,工人们说,大约再有两个多小时即可抢通公路。
可我们等不及了,为了使奔波劳累一天的战友到站后能及时吃上饭,我和侯班长研究决定,他留下看车,由我步行到兵站去报饭。
我越过塌方路段,满怀信心地踏上了征程。叫“征程”一点也不假,此地海拔4800米,空气的含氧量不及内陆的一半,再加上七八级大风的肆虐,每走一步都很困难。走了几百米后,我感到心窝里像塞了一团棉花,喘不上气来;走过一千多米后,脸和腿都有点麻木了,我真担心一旦倒下便起不来了。但19岁的我,凭着年轻力壮和坚决完成任务的决心,拼命向前拱着、拱着……就这样,经过1小时20分钟的艰难跋涉,就在我几乎虚脱的时候,终于走进了沱沱河兵站大门,完成了报饭任务。两个多小时后,我们的车队也到站了。
在我正式担任驾驶员后,也曾多次充当“报饭车”的角色。在一次运输任务中,司务长坐着我的车去昆仑山上的不冻泉兵站报饭,谁知汽车在在通过昆仑山口时,却突然跑不起来了,油门加得再大,也无济于事。我急忙把车停在路边,打开机器盖一看,原来是水泵破裂了,水流了一大滩,机器的冷却系统坏了,只能更换新水泵。而新水泵车队只带有两个,都放在车队后边的救济车上。救济车也称收尾车,它的出发时间与报饭车正好相反—比车队晚一两个小时。这样一来,我们的车要换新水泵,还得等三四个小时。这报饭的任务怎么完成呢? 正好这时后边开来一辆满载货物的地方运输公司的大卡车。司务长本想搭个便车去兵站报饭,但看到驾驶室里已坐着一个妇女和一个十多岁的小孩,没有空位了。于是,便写了一个字条,上面写明了车队人数和到站时间,请求这位司机路过不冻泉时顺便带给不冻泉兵站,并掏出两盒香烟递在了他手里,司机高兴地答应了,使我们的难题得到了解决。
那时,以连为主组成的、具有三四十台车的车队(每连编配45台车),执勤途中一般都会派出报饭车;而一些十几台车的小型车队,往往嫌麻烦便不派报饭车,常常导致不能及时吃上饭,甚至饿肚子。有一天晚上,我们的车队翻过唐古拉山到达安多兵站后,正在食堂吃饭,忽然来了一个有12台车、20多人的小车队,由于他们未提前报饭,兵站的饭菜不够吃了。炊事班的同志便马上动手做,请他们等待一个小时。我看到有几个显得又累又饿的驾驶员等不及了,啃了两个冷馒头便睡觉去了。
这一切的一切,很大原因都是因为通信不畅造成的呀!
这次,七连车队在马连长的组织指挥下,战胜了八月飞雪,于下午7时安全到达五道梁兵站,按时吃上了晚饭。
饭后,我与来此检查工作的青藏兵站部王副部长,又谈起了“报饭车”与青藏线通信建设的问题。他告诉我:青藏线的通信建设,一直受到中央和军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这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了改变青藏线通信联络落后的局面,1968年1月,在“文革”的困难时期,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架设由青海西宁到西藏拉萨的国防通信线路。军委随即抽调3个通信团进行施工,指战员们战天斗地,奋力拼搏,原定两年的建设任务,结果8个月就完成了。这使得青藏线的通信联络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青藏兵站部专门组建了通信团来保障这条线路的畅通和安全。改革开放以来,青藏线的通信建设也跨入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1998年8月,兰州—西宁—拉萨的光缆线路,跨过千山万水胜利开通。地下光缆替代了架空明线,青藏线的通信方式由模拟化转变为数字化,由过去的单一的“通信功能”转向提供“信息支持”。现在,有不少单位网络已连在了战士的床头,高山兵站、输油泵站和通信线路维护站,都装上了地面卫星接收站,大家可以随时收看电视节目了,极大的丰富了高原战士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
听了王副部长的介绍,我来到室外,仰头望着深远的高原夜空,心情难以平静。过去十分闭塞的高原,让快速发展的通信联络,一下子拉近了相距甚远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首都与边关的距离,更拉近了统帅与战士的心,拉近了战士对祖国的情怀啊!
啊,“报饭车” 已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被部队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浪潮淘汰了。吐故纳新,势之必然。作为历史,它将深深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
编辑:青藏线老兵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