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好的境界:花未开全月未圆

雅医聚宝关注2021-01-23 12:26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开全月未圆1.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最终我们离开,是因为不得不走。完美和圆满,是很多人都希望达到的人生境界。我们总是希望再接再厉、勇攀高峰,事实上要做到事事如意是很难的。其实在传统的中国文化观念里,圆满和极致,一般并不认为是一种很吉祥的状态。譬如《易经》就认为,天地万物,阴阳的“变化”是常态,任意一种状态都不可能长久地保持,而凡事发展到了极点,就会往反方向去发展。

广告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政府部门之一,積極鼓勵内陆企业在香港设立公司或拓展业务2.《易经》中著名的“十二消息卦”,用十二种阴阳相生、循环往复的状态,来表示农历十二个月与季节的流转。了解《易经》的都知道,农历的十一月,是一年当中最寒冷的季节,却也是第一丝阳气开始恢复的时候。农历五月,虽然炎热到了极点,而第一缕阴气却已经蕴含其中了。古人用阴阳二气的变化来描述自然,也用阴阳循环的规律来诠释人事。你可曾想过,当你光鲜亮丽、吉星高照到顶点的时候,衰败的种子也已经悄然而至了。所以,中国的古人并不认为“圆满”是一种吉祥的状态,甚至是非常凶险的。

3.那到底怎样才是吉祥的呢?曾国藩对此有一个非常精辟的诠释,所谓:“花未全开月未圆”,这样一种含苞待放的人生境界,反而能够让我们趋吉避凶,逢凶化吉。当然,如果可能觉得这话有点玄乎,甚至有些消极,没关系,当年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也是对此不以为然的。面对弟弟的质疑,我们来看看曾文正公的家书是如何说的。《曾国藩家书》:拂意之事接于耳目”,不知果指何事?若与阿兄间有不合,则尽可不必拂郁。弟有大功于家,有大功于国,余岂有不感激不爱护之理?余待希、厚、雪、霆诸君,颇自觉仁让兼至,岂有待弟反薄之理?惟有时与弟意趣不合,弟之志事,颇近春夏发舒之气;余之志事,颇近秋冬收吝之气。弟意以发舒而生机乃旺,余意以收吝而生机乃厚,平日最好昔人“花未全开月未圆”七字,以为惜福之道、保泰之法莫精于此,曾屡次以此七字教诫春霆,不知与弟道及否?星冈公昔年待人,无论贵贱老小,纯是一团和气,独对子孙诸侄则严肃异常,遇佳时令节,尤为凛不可犯,盖亦具一种收啬之气,不使家中欢乐过节,流于放肆也。余于弟营保举银钱军械等事,每每稍示节制,亦犹本“花未全开月未圆”之义,至危迫之际,则救焚拯溺,不复稍有所吝矣。弟意有不满处,皆在此等关头,故将余之襟怀揭出,俾弟释其疑而豁其郁。此关一破,则余兄弟丝毫皆合矣。4.曾国藩的智慧令后人敬服:在曾家军攻克太平军,消灭太平天国,立下不世之功,为清廷立下汗马功劳后,为了消除清廷当权者的猜忌,果断裁撤湘军,急流勇退,保全了整个曾氏家族的荣华富贵,曾国藩的大智大勇敢于取舍,放眼江湖,能做到的寥寥无几。

花未全开,月未圆。饭吃八分饱,做事留余地,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古训:做人求拙,做事求缺!“抱朴守拙”历来被推崇为高明的处世之道。所谓“抱朴守拙”“大智如愚”。就是,一个精明的商人非常懂得深藏财货,而外表看起来好想空无所有;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非常懂得内藏道德,而外表看起来好像是愚蠢迟钝。 很多人所追求的“朴拙”的境界,这其实是我们做人的最高境界。佛经上说,人生本来就是残缺,命运将我们分成两半;抛散于人海,只要有缘,注定相爱的人才能相逢;做人求拙,做事求缺,在小地方守心,最终才能收获一个更好的自己,但过程很疼。拙是一种朴素,一种实在,一种平淡,一种简单。5.任何的事情达到极致,就要往反方向发展。曾文正公的智慧,就是凡事都会留有余地功名美器、造物惜之,不与人全。天道的规律,就是阴阳的平衡,有所缺憾。功名利禄身体健康,子女兴旺,安逸和谐,这些世人追求的目标,不会被一个人独占万事如意,事事吉祥,往往是非常危险的,曾国藩的智慧,在顶点来临前就有所取舍。

广告小保安装不认识女总裁,上前告白秒成功,同事都愣了求缺保泰: |为人处事,不要做得太极致,要留有余地,功名利禄不要爬得太高,一定要有所推辞,财富、健康、地位、和谐,人之所欲,不要奢求样样都如意,守缺方可保泰。成熟做人,从容处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