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不对题的议论文

一篇文不对题的议论文

我曾经在我的公众号说过“救亡的急迫要超过启蒙”,所以决定此后写字作文都不再注重于批评,而是要从建设的基础上立论。

最近有读者要我对一篇名为《疫情——世界改变的拐点》(2020-04-02 18:51:08 来源:法治快报网 手机版)的网文写“读后感”,买糕的,本人实在不想面对这么重大的主题随意感想,但是又被该读者说成是“没立场”“狡猾”“善变”——呵呵,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呀。实际上,从建设的角度看这篇文章,也“何患无辞”呢?那就耽误一点时间,在文章写作方面说几句建议的话,也许对一众读者有点点儿用处。

第一句:文章的题目与语气、内容要对应

比如本文“疫情——世界改变的拐点”,这个题目风格很鲜明,现代语体文、判断句,根据题目来预测这篇文章,应该是一篇简洁明了的短文。但是,出乎意料的是文章相对较长,并且行文的句式也多欧化的长句、复句。比如一开头:冠状病毒凶猛肆虐是因为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在不同维度、不同维面互相纠葛;精神世界与精神世界在不同角度、不同深度、不同广度互相纠正;物质世界与物质世界的不同环节、不同层次相互纠错。

实际上这不是写“疫情”而是写“疫情的启示”,如果题目这样扩充一下内涵,可能与全文的文辞风格更加和谐。

第二句:长篇文章的层次要标注清楚

既然是长篇大论,就更要线索清晰、层次分明。本文还是做了标注的——三个独立成段的“奈何”可以视为引领层次的小标题。但是,这种含糊其辞、模棱两可,甚至故作深奥、装神弄鬼的古汉语词汇真的能达到目的吗?我们读一篇手机网文,时间、注意力都是有限的,如果不能迅速地接触到有效信息,则分分秒之间就把它划过去了——没有人读下去的文章没有意义。

注意,这其实是大多数文章都要注意的问题,就是一定要把主要的信息先表述清楚。除非你是垄断行业的霸王条款,上来先说些弯弯绕绕、神神道道的东西,为的就是把消费者转晕了,最后写钱数的时候,我们已经没有分辨能力了,奈何只有签下名字任人宰割而已。

第三句:重大问题的判断还是要依据经典的结论

过去有个著名的批评“言必称希腊”说的就是一种装神弄鬼、哗众取宠的文风,但是有句俗话“不小心成了他自己反对的人”——后来有一个时期中国人婚丧嫁娶、吃喝拉撒都要先背诵一段“语录”,我记得很清楚,那个时代的学生课本都必须在显眼位置印上一段一段的“语录”“指示”,让人麻木……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有时候经典、权威的结论确实说出了大多数人想说却说不明白、说不出来的话。比如本文在回顾人类文化史的时候写了这样一大句:“华人的本性即天的本性,天的本性即华人的本性。与生俱来的本性,奈何事物而事物奈何.上帝之下人人平等与我即上帝上帝即我本来就是可容不可融的两种文化两种不同的生存方式,是绝对理性认识与非绝对理性认识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方法。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与高度智慧的思维方式适应自然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思维。”说实话,我似乎知道他想说什么,但是他唠唠叨叨这一大堆文字又让我总也看不清楚。

季羡林说:“西方的思维方式是分析的,东方是综合的”;李泽厚说:“中国没有《圣经》,大家就都到《论语》中去找了。但我以为今天中国需要的,还是“德先生”“赛先生”。”对这两位的话我们不讨论对错——起码我们一看就知道他的意思。

第四句:新造词汇也可以,但是总要先把概念定义清楚了

比如本文有个很关键的词汇“本源态”,几次出现,我也不要一一引证了,没意思。——我说的没意思有两个意思:一是它的概念没有定义,不知所云;二是没有引用的价值。

第五句:结论要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不能生拉硬拽

本文,一直大而化之、泛泛而论地讲演着文化史,最后忽然来了一个结论“只有法国,能重新树立深刻的欧洲文明;能从欧洲战略和国际政治的高度,去考虑欧洲的存亡问题。”——首先,这个结论有没有充分的论据支持?其次,这个结论与你的题目有多大的联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