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少年时尤爱读李白,觉得人生一遭,活成那个不问红尘、仗剑四方的“谪仙人”才过瘾。长大后才读懂杜甫,因为其实我们大多数人的生命都像他一样,于平凡中努力开花。人生的前半场,杜甫也曾是个仗剑走天涯的潇洒游子,风光霁月,豪情万丈,他的心高气傲不输李白;在人生的下半场,日渐衰微的国运,入不敷出的家境,让杜甫开始正视现实,走进世俗生活。也正因这些经历,杜甫才真正将自己的生命融进诗歌,贴向了黎民百姓,贴向了黄土大地,也贴向了人生的本质。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爷爷杜审言也是当时的大诗人。在书香门第长大的杜甫七岁能诗,出口成章,年纪轻轻就扬名洛阳,甚至是岐王李范府中的座上宾,前途无限。风华正茂的杜甫,登上五岳之尊,发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呐喊。此时的杜甫,不正像极了每个年少时期的我们?但当触到复杂的社会,融进困顿的现实,才发现:其实啊,成为一个普通人、安安稳稳度过一生已实属不易。长大后,杜甫参加了科举考试,但没考上。年轻的杜甫丝毫没放在心上,那时候的他觉得人生很长,自己有的是时间肆意挥霍,于是仗剑辞亲,出去漫游了。公元745年,杜甫在洛阳结识了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李白。同样的仗剑远游,不融世俗;同样的才高八斗,诗情万丈;同样的怀才不遇,踌躇满志。人生中一定要有这样一个朋友,同悲欢,共喜乐,能举杯畅饮,也能静坐抒怀,不问世俗,只问真心。无论日后风云怎样变幻,无论多年后身在何方,总有一人,让你一想起来便觉得温暖。唐玄宗执政后期渐渐昏庸,整个朝政被奸相李林甫把持。他大权独握,闭塞言路,在他的一手操纵下,多年的科考竟无一人录用。而杜甫正是落选者之一。年少成名的杜甫,却在人生的后半场看尽冷眼、吃尽冷饭,其中滋味,实是一把辛酸泪。但也正是这段经历,让他彻底抛去了曾经的裘马轻狂,真正走向了成熟。叶嘉莹说:莫向人间怨不平,相期凤凰浴火生。甘苦与共,是浮生茶,也是人生路。如果苦难不可避免,那就改变自己面对苦难的态度,不卑不亢,不折不挠,在苦难中开出一朵花来。几经波折,杜甫终于谋得一个小到不能再小官职,类似于弼马温,负责管理仓库和马匹。当他假期去探望远在奉先的妻儿时,一进门便听到嚎啕大哭,才知道小儿子被饿死了。悲莫悲兮生别离,人生的最痛莫过于亲人的离开,但杜甫把失去儿子的悲痛,化作写作的力量,在诗歌中揭露社会的黑暗,换取更多家庭的的团圆。董卿说:同情心最弥足珍贵的地方,是可以让我们始终对伤害持有戒备。我们知道痛苦是什么,从而努力避免别人再经受同样的痛苦。将自己的悲愤,化为关爱别人的力量,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气度。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了,叛军打进长安,能逃的都逃走了,官轻人微的杜甫,不幸成为了俘虏。又是一个中秋节,本该月圆人团圆,杜甫却与妻子分隔两地,无法团聚。但是啊,即便远隔千山万水,即便夜晚更深露重,仍知道有一人在想着自己,念着自己,盼着自己。
爱人是两粒团聚在人间的尘埃,让家升起烟火;爱人是两片汇集在天边的流云,共穿一件彩衣。
茫茫天地间,有这样一个人与你同欢喜、共悲欢,江河皆可渡,山海也可平。公元757年,唐孝宗长子李俶率兵收复长安城,杜甫也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旧乡。昔日的长安城,灯火盈门,笙歌迭奏,如今却乱草丛生,破败不堪,这哪还是当初那个风华旖旎的盛唐?国破家散,黍离之悲,相思之苦,一齐涌上心头,杜甫提笔写下《春望》。一场战争,让一个国家彻底衰败,让黎民百姓流离失所,让无数家庭妻离子散,就是现在,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不是生在一个和平的年代,只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安史之乱后,杜甫带着妻儿来到成都,在亲友帮助下,盖了一间小草堂,暂时安顿下来。到了秋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狂风把小屋上仅有的几层茅草掀走了。连绵的夜雨,露天的屋顶,湿冷的棉被,让杜甫一夜未眠。屋漏偏逢连夜雨本是人间至苦,他却谱成了歌;自己的屋顶还在漏雨,他却牵挂着天下黎民。人活一场,如果只考虑自己的喜乐,这样人生太狭隘,能为他人做些什么,为这个世界留下些什么,才不枉此生。漫漫红尘中的我们,虽然如蝼蚁般渺小平凡,但我们的灵魂可以俊美如神。公元768年的秋天,在杜甫生命的最后两年,56岁的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经历了岁月的风刀霜剑,再次登高的杜甫再无当年写下《望岳》时的满腔热血,当年裘马轻狂的少年已然变成了垂垂暮者。每个人都会变老,但岁月能带走的只是皮相,带不走骨子里的优雅,带不走灵魂中的芬芳。既然无法避免,那就坦然面对潮涨潮落,花谢花开,在人生的后半场,留给自己一份从容,留给世界一抹美丽。翻开一本杜诗,我们能读出人生的不易,从而珍惜每一寸时光,用心地生活;翻开一本杜诗,我们更能读懂生命的坚韧,进而从容面对苦难,在最狭隘的石缝里开出一朵花来。
杜甫便是如此,他用生命写诗,一生饱经风霜,饥寒交迫,却留给后人最温暖的启示。
康震品读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