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蓝故事
“在明朝景泰年间,景泰蓝工艺品制作的数量多、技术精美,制品又大多以质地纯真、犹如宝石一般的蓝釉作底,根据这些特色,这种工艺品就被称为景泰蓝。”京东工艺品有限公司总工艺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景泰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荣魁介绍说:“大厂历史上就有生产景泰蓝的传统,多年来不断传承,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和产业基础。”
景泰蓝,学名铜胎掐丝珐琅,起源于元代,明景泰年间艺术造诣达到巅 峰,600年来从未走出过皇宫。明清两朝,景泰蓝一直被作为主体陈设摆放在紫禁城重要宫殿及皇 室起居、处理政事的场所,为帝王所独宠,寻常百姓难得一见。
景泰蓝在满足宫廷使用陈设外,开明的嘉庆皇帝将它变成了商品,富丽堂皇的景泰蓝成为清政 府的出口创汇的经济手段之一。当时景泰蓝制作不象早期只有照办处一家制作,在天津、广州、扬州等地开设作坊,为王公大臣、富商、外国人制作高 级礼品。但是作坊属于官办,当时仿制明代器物有一定数量,在国外目前常会见到一些非常精制明代特征的景泰蓝制品,这类器皿大多落有明代款识,但工艺上却比明代器物精细,且釉子表面砂眼较少,光洁,文饰规矩,与明代的飘逸相比略显过于拘谨。嘉庆时期制作的景泰蓝有许多在器物上刻制乾隆款的做法盛行,在当时景泰蓝的制作,在作坊里它的性质有了本质的变化,它不在是只属于皇 家的专属品,而成为了批量的商品。无论从制作技法,用料,工序等诸多方面,都有了变化,尤其在数量上与前三朝相比堪称大量,这类器物多是出口。器物的特点是器型大,多方型,扁型,盘子类,圆器少,器物上的瑞兽装饰成小巧耳饰,与早期相比显得小气,流传下来的器物有大面积的脱金现象。在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当中,工匠的工时是价值成因主要部分之一。采用宫廷标准所制作的时间需要一个月的器物,需要的工本费用大约要数十两纹银。清宫档案记载清乾隆御用工匠一等月俸纹银三十两。而减少工时就会降低成本,减少工序,减少过多的景泰蓝装饰也是降低成本的主要手段。清嘉庆时期的景泰蓝在制作上与乾隆时期相比,在器物上的装饰明显减少,而且设计上尽可能的将图案简单化,景泰蓝胎体明显变薄,但釉面的光洁度较比前朝有所提高。目前的中小型拍卖公司经常把嘉庆时期寄托款识为乾隆年制的外销品进行拍卖。国外回流的此类品种居多,当掌握了此时的工艺与前三朝的特点还是可以分辨的。
清代的景泰蓝工艺比明代有提高,胎薄,掐丝细,彩釉也比明代要鲜艳,并且无砂眼,花纹图案繁复多样,但不及明代的文饰生动,镀金部分金水较薄,但金色很漂亮。
一件明朝的景泰蓝物件和现今生产的景泰蓝产品相比,用我们现在的质量标准来看,她的差别较为明显,当今的景泰蓝在丝工、蓝工、磨工、外表、润色、铜活、沙眼、工的粗细程度都比前者有明显的改善。因为现在的生产条件远比五百年前的古代要好上许多倍。明亮宽敞的车间里清洁的卫生环境使室内的灰尘大大减少,点兰工序不被灰尘所困扰。使沙眼减少到最 低的程度,从而使产品质量大大提高。现今的景泰蓝仍是手工制作,经过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以及镀金等复杂工艺过程。
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是北京著 名的传统工艺品。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铜胎掐丝珐琅制品,已被很多学者所共识。
明朝景泰蓝是景泰蓝的一个巅 峰时期,明朝景泰蓝的特点:色泽暗而凝重,器物表面布满了砂眼。原因就是因为釉料中的调和剂黏度不够,在景泰蓝的制作过程中经过高热处理时产生了爆釉而形成的,而破解这个技术难题的方法是到了清末时期才被研制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