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知青回忆录] 大学(十)

大        学(十)

从2010年6月份开始,一旦头痛,我就只服用扑热息痛和《氨酚待因片I》止痛。如今已经两年多了,我再也没有吃过《阿普唑仑》类药物。加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头痛频率的间隔也越来越长。

从五十多岁开始,我的头痛从30天到40多天发作一次,慢慢的变成60多天到80多天发作一次。一过60岁,头痛已经变成半年多发作一次了。而且每次头痛的间隔时间,随着年龄的增大还在慢慢变长。

1974年10月,我们太原工学院工民建7301和7302班,去当时全国的农业典范《山西省昔阳县》县城,到县邮电局大楼工地,进行民用建筑、结构施工现场实习,实习一共是三周21天,这也是我第一次真正地在建筑工地上实习。

实习期间我们还到全国农业学大寨的《大寨》大队参观了两天。

和《大寨》村一道之隔的便是现代化的商业大楼、高级宾馆等大片的高楼大厦。主要是招待全国各地的参观人员和中央领导及外国友人而建设的。超时代的建筑和《大寨》大队的农村建筑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我们一下车,看到《大寨》的商店里满是当时只有北京才有的糕点、糖果、副食和高级商品时,还以为来到了北京。直到同学们走出高楼林立的街区,看到街对面的大寨村,才知道真是来到了《大寨》。

接待我们的是《大寨》大队铁姑娘队队长、团支部书记郭凤莲,当时她只有二十五六岁。领着我们两个班的同学,走遍了大寨的山山水水。

同学们站在虎头山上,大寨全景尽收眼底:“七沟八岭一面坡,层层梯田平展展,”果然是另有一番景像!

1971年我插队当生产队政治队长时,八棵树公社曾经组织过一次去大寨参观。当时我们小队是生产队长小八路李振山去的,我留在村里主持生产队的工作。没想到三年后,我却以大学生的身份来《大寨》考察学习。

《大寨》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社员的住房。用郭凤莲标准的大寨方言解说词描述如下:“冲欠免砍,斯漏方(从前面看,是楼房)。策免砍,斯派方(侧面看,是排房)。吼免砍,斯屛方(后面看,是平房)。”这也是当年标准的大寨特色。

其实这种住宅方式,就是在山西穴居窑洞的洞顶上,再建一层起脊的砖瓦房而已。

大寨村的住宅是建在山坡上,先把山坡修成三个像楼梯一样的大台阶。每一层台阶高五米,长近百米,进深二十米。这样,三排像楼梯一样的大台阶一共高3x5=15米。

然后在每一节台阶的正前面,挖一排窑洞,进深六米以上。内部用砖衬砌好,窑洞前开口处用砖砌好,安上木门窗就可以住人了。和窑洞上下对齐,在上面再建一排进深六米的砖瓦房,大寨特色的建筑就全部完成了。

从前面看,是楼房:建在三层大台阶上三排起脊的砖房,一排比一排高出五米。加上前面可看到的最下排的窑洞,总高度接近二十米,虽然都是最原始的建筑,还是显得很壮观。

从侧面看,是排房:这一侧面表现得最为直观。三层大台阶每一阶都向后退了20多米,一层比一层高五米,总高度15米。前后的三步台阶,每一台阶20米的进深,加起来进深正好60多米。每一层台阶前部都有一排砖瓦房立在上面,承接有序,规划得很完整。

从后面看,是平房:站在每一层台阶后部向前看,只能看到一排一层起脊的砖瓦房,这就是后面看是平房的情况。

第二天我们又参观了另外一个大队,具体叫什么名字已经忘记了,最让我难忘的是这个大队有一个宏大的人工造地工程。

在一条六十多米宽,长二百多米的山沟里,用人工修建了一条宽十多米,高六米,长150多米的拱形大涵洞。涵洞是用毛石和水泥人工砌筑的。涵洞上面全部用回填土铺平,最薄的拱顶部分,回填土也将近两米厚。涵洞里边是排洪用的排洪道,据大队讲解员说,排洪量是按50年一遇的山洪设计的。修涵洞的目地就是人工造地,主要在涵洞上面种地,涵洞里边排洪。(未完待续)

清风细雨(赵雨祥)

2012年11月27日    于   铁岭银州

1、这张照片是1974年10月份,太原工学院工民建7301班部分同学赴大寨时,在大寨村口留影。背景就是当年大寨团委书记郭风连口中的楼房、排房、平房。

照片前排左起:贺志(蒙族、班长)、李朴俊(内蒙、已故)、邵新(北京知青)、王书民(河南郑州)、赵贵田(太原)、颜庭建(山西大同)、李先来(山西阳泉)。

二排左起:汤福丛(贵州)、严海潮(山西临汾)、刘淑华(四川)、张训聪(四川)、申三渔(太原)、王散心(山西)、仇丽娜(南京)、朱党(武汉)、刘永槐(山西)、张存印(山西阳泉)。

后排左起:指导老师(工民建教研组组长)、魏克平(北京知青)、指导老师、吴龙(党支部书记、包头)、郭建平(河南新乡)、李荣喜(上海)、赵雨祥(本文作者、辽宁清河)、赵彦成(北京知青、已故)、陆振光(四川、留校)。

2、这张照片是大寨村民过去住过的窑洞房,就是郭凤莲口中的“楼房、排房、平房”,如今已经不再住人,都在经营农家乐招待来大寨参观的顾客。

照片中广场最前面的一排平房门市,是后来新盖的,我们参观时并不存在。照片下载于网上。

(0)

相关推荐

  • 活着•诗•远方

    月下听花语 文中赏雅音 活着·诗·远方 作者|识时务者 合诵|艳子  宁静致远  享受生活 <活着>(

  • 咱们的刘秘连大姐从大寨虎头山发回来的报道……

    大寨游记 作者:刘秘连 四十多年前,我高中毕业,虽然不是无路可走,但也是无学可上了,无奈只好回村学大寨. 在那个轰轰烈烈的年代,高音喇叭里反复播的是大寨人艰苦奋斗三战狼窝掌,唱的是大寨铁姑娘站在虎头山 ...

  • 楼梯也有大学问,尺寸多长才能走起来舒服?

    楼梯间的进深不是随意定性的,是由楼层高度跟踏步尺寸所决定,规范要求,每个踏步最高17.5厘米,那么农村盖房15厘米就绰绰有余,不能再高了. 比如3.6米的层高,那就需要24个台阶,做双跑楼梯就是一跑1 ...

  • 圪垛村——岁月赋予它情深

    岁月的车辙驶过留痕 古窑洞.古建筑.古树.老油坊 都是绝版"史书" 情感在人来人往中缓缓积攒 知青大院.古院落 都是情深的见证 在太原万柏林区,有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子,群山环抱,绿树 ...

  • 农村86岁老人独居土窑,两儿一女家都不愿去:他们的门锁是新式的

    "我住在这个窑洞20年了,一直不舍得搬走,就因为住习惯了,加上这里离路近,村里人出门上地都从这经过.我年纪大了,眼睛也不好,人们路过的时候,能跟我说说话."5月11日,在晋南中条山 ...

  • 张彩虹丨出发,带着那片燃烧的中国红(组诗)

    出发,带着那片燃烧的中国红 一 一枚宝塔山的松针 刺穿我向往的神经 扑面而来的红掩盖了耳目 心灵与皮肤立刻燃起火焰 每一句歌词 每一声枪响,似烧红的烙铁烙下的深深印痕 触一下 心热 凝眸 满眼泪 这一 ...

  • ​最影响农村自建房舒适度的因素是什么?

    最影响农村房子舒适度的因素是什么? 点击下方视频即可观看 最影响农村自建房舒适度的因素是什么?不是户型不是家具,而是楼梯! 设计的时候都希望房间大,楼梯尽可能少占空间,所以都特别陡,这样上下楼特别不方 ...

  • 窑洞内挖一口两米深井很稀奇,8旬老人:为了藏家中的宝贝

    晋南地处黄河金三角区域,与陕西渭南.豫西隔河相望,部分县市属于黄土高原地貌,土层深厚,干旱少雨,这样的地貌诞生了延续千年的一种民居方式,那就是窑洞.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盖起了砖瓦房,很多土窑 ...

  • [老知青回忆录] 大学(十四)

    大        学(十四) 这个军区招待所,是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太原军区后勤部队,以部队转运站的名义批准下来的,到我们毕业时还没有盖完.1988年我一住进这个宾馆,就有一种亲切的回家感觉.虽然不是 ...

  • [老知青回忆录] 大学(十六)

    大        学(十六) 其实,真正开始<基础结构>的计算,是在建筑物的上部结构全部计算完,上部结构全部定案后才能进行.也就是<建筑施工图>和<上部结构施工图> ...

  • [老知青回忆录] 大学(十五)

    大        学(十五) 太原市酿造厂办公大楼,<建筑施工图>主要由下边几部分图纸组成: 首先是大楼的平.立.剖面图部分:其次是大楼的门窗部分:然后是楼梯部分:室外墙面和室内装修详图: ...

  • [老知青回忆录] 大学(二十)

    大        学(二十) 值班大夫赶出来一看,又急忙回到医院里拿出两条消过毒的床单,一条让大家帮忙铺到北京吉普车的后座上,另一条让烧伤的校工围在身上.上车前,校医给伤员注射了一针吗啡止痛. 汽车司 ...

  • [老知青回忆录] 大学(十九)

    大        学(十九) "快.快-..!赶快救救我的孩子!我的孩子还在发电机室里-..!"躺在地上的校工神志很清楚,艰难地向我们喊道.望着校工那已经烧成焦碳的头发和已经烧掉皮 ...

  • [老知青回忆录] 大学(十八)

    大        学(十八) 酿造厂的<建筑和结构设计>全都完成后,还要进行<暖通>.<给排水>.<电气>三部分的施工图设计.当然,这三部分的设计由土木 ...

  • [老知青回忆录] 大学(二十二)

    大        学(二十二) 由于着火的房间一时还不能波及到四楼人员的安全;于是又有男校工赶回二楼和四楼,把没有撤下来的女生和昏迷在二楼的男生分别送到楼下. 同时住在四楼的一名女教师,也跟着跑下楼来 ...

  • [老知青回忆录] 大学(二十六)

    大        学(二十六) 这名男子就是石家庄市人民公园值班的便衣警察,现在叫片警.他一听说湖里跳出大鱼,立刻就赶到现场,想按惯例没收一条,准备拿回家炖鱼吃. 没想到白江却根本不买他的帐,而其他船 ...

  • [老知青回忆录] 大学(二十五)

    大        学(二十五) 到了晚上七点多钟,我们三个人便拿出中午剩下的扒鸡和大鸭梨,一点一点地慢慢消灭掉.天已经黑了,可是带队的老师和一部分男同学却没有回来,同学们都很担心. 直到晚上九点多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