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少年》第二章

少年(二)

1959年9月30日,是我刚满10周岁生日的第六天;我是一个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同龄的少年,出生在建国前1949年9月下旬的哈尔滨,三岁以后成长在辽宁省沈阳市!用现在时髦的语言来表述,有建国前参加工作的“建国前参加革命”老干部!我就是“建国前生人”的共和国同龄人。

这天放学后,我来到了爷爷奶奶的小卖铺。

由于是上午,已经不指望爷爷在看小卖铺了,爷爷不在,那每天的一块糖是没有希望的,因为奶奶是舍不得给我那一块糖的;一块糖,奶奶要卖出八块糖才能赚到这一块糖的价钱!

但是,那一天,奶奶身体不好,爷爷吃完早饭就去棚子换回了奶奶,我一见到爷爷,便知道今天的一块糖有希望了!

接过爷爷的糖,爷爷又递给我五角钱,说道:“这五毛钱,你去对门的铁路商店,买二斤两合面的饼干(饼干是两角五分一斤),回家和你的弟弟妹妹们吃吧;从明天开始,再买饼干就要开始用粮票了!”

当时我并不知道“再买饼干就要用粮票”的真实含义,接过钱,便兴高采烈地买饼干去了。

现在回头再看,爷爷这好像不经意的一句“开始要粮票”的话,便成了我们家三年“饿”梦的开始!

两合面饼干,其实就是百分之八十的玉米面和百分之二十的黑面,加盐做成的,淡淡的咸味,没有一丝甜味。当时我们兄妹几人都觉得一点也不好吃,两斤饼干,十几天都没有吃完。

几个月后,我们几个兄弟姐妹在饥饿折磨下,都梦寐以求地想吃到原来认为一点也不好吃的两合面饼干了;但是,商店里所有的粮食制品全都不见了,有粮票也买不到,粮食食品在全中国都脱销。

1959年10月上旬,刚过完建国十年大庆,我们全家的购粮本便发了下来。每个月按规定的定量,拿粮本去粮站买粮。

除了粮站,市面上其它任何商店都不再允许有经营粮食商品。

新粮证下来后,我们全家人的粮食定量如下:不是国家正式职工的成年人,按新规定每个人每月的粮食定量是二十六斤半成品粮,有工作的成年人,每月粮食定量是三十斤,特殊工种(体力劳动)每月定量是30斤到45斤不等。

我们家只有我父亲是每月是三十斤成品粮,爷爷、奶奶和妈妈每个人每个月,都是二十六斤半成品粮。

还有,我姐姐雨琴12岁,每月16.5斤粮;我雨祥10岁,每月14.5斤粮;我大弟弟雨泰8岁,每月12.5斤粮;二弟雨民6岁,每月10斤粮;妹妹雨兰4岁,每月8斤粮;小弟雨安2岁,每月6斤粮。

全家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我们兄妹六人,加在一起一共十口人,合起来每个月粮食总供给量一共是177斤成品粮,平均每人每月17.7斤。按每个月三十天计算,平均每天5.9斤粮食;就是说我家十口人,平均每顿饭,只有将近两斤的米或玉米面,也就是每人每顿饭只有二两粮食!

这些少得可怜的粮食,开始还能对付吃些稀饭,很快这几碗稀饭根本不能解决我们的饥饿问题。我们几个孩子都是正在长身体的时候,每天都是在饥饿中度过,特别是我和大弟二弟,都是越来越瘦。

妈妈看在眼里,痛在心理,可是巧妇难做无米之炊,没有粮食母亲一点办法都没有。

1960年的春天,榆树开始发芽长出榆树钱,几乎家家户户都开始采摘这种美味的代食品。

榆树钱非常鲜嫩,生吃到嘴里时,一丝淡淡的清香,带着一点甜味,让人回味无穷,根本舍不得下咽!

一眨眼,沈阳市里的榆树钱便被一掠而空。随着榆树叶的渐渐长出,第二轮采摘榆树叶的风潮开始扫荡沈阳市区。

采摘榆树叶的人群,想尽一切办法,把上不去人的大树顶,先是用竹竿绑上镰刀,把带叶的榆树枝拽割下来。再后来,便有人爬到树上,用斧子或锯将粗大的树枝,砍或锯下来采摘榆树叶。

不到一个月,全沈阳市区里所有的榆树,全都没有了一片树叶,被折断七长八短的树枝,让所有的榆树的枝头都变得披头散发,没有了树叶的的枝条像被一阵奇怪的“飓”风扫荡了几遍。

当再也没有榆树叶可采时,饥饿的人群,便把目光对准了刚冒芽的杨树叶和柳树叶;很快大家便知道杨树叶又涩又苦,根本不能下咽,于是便开始采摘柳树叶。

当年,柳树是沈阳市绿化时栽得最多的树种,到处都是,不像榆树,栽得很少。但是,柳树叶的口感远远比不上榆树叶的清香。

柳树叶虽然比杨树叶强一些,但也是很难下咽的。关于柳树叶的吃法,我在《被拒绝的知青(三)》里有详细的说明,在这里就不多说了。如果想知道,请点击《凤凰清风细雨的博客》即可欣赏。

这张照片拍摄于70年前的1950年,在哈尔滨市照相馆拍照,左侧是我的姐姐雨琴、中间是我的妈妈、右侧是我。那时还没有我的二弟雨泰。)

这张草图是我爷爷奶奶在沈阳铁路商店对面卖小百货的小板房子;左侧是房子的立体图,右侧是小板房子的平面布置图。(这张草图是我今天临时画的))

(未完待续)

赵雨祥 2013年1月12日星期六 于铁岭银州

(0)

相关推荐

  • 【大荔文学·散文·何玲】黑户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591 黑户 原创/何玲 至今回乡下,年龄大的老一辈还是会说"黑户回来了" 是,我是"黑户","黑户&q ...

  • 中粮榆树明天复工收购价格不变 华北玉米饲料企业涨深加工跌

    其他的不再多说,如果觉得信息有用,也不需要您花钱赞赏,只需点击关注本微信号,并点击一下今天发布的最后一条信息即可. 注:每日粮油仅为传递市场信息,所有观点仅供参考!如有不同见解,欢迎留言交流,或加入每 ...

  • 高考的日子,我还要收麦哩!

    文/吉建军 临近高考,二怪就熬煎上了.他先给在南方打工的父亲林娃打了个电话:"爸,撵收麦能回来吧?"父亲嗫嗫嚅嚅了半天,吐不出个囫囵话儿.二怪叹一口气挂了电话,拿上课本坐到院里. ...

  • 田定方 | 借 粮

    借 粮  文/田定方 1976年,爷爷精神状态一直不佳,大中午的暖阳下,他还须穿得厚厚的棉衣,也觉得浑身发冷. 奶奶避过爷爷给父亲说:"道,你伯好像不行了,应该给准备后事了."父亲 ...

  • 【笔叙亲情】李文||爷爷、奶奶、大榆树

    文艺众家第四期有奖征文活动征稿主题:年.时间:2017年1月19日至2017年2月18日.形式:散文.小说.诗歌.书法绘画摄影.欢迎各位老师积极参与.发表在平台的作品,除了打赏的稿费外,还将收到小红包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少年》第十二集

    少     年  (十二) 1978年1月,我和我的爱人结婚,大舅和大舅母来到沈阳参加婚礼,给我们夫妻每人裁剪.缝制了一套毛料的中山装制服. 衣服做好后,我们都被大舅的手艺惊呆了,除了身材可体外,所有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少年》第十三集

    少     年  (十三) 老爷的手,粗糙得就像戴着钢盔甲的手套,不怕任何木刺扎.记得姥爷给妈妈编苕条筐时,每一根苕条都要用一个木头顶尖,从上往下一破三瓣,然后才能用破好的苕条编筐. 木头顶尖就是一个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少年》第十四集

    少     年  (十四) 1962年2月3日,腊月二十九,爷爷把11只兔子中的九个大兔子全都杀死,我剥的兔皮,九只兔子装满了家里的大洗衣盆. 第二天是年三十除夕夜,全家吃的团圆饭便是大锅炖兔子,妈妈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少年》第十五集

    少     年  (十五) 我们家二楼对门的邻居也姓赵,他们家的大女儿大我两岁,叫赵贵琴,和我姐姐同年,名字也只差一个字,姐姐中间的字是雨,她中间的字是贵. 姐姐雨琴便向贵琴姐借了白上衣和毛蓝裤子给我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少年》第十六集

    少     年  (十六) 上午九时,国庆典礼大会就在中山广场开会了,各级领导讲完话,已经是上午十点多钟,游行开始. 在我们学生方队的前面,是一辆装着一个大花篮的胶轮手推车,花篮牢牢地绑在手推车的车架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少年》第十七集

    少     年  (十七) 转过头来,赵丽萍又对我爱人讲:"赵雨祥在我们班里画画得可好了,同学们都喜欢他画的画,他的美术功底,让全班的同学们羡慕不已!" 说道美术,我们6年5班从1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少年》第十八集

    少     年  (十八) 买不起就自己做,虽然是山寨版,但能使用就是成功! 我最先开始制作的是集邮册.先用废旧的硬纸板,裁成集邮册大小的十几张,然后用白纸和浆糊把裁好的硬纸板双面粘好,再用旧白布裁成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红薯》第二集

    红     薯(二) 我们叶家村第三生产队的社员,最爱吃的是高粱米,用老农的话讲"有嚼头.抗饿"实际这也是一种无奈!所以,每年生产队的地里,除了不能种高粱的地外,能种高粱的地都种了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回家》第二集

    回家(二) 生产队一般社员的家庭扣完口粮款后,余款基本就所剩无几! 社员家里劳动力多的,扣除口粮款后,还能有一些结余钱款. 劳动力少人口多的家庭就惨了.社员分到的粮食越多,所挣的工分钱就越不够交口粮款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红薯》第一集

    昨天,写了<突然想到的>(后来改名叫<红薯>)因为第一次写博文,就直接写到我的博客页面上了.到了午夜12时,5000多字的博文已经开始收尾,还有几百字就写完了.这时,我的博客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