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漫IP经济到底崛起了么?
法国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认为:“丰盛是消费社会最主要的特征,在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之后,消费者从对物本身的需求,来到了对物品背后符号的需求阶段。”这个理论或许正好对动漫IP商业化运营提供了理论基础,国漫IP从垂直内容升级为一种文化符号,国漫与商业品牌的结合就变成了一种赋能,将品牌消费需求晋升为行业需求。
从日剧追番到国漫抬头
“番剧”指的是我们常见的日本连载动画片,番剧与漫画也合称动漫。对于沉浸互联网和二次元世界的同仁来说,偏日风、非主流的动画如今都叫做番剧。
三文娱统计数据显示,从2018年4月至2019年第一季度,中国采购的番剧数量越来越少。2018年7月和10月上市的新番中,爱奇艺、腾讯、优酷的采购量均在10部以下,其中优酷连续两个季度仅有1部番剧独播,基本上淡出了新番版权的竞争,而腾讯视频在此前一年上线了38部国创动漫,远远超过了日漫的数量。
优酷表示“番剧并不是优酷的主打”。爱奇艺给出的回应则是“当前视频网站的战略是全产业链布局、发力自制以及大力布局国漫产业。”而腾讯视频在新一季只买了一部番剧版权,用行动证明了其重心已经完全转向了国创动画。
ACG模式带动一个新趋势,本土IP的崛起和多方求师的中国动漫行业们逐渐构筑起“国漫”的内容生态和IP体系。
2014年起,腾讯视频在布局日本番剧的同时也在大力推广国产漫画改编成动画版,在2015年,其国漫覆盖率达到了85%。在国内其他视频网站都在重金购买日本番剧的版权时,腾讯视频将精力主要落在推进国漫领域。与此同时,爱奇艺、优酷也在将更多资源投放在国漫作品的创作上。
来自B站的数据显示,在2015年之前,日本和欧美的动漫内容还占据了核心市场的重要位置,但2015年到2018年在线动漫用户突破2亿,其中90%的用户都会看国产动画。由于国内用户市场不断扩容和本土CG技术的成熟,用户对国创动漫内容的接受程度也大幅提升。
而在同一时期,由于日本番剧制作长期坚守旧的体系,自2017年开始渐渐显露疲态。2017年开始,来自中国市场的采购热潮逐渐消退。
国漫摆脱低幼 携国风元素破圈
抄袭和低幼,一直是制约国漫成长的两大桎梏。在进入电脑数字时代后,国产动画的产量并不低,却难见精品作品。原创难、技术有限,许多模仿甚至抄袭,粗制滥造的项目数不胜数。
2009年,喜羊羊系列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被搬上电影银幕,获得8621万票房,随后一共上映了7部。2012年《熊出没》系列火遍全国,6部系列电影接连上映,收获票房25亿。市场开始“坚信”儿童是国漫市场的最大受众群体,动漫内容“低幼化”态势显著。
在行业这种尴尬局面下,优酷视频、爱奇艺、腾讯三大网络平台借移动互联网发展之势,积极在动漫领域加强布局。为了打破依赖海外动漫IP的僵局,也为了行业未来的健康发展,三大平台纷纷开始孵化国产动漫内容。
2015年起,《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横空出世,创下当时内陆影史动画电影票房新纪录,堪称国产动漫里程碑式的转折点。《大鱼海棠》取材自《庄子》、《山海经》、《搜神记》,配色借鉴敦煌壁画,玄幻而浪漫,《大护法》以中国传统水墨画形式结合暴力美学,讲述一个富含隐喻的暗黑故事,《白蛇:缘起》则借由极具震撼力的特效,构建出世外桃源式的灵动意境。
《哪吒之魔童降世》在延续传说IP之外,塑造了独特的故事张力和人物性格,既有仙侠气,更有"萌""丧"为代表的生活气。与《哪吒之魔童降世》同属"封神宇宙系列动画"的《姜子牙》定档10月1日,这部国漫电影的回归令人期待,给复工不久的电影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这些风靡的国漫已经逐渐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哪吒》就是其代表,他的爆款效应则刺激资本市场更多关注动画,从低幼动画到青少国漫,再向着全民国漫的新方向进发。
挖掘国漫IP产业价值
以上头部国漫基本都来自于著名IP的改编,这也意味着这些作品自带流量。小说改变为动画和漫画之后,粉丝对于作品角色能产生更多的连接,与此同时带来了多元化变现的方式。多端内容联动之下,商业效益十分可观。动漫IP的跨界品牌合作已成为大势所趋。
而国漫IP运营还处在起步期,大部分平台偏向于以IP为核心的内容改编授权,如游戏、影视、动画等开发,但从线上走向线下,进行线下实景、数字虚拟、垂直衍生IP授权、商业品牌联动、周边市场等开发时,就显得力不从心。
法国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认为:“丰盛是消费社会最主要的特征,在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之后,消费者从对物本身的需求,来到了对物品背后符号的需求阶段。”这个理论或许正好对动漫IP商业化运营提供了理论基础,国漫IP从垂直内容升级为一种文化符号,国漫与商业品牌的结合就变成了一种赋能,将品牌消费需求晋升为行业需求。
在动漫IP影响力与覆盖面日益扩大的趋势下,平台如何建立自身商业化体系,实现动漫IP的“破壁”融合,挖掘动漫IP的产业价值,成为行业的下一课题。
随着国内动漫圈层受众逐渐多元化与细分化,动漫IP运营也开始尝试角色联名款、虚拟形象品牌代言等模式。
以国内知名动漫IP《一人之下》为例,自实现从漫画到动画的改编之后,同名手游、影视剧集也迅速提上日程。在线下衍生开发方面,《一人之下》2016年就开始了主角手办化,漫画书、各类周边在各大电商平台都有销售的商铺,并通过动画剧情联动,将第二季动画中“罗天大醮”的举办地江西省龙虎山,打造成了国内首个动漫圣地,引起了动漫迷旅游热潮。
随着IP的影响力逐步扩大,《一人之下》也探寻到新的商业模式,先后与品客薯片、隆力奇香皂、CoCo都可奶茶、京东等品牌实现跨界合作,完成IP破圈融合。其中,《一人之下》与京东合作中,通过H5互动游戏、形象代言、购买产品赢取《一人之下》周边等玩法,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活动期间品类成交提升126%。
去年,腾讯动漫基于《一人之下》文化内核,推出潮牌“人有灵”,并设计相关服饰。据了解,“人有灵”服饰上线不到12小时,三款角色编号限量款全部售罄。
从《一人之下》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动漫IP这种从线上到线下的双轨运营模式本身并没有问题,但由于国内市场环境与用户消费需求情况,国内动漫IP的产业链条并没有完全打通。动漫IP还是多依赖于上游内容开发完成变现,用户付费与广告投入成为主要变现渠道,而下游因IP授权、衍生开发、品牌合作存在问题,导致巨大的商业红利尚未完全实现。国内如《一人之下》这样能实现双线开发的头部作品并不多见。
而在海外,日本、美国等动漫产业成熟的市场,IP运营链条已经打通。以漫威《复仇者联盟》系列为例,其衍生品每年收入超过10亿美元。2011年迪士尼的首席财务官就曾透露,电影周边的销售已经超过电影收入。
这就不免让人思考,国漫产业还有多少尚未挖掘出的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