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诞生都伴随着光环——解读王晓露的几首诗 ∕ 青山雪儿
所有的诞生都伴随着光环
——解读王晓露的几首诗
文∕青山雪儿
对我来说,今年发生的最重要的事情是结识了诗人王晓露,换句更通俗易懂的话说,在《欧华文学选刊》上,我偶然读到了王晓露的几首诗。
《树的心思》全篇的结构是朴素的比喻结构。诗人将树暗喻为人,树的心思即是诗人一种巧妙的构思,自然而强烈的审美感移情于物,加强了全诗的抒情气氛。“树的悲哀在于∕不能行走也不能说话∕它不停地往地下生长∕触摸到了地球的心跳∕它懂得世界在黑夜里对峙∕又在黎明互相拥抱∕世界在水面之下龌龊∕又在阳光到达的地方充满善意∕世界让活着的人痛恨∕却又让将死之人无限留恋”。这是一棵真实的树!每个城市都有这样的树,它们活得那样悲壮又那样屈辱。说它们是英雄,它们却不能挪动半步。说它们不是英雄,它们却誓死捍卫着脚下的石子和泥土。这首诗隐含着一种绝对“树化”的真理,意味着“树化”的被动,而且失去更多的机会,同时又具有独特的“抗压性”。因此,诗人王晓露绝不会去随意拼凑那些生活的碎片,他隐藏于真实又纯粹的自我之中。当我读到“树,还不停地往天空探索”时,我确信,这是一棵顶天立地的参天大树,它想长多少叶子,就可以长多少叶子。它还可以不长叶子,只长树干和枝条,或者让地下的根脉无限地延伸。它让我看到生命中更真实、更强劲有力、更明亮的一些东西。它就站在那里,是一种气势,是一种风度,是一种精神天赋,是一种神奇美妙的宁静,是生命真正的激情。一阵清风吹过,词句的枝叶“哗啦啦”地响着,“哗啦啦”地流露出诗人很难觉察到的敏锐和犀利。“当它无法忍受的时候∕就借一把火把自己烧掉∕烈火腾起它就可以呐喊∕成了烟灰它就可以自由行走”。诗人渴望成为一棵燃烧的树!他独自沉陷于真诚的渴望之中,他在死亡中看到梦境,在落日中看到黄金,而做梦的人将重新面临着诞生。我想到600年前的一棵古树。它身上布满了弹孔,弹孔虽小,即使用微弱的呼吸,也能感知到命运。它的树干仿佛就要长空了,空的让人心疼。我不想把那棵站立了600年的古树,叫做空心树。因为它,空而不空。时间借助弹孔式语言或者隐形符号跟人说话。在决定性对抗的瞬间,诗人王晓露非常敏感地感受到生命自身存在的障碍,并正确地认识生命本身固有的缺憾,超越其自身存在的价值,用其所想、所悟、所感受到的一种独有的思想去照亮别人,这正是作为诗人独特身份的一种觉醒,是真实的存在。
真实的存在,不仅仅是我们脑海中感觉的世界,不仅仅是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也不仅仅是一种或者多种对存在本身的解读,而是将其全部的,整个的,一切的一切融为一体。“有人说,所有的诞生∕都伴随着光环∕只要相信,就可以找出∕自然界相应的异像呈现∕我们注定不平凡∕就像河流中一块带棱角的石头∕就像悬崖上与山风抗争的花瓣”(《生命》)。诗人沉溺于所有的诞生和永生的思索,就像在黑夜中与石头的不朽和复生的花瓣对话。爱伦·坡说过,“如果一个人仅仅是用诗来再现他和世人一样感知到的那些景象、声音、气味、色彩和情趣,不管他的感情有多么炽热,不管他的描写有多生动,我都得说他还不能证明他配得上诗人这个神圣的称号。远方还有一种他尚未触及的东西,我们还有一种尚未解除的焦渴,而他却没能为我们指出解渴的那泓清泉。这种焦渴属于人类的不朽。它是人类不断繁衍生息的结果和标志。它是飞蛾对星星的向往。它不仅是我们对人间之美的一种感悟,而且是对天国之美的一种疯狂追求。”真正的诗人就是不断地从自身的世界里剥离出一个新我。这是一个炼狱般的过程,重要的不是到达,也不是完成,而是对生活、对生命的爱。诗歌作为一种艺术,艺术相通即是心性相通,诗性相通,通灵者通世间万物,不通则不达。一首诗就是诗人最真实的呼吸,就像水的波纹或者木头的疤痕,被生活忽略的那部分,往往才是最真实的存在。那一泓清泉,正是诗人经过炼狱的磨难之后,对人生对艺术的理解趋向深沉的成熟的表现。
“一朵,两朵,三朵∕在落地的瞬间∕第二朵雪花牵住了第一朵∕第三朵抱住了第二朵∕原来大家的故事都一样∕∕雪花们聚集在一起∕亿万个寒冷叠加成了温暖”(《我们抱团》)。谁也改变不了“亿万个寒冷叠加成了温暖”对生命的熏陶,谁也无法掩饰不可改变的真实的东西。一朵雪花来了,一朵雪花没有来,而当无数朵雪花飘落在这片土地上的时候,从深层说,雪的意象更暗合了人生旅途中的某种经历。在苦痛、挣扎和追求中,我们真实地看到在地下微微地颤动的根脉,它还在努力地向下无限地伸展,那些光明的叶子,像梦的天使向我招手,我们抱起了整个世界……
【作者简介】青山雪儿,本名王红芳,当代诗人、作家。现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衡水市作家协会儿童文学艺委会副主任、衡水市作协副主席、《河北小小说》特邀评论家、《衡水日报》《衡水晚报》专栏作家、《冀州诗词》主编。曾获河北省十佳县域诗人、马莲花贡献奖、2020年度《作家周刊》荣誉作者、鹿禾评刊2020年度优秀评论员。
小 说
散文随笔
评 论
写作课
1175314756@qq.com(须首发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