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铁再原创丨老同学

老同学

文/周铁再

我和我媳妇刘姣姣是高中同学,还是同班同学;王双利和媳妇李梅是范蠡龙窝村同村发小,我们都在范蠡上的高中,所以叫“老同学”。

善哉善哉

也巧,我写个小东西《事业里的生活味》运用了王双利两口子的事例,微信语音双利媳妇征求意见,她们正在卢氏红十字会给郑州灾区捐款,那次他们捐了1000元。他们看过样稿建议:“可以写成从农村进县城做装潢,开饭店,外出做幼儿园,人虽平凡心有大爱,为困难家庭免学费,帮助贫困户人员安排就业等,你看这样行不行。”我说就按你们这样说的修改吧,越真实越好。

说起“老同学”的善行义举,如数家珍。那晚上床媳妇靠着我说:今天路上遇见王双利两口子了,他们前几年支助的2名大学生已经毕业,想再支助1~2名,让我们帮忙物色物色。说句实话我有点怯乎媳妇,和她交流得想着说,一般不敢抢着说。当时听了媳妇一说我立刻建议我老家有个考上大学的你看中不中,是媳妇教的学生,她当然说可中,暗自高兴这次拍马屁拍着了。

“苟富贵勿相忘”,“老同学”王双利两口子把它诠释得很完美。跟随党的勤劳致富政策,他们从乡下进县城,从卢氏到栾川,从贫瘠到富裕,一步一步从几块钱积累到不薄的家底,自己富裕了不忘记待其他老同学亲。双利在微信里建了个“老同学”群,他当群主,方便了自愿进群的老同学们沟通交流和相互帮忙。他们时不时会召集老同学们聚聚,谁家有啥事儿了扑下身子去帮,他把老同学们当家人待,无论回卢氏或是在栾川,待老同学们都是实实在在的亲,少说他们招待老同学们的费用一年也得好几千元,这个钱他可以花可以不花,他们不欠任何人,但他们就是热心肠地去慢慢付出了,所以就慢慢凝聚出了可贵。

那次,组织老同学们到栾川几个景点游玩,我管理财务,我最清楚,两天下来,除去大家A A费,双利两口子贴补了1万多元,遵守他们交代,我一直没说,撰写此文把它作为素材运用不算“泄密”。印记特别深的是那次集体活动的第二天,当时一起在栾川游玩的老同学李玉芬,头天中午得知婆婆去世提前返回,第二天老同学们前去奔丧。王双利两口子为了让老同学们游玩好,前前后后已经操劳了好几天,可那天他们一大早还是开车100多公里为李玉芬的事儿专程从栾川赶到卢氏范蠡后峪村,我自叹不如。

无价爱心、爱人、爱仁的善哉善哉,现在人总爱把它折合成金钱去衡量,我打心眼儿不赞成这种算法,单单从钱的角度去说,王双利两口子这些年为善行义举花出去的至少有好几万,这里面为身边人、为社会、为民族未来孕育出的正能量之金贵你能估算出吗?当今最缺的其实就是这个!他们默默地在践行着家国情怀之担当。

妙哉妙哉

王双利媳妇李梅小双利4岁,李梅22岁那年被等不及的双利娶回家做了自己的媳妇,一来早就垂涎欲滴,二来怕下手晚了节外生枝,三来也是最核心的彼此情投意合,要不结婚那天,双利媳妇会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徒步近30公里,从早上一直走到下午3点多才把自己送上了婆家门。

生第一个娃,双利媳妇还吃上了几斤鸡蛋,产后7天就开始做家务;第二个娃比第一个小一岁半,生的时候没能力去医院就在家里生,给接生婆包了2元红包(当时的行情是1元),也只能去邻居家借2斤鸡蛋补补身子,想喝点红糖水都没钱买。

“穷”的叮当响日子咋过?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夫妻同心,风雨同行,敢洒汗水人生路,敢做时代弄潮儿。

农家人出身,能吃苦受罪是看家本领,吃一把憨力气也不会让饿死。王双利是“过继”给姨家做儿子的,家住卢氏县东明镇东营村。那几年最苦的日子,双利到县城给人打零工、做装潢,李梅在家生孩子、带孩子和老人一起种地、栽烟。身孕四个月的时候李梅偷偷贷款100元,花20元买个小猪崽喂,剩余的维持全家的柴米油盐,临近产期她没早没晚到野地里拽猪草,直到产的那天囤积的猪草有一间房能让猪吃上10来天,这样就可以维持到她能再去地里拽猪草了,对李梅来说生孩子没有“满月”之说。一年一年的幸幸苦苦也只是落个“肚子不饿”,加上住着三间土胚房的确心不甘。忽一日了解到卢氏土豆拉到三门峡能赚钱,双利就和亲戚上山弄了一车,一次“听说”、一场“蛮干”、一车“土豆”净赔6000元,“穷”的日子雪上加霜,“拼”的念头不断冲动,“寻”的路上渐有星光!

农家人出身,不是说她就痴呆缺心眼,有一种勤劳的智慧让时代宠爱。改革开放,勤劳致富,党的富民政策青睐有加正是那些敢想敢干的一代人。一次土豆卖赔了,十次二十次可能不赔的机会就在等待,但就双利两口来说“识人善待”也许就是他们慢慢向前走、向上走、向成功走的最大秘诀。李梅的识人善待每走一步总有好姐妹儿谏言相帮。打拼、摸索、积累的那些年,有好姐妹说干小学生课后辅导可以,他们就用心去做,忙忙碌碌一天能赚上百儿八十元;有好朋友说干衣服代加工可以,他们就白天累别的,晚上代加工一件衣服赚8角钱,时不时干个通宵也能赚上四五十元;有好朋友说一冶炼厂需要大量的煤,拉煤供煤能赚点差价,他们一天联系煤2车赚了300元是他们打拼以来赚钱最多的一天,说起这事儿两口子特别激动;有好姐们儿说,一家火锅店老板有急事,你们接过来干可以,他们一干还真可以,近两年能赚个几万元……他们就这样,路一步一步走,钱一分一分赚,家底一点一点积攒,智慧一滴一滴存储,2008年始双利两口子走上了勤劳致富的快车道。

一点家底再加上些贷款,他们在卢氏县城有了属于自己的三层楼房,一楼起居,二、三楼先后开办“珠心算”培训班、家庭“幼儿园”。几年全身心投入,当“万事俱备”“胸有成竹”“慧眼识途”之时,李梅“挟全家以令双利”赴栾川县谋求新的发展。

2008~2021年的13年间,他们在栾川县域滚动发展了数所幼儿园,师资队伍达到100多名,在园幼儿达到1000多名,李梅被评为河南省“民办教育先进个人”,授予洛阳市“三八红旗手”称号,推选为栾川县“政协委员”,不言而喻双利两口子已经慢慢成长为名副其实的“民营企业家”。

“得苦干,得学习,得有点眼光,得有点独到之处,得识人善用善待,得舍得,最核心的是党的富民政策好。”这是在与双利媳妇交流时她时不时流露出的“做人,做事,成业,感恩”的由衷感慨。

李梅渴了她可以接杯自来水喝;要教人自己得有两把刷子,李梅的“珠心算”在栾川颇有名气,也是她在那儿“打天下”的绝活;发展事业首先得提升自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政法大学”“浙江大学”“郑州大学”都留下她进修学习的足迹,不挖不知道一挖吓一跳,李梅不简单;跟随他们一路打拼过来的兄弟姐妹、亲朋好友、关爱照应者,李梅都会给他们一个良心交待;做事是为了过好日子,但过好日子的目标是更好地做事,推动社会进步,有责任以实际行动报答党恩,这就是李梅人生观的基本站立点,难怪他们会不断进取,妙哉妙哉!

悠哉悠哉

我同学王双利两口子,也堪称爱的典范,有一年双利身体突发不适,可吓坏了媳妇李梅,虚惊一场后媳妇对双利那个亲同学们真心羡慕。“双利好,就是我的好”,会当媳妇,又能干事业,懂得旺夫,这种“打着灯笼都难找”的女人咋能不受人尊敬?

发展幼儿园事业,双利总有点感觉“使不上劲”,但不是说双利就“窝囊”,其实不然,双利身上的“硬功夫”也着实厉害。常言说文如其人,双利写的一手好书法,老同学们个个佩服,在卢氏、在栾川、在圈里人那里名气不小,他们的每个幼儿园区都装裱着双利的书法作品,为造诣双利书法,他们在家里专设了“双利工作室”,幸福生活的仪式感在这里得到了诠释。

“男人有才得懂爱,俯首甘为孺子牛”。不懂媳妇,你就是有天大的本事又算个啥?在这一点上,要说我和双利都算是“聪明”男人,都全身心地支持媳妇事业,首先是不管钱,再就是“媳妇说了算”,否则别说干成事业,怕是日子都过不安稳。我喜欢给我媳妇做麸子面馍吃,双利养成了给媳妇端茶倒水的好习惯。在幼儿园事业发展上他们坚持“李梅”路线,在建家立业上他们坚持“双利”方针,妇随夫唱,妇唱夫随,日子不幸福都难,人生不精彩都不中!

他们儿女双全均已经成家立业,也有了几处属于自己的家,夏天能北上避暑,冬天能南下度假,多半是双利去享受,李梅得留守着当好几个园区的“董事长”,肩负起事业的责任,乐此不疲,轻声细语,眉开颜笑。

双利堪称孝子,李梅父亲去世得早,他把岳母当亲妈待,双利的生母养母也都是幸福地活过了85岁的高龄。说起双利对老人们的好,李梅的眼眶就湿了:“我家双利对待全家所有老人的好我是100个满意。”

在李梅看来:“老人是金口越吃你越有。”不分你我远近,老人们过年过节的衣服都是她亲自做,能让老人们感到衣服的贴身亲情的贴心;每次出门看见小脚鞋她一买六七双,邻居都说李梅对待每个老人都像亲闺女一样。

父母示范,儿女懂孝。李梅婆婆有病期间,他们的儿子背着奶奶上厕所,擦屎倒尿从不嫌脏,把姑姑都感动哭了。

逢年过节走亲戚,双利两口子总是大包小包的给人送,儿子说:咱们总是给别人送东西,怎么都没人给咱们送啊!回答说:当让他们给咱送的时候证明咱啥都没有了。儿女们懂的时候自然也就去做了,双利两口子咋能不感到幸福?父母就是孩子们的镜子,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中让他们明白了做人道理,知道了孝顺感恩。

都快60岁的人了,忽一日我与双利谈及这几十年,他感慨道:几十年的光阴,要看你咋去耍了,这个“耍”不容易,“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好日子都是奋斗出来的,生活要把握,最忌讳的是钻进“钱眼”。

是呀,他们不钻“钱眼”钻“字眼”,在字眼里求美丽,这一钻又让你望尘莫及。走到今天,双利两口子真的是把事业当乐趣了,这不他们又回卢氏县已投资新建一所幼儿园,啥时候建设的满意了啥时候再招生,不慌不忙,不紧不慢,悠哉悠哉!人生的境界不断在拓展……

【作者简介】周铁再(男),河南省卢氏县人,二十三年从军路,戎马半生一世缘。2006年5月的某一天,突想用文字记录些生活感受,于是就这样做了,乐此不疲,与朋友共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