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 麻黄汤与暝眩(74)

麻黄汤与暝眩

【7.15】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所谓的“衄解”了啊,“衄”就是流鼻血。他说“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那讲到这里同学一定就知道是一个标准的麻黄汤证,这也不太会是别的汤证啦。那过了八九天,那同学想啊,我们说张仲景认为疾病打一次仗的周期差不多六七天嘛,那八九天代表它已经跑完一个周期了,那到了第二个周期的时候,要怎么打呢?整个症状都没有改善,那“表证仍在”,就是他的表邪都还是这么的强,他说这样子应该要发他的汗。也就是麻黄汤证本来不一定能够拖那么久的,可是如果这个人真的邪气也很够,抵抗力也很够,他就真的僵持不下这样僵持了八九天,这也是有可能的嘛,所以张仲景就说……这一段的最后一句“麻黄汤主之”啊,又是好像前面那个“小青龙主之”,那个文字的位置有调换,又是张仲景常用的一个倒装句,就是“当发其汗”后面就要跟着“麻黄汤主之”,这是张仲景常用的一个文法。那这个情况下用麻黄汤,他就说吃了麻黄汤之后,这个人稍微好一点了,结果有一个状况发生了,他说这个人稍微好一点之后呢,开始人忽然变得烦起来了。然后“目瞑”,“瞑”就是闭起眼睛,就忽然觉得好象眼睛睁不开,一副要昏倒的样子,然后又很烦,然后又要昏倒的样子。等到这样的感觉变得很激烈的时候,这人就会发生一个状况,就是喷出鼻血来。然后喷出了鼻血之后呢,就好了,他说“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那这个“阳气”啊,张仲景的书里面“阳气”有的时候也不一定是指人的元气。比如张仲景的书里有写说,如果桂枝汤喝下去,一个人阳很重的话,阳很够的话就会把人弄死,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体质上面是太热的,那桂枝汤下去人就烧死了。那这样子就代表那个阳可能是指热气啊,那这个热气为什么会从鼻孔喷血出来呢?像我们如果要喷鼻血要怎么做啊?就是高丽人参这样子大吃一堆,那大概就会喷鼻血,“阳气重故也”啊,就是太热了身体找不到出口。

那可能是人在生病的过程,其实抵抗力在运作的时候都会产生热量,那这个热量累积到一定的量,八九天,可能就会身质变得比较热一点,这是一个可能性。但是我们这个姑且不罗嗦,因为它到底是指正气还是热气,其实是不一定的。但是在这一条里面,其实讲的是一个麻黄汤证,它有可能从鼻孔喷血,然后痊愈,这个喷血其实是代替出汗这件事。那么为什么是鼻孔喷血?为什么是麻黄汤证呢?这一条的故事内容其实支援到好几个地方的医理,首先,张仲景自己的书,把脉的那个篇章有讲到,张仲景自己有讲风气伤人的卫分,寒气伤人的营分,就是“风伤卫,寒伤营”。可是虽然张仲景这样讲,我们后代的医家在读这个的时候不会那么的相信。因为我们其实生病的时候,怕风怕冷的感觉,也不见得是那么历历分明的,有的时候是混杂型的。所以我们不一定在自己生病或者医病的经验能够清楚的觉得张仲景说的是对的。那当然,认为仲景说的是对的,就有三纲鼎立说出现嘛,当然我说过第三纲大青龙汤证风寒营卫两伤那是错的,但是至少桂枝汤证,麻黄汤证,那两只脚是OK的。而这一条等于是证明那两只脚是OK的,怎么讲呢?就是如果是桂枝汤证的话,他就没有这个衄解的现象,那可见得桂枝汤的邪气,比较不容易到人的血液里面来,也就是如果桂枝汤的邪气跟麻黄汤的邪气是同一种邪气的话,那照理说桂枝汤的邪气也会钻进来,那桂枝汤的邪气如果七八天不解,吃了桂枝汤也会流鼻血才对,问题是桂枝汤的邪气就没有这个特征,可是麻黄汤的邪气就有这个特征。所以我们就知道说,果然桂枝汤的邪气是风邪,它就在皮表肌肉里面飘来飘去,不往里面钻;可是麻黄汤的邪气寒邪呢,就会找人的骨节,人的血液,人的经脉来钻,就是钻到人的营气荣气里面。那鼻子这个位置,其实严格来讲,我们说是鼻子里面的内迎香穴,它又是一个血液的好出口,又是太阳经的端点,所以等于是经络上的邪气跟血液里面的邪气,可以借着这个地方一起喷掉。

郝万山教授在讲《伤寒论》的时候,就说他爸爸在乡下开业,左邻右舍病人都很穷困,所以郝爸爸呢,就是有病人来了,他们感冒哦,就是拿一根筷子削尖了,然后放到他鼻孔里面一弹,然后拔掉,然后病人就在水沟旁边滴鼻血,然后感冒就好了。就是这样子来医疗,就可以省掉他们吃药的钱嘛。当然郝爸爸那样子做的话,其实可能也没有特别在分桂枝汤麻黄汤证,只是说因为鼻子这个位置刚好关系到太阳经,所以可能两者都会能够治到。那如果以张仲景的书来讲的话,就会让人看得到说,麻黄汤证这个邪气比较会归并于血液里面,所以说“寒伤营”这个说法,果然是比较成立的,那在临床上来讲也是比较真实的。所以这一条他等于是用一个实际的人会发生的现象,去证明风伤卫,寒伤营这样的事情,这是第一点。

那第二点就是这个人忽然烦躁,然后忽然眼睛一黑,然后喷鼻血。这样的一种身体感呢,就是我们医疗上面说的暝眩反应。这个暝眩其实好象最早也不是出自于医书哦,原来是出自于《尚书》吧,《尚书》里面有一句话叫做“若药弗暝眩,厥疾弗瘥”。就是当一个人的病邪很厉害的时候,你吃了这个药如果不发生暝眩反应,反而这个病不容易好。因为药跟人跟病邪相抗的时候,其实人的身体也是经历一个变动,但人体在适应不过来的时候会有一下子身体怪怪的感觉出现,那这个暝眩反应其实很象是……如果用我们日常生活来打比方的话呢,就好象是我们电脑啊用的太过火它当掉了然后重开机,那样一种感觉。也就是邪气在身体里面,已经跟正气作战那么久了,然后其实正气跟邪气已经形成了一种对垒的阵势了,然后这个时候你再用药下去帮忙正气,那它要把这个邪气打出来的时候,一般正常麻黄汤的管道是出汗嘛,可是呢,有一句话是电影《侏罗纪公园》的名言,叫做“生命会自己找出口”哦,就是当身体忽然临时判断出,哎,我们现在其实已经打到接近鼻孔这边了,从这边出去就比较好,那我们就在这边找出路好了,就直接从鼻孔那边出来好了。那这样子一个状况啊,其实就是身体临时挖开一条新的路,让这个病邪能够快一点出去。那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其实身体里面是经历了很多很多,我们本人有意识的头脑不能够感知到的一些信息的交流。也就是那个时候你的记忆体是被大量耗用的,所以人会忽然之间呆掉。就是在你的身体大量运用很多情报交流的时候,人会反应不过来,所以会有那种突然脑海中一片空白,眼前一黑那种感觉会出现,那种要昏倒的感觉就是暝眩。

而这个喷鼻血,这个衄解是麻黄汤证的标准暝眩,那其它汤证还有其它汤证的标准暝眩。比如说小柴胡汤,其实小柴胡汤是一个喝下去觉得不寒不热、刚刚好很舒服的汤。但是其实小柴胡汤里面寒药也很够,热药也很够,它是刚好两种毒药调整很平衡这样子。所以小柴胡汤喝下去是有点是在你不知道的地方乱打一通,你都不晓得它做那么多事哦,所以我常常说小柴胡汤果然是大阴旦汤哦,就是它在你身体里面做一大堆事情你都没有办法感觉得到。所以小柴胡汤的暝眩就是很标准的,就是喝一碗柴胡汤,药不怎么苦不怎么甜就这样很温和,然后突然间觉得怎么眼睛一黑,然后好了。就是小柴胡汤有时候喝下去会这个样子,就是你的身体被它一下子动到很多地方,就是小柴胡汤动到你身体的地方很多的,但是你本人的意识不会感觉到,只会感觉到忽然眼前一黑好象要昏倒一下,这样的一种感觉。

真武汤也有真武汤的暝眩,那我们说真武汤是治水毒嘛,真武汤如果不暝眩的话就是补你的脾肾之阳,让你的水能够赶快吸收消化代谢是不是这样子?可是真武汤在一些危急的病证的时候,你喝真武汤下去,它一样会暝眩。它会帮助你的身体自己找出路,就是那么多脏水,还要我吸收消化代谢,我疯了吗,喷吧!所以真武汤就是喷水,吃下去之后或者是吐水,或者是拉水,就是找个地方水喷出来就对了,这是真武汤的瞑眩。所以这样的一种身体的作用就是中医用药的暝眩,那如果你认得了《伤寒论》这些比较标准版本的暝眩感是什么的话,你就不太会被外面的广告之词所困惑。因为像现在外面那什么做直销的,说吃什么人参,什么灵芝类萃取的营养药丸,吃了之后会头昏拉肚子三天五天还就说这是暝眩,是排毒反应,我说天哪,吃补药也要暝眩,太可怕了。那样子的暝眩就比较让人会觉得有一点问号,真的是暝眩吗?吃了那个药能够真的补正气补到说邪气一次全部喷发吗?就是那样的瞑眩到底是暝眩还是吃坏了,同学就要考虑一下啊。就象那种什么非常新鲜的直销食品,什么新鲜芦荟汁,一次喝半桶那种,那种你如果喝了狂拉,那不是暝眩,那是吃坏了。所以至少同学要能够以这个东西的物性药性能够分辨一下。那我们如果熟悉了《伤寒论》的各种暝眩状态的话,至少这些错误的暝眩以后我们会比较容易分辨的出来一点。

生命的出口——衄

【7.16】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那还有一件事呢,也是为很久远以后的未来我们要教到的一个东西铺路。怎么讲呢,就是你看啊,这个人他会喷鼻血,我们干脆把下一条也先讲一下,他说“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这前面也是完整的麻黄汤证,然后“自衄者愈”,就是如果这个人他是这样子一个状况,而他身体的能量还够,自己就喷得出鼻血的,那他就会好。因为要喷鼻血,一定是邪气已经被身体正气逼到一个角角了,然后就啪一下推出去,这样就好了。那这样子一个故事又告诉我们什么呢?就是麻黄汤证的那种邪气,身体会想要用这个方法把它排除,这其实是换一个角度在告诉我们,为什么人的脑溢血多半在冬天,就是因为有寒邪钻到里面去了。所以身体想要排除这个寒邪的时候,会增加自己的血压。那冬天刚好也是血管是比较收缩的,有时候人的身体说聪明又好像有点笨,他可能原来是要喷鼻血的可是喷不出来,就爆在头里面了。所以为什么脑溢血这一类的事情,我们中国人也称之为中风,也就是从无形的能量的世界来看,一定是先被风寒之邪所伤,这个人的身体才会产生爆血管的反应,就是爆血管一定是果,而不是因。在西医是把爆血管当作是因,所以要防范血管壁变脆弱,就什么东西都不能吃……,但是那不是的,其实爆血管是身体先发生了中风寒这个事情,然后身体要挣扎的摆脱它,忙中有错打破墙壁哦,然后就从脑爆出来了。那西医的急救措施,有些中风就赶快开脑,那为什么要赶快开脑?其实并不是因为怕那个血,因为如果你的血喷到脑里就这样啵一下,其实脑是有能力自己把瘀血吸收掉的,所以他本来是可以复元的。不能复原的是脑在不断的继续喷血,然后脑压越来越高,压到延髓的时候人就死掉了,所以非要开脑不可。而这东西就是,你就埋怨那个人的身体吧,笨蛋哪,如果你是喷在鼻子的话,一喷邪气就走了,就结束了,你非要喷在一个没有出口的地方,那喷了之后邪气还在那边,于是你的身体就一喷再喷三喷,然后就把它……人就死掉了。那所以呢,重要的是什么?重要的是你要把这个寒邪先拔掉,这个喷泉才不会再喷。所以《金匮要略》的方子,大小续命汤,大小续命汤也不见得真的是《金匮》,反正就是古方啦,都是以麻黄剂为主轴,同学就听得懂是为什么,惟有把这个寒邪快速的抽拔掉,这个人他才能够不再继续增加脑压而死。然后剩下那点血就会开始被组织吸收,就可以恢复安全了,所以这就是《伤寒杂病论》这个系统治疗中风的一个基本原理,在这条里面会看得到一点端倪。所以如果不知道这样的一个状况的话,那你只是要处理那个瘀血,只是要救这个脑压,其实都已经是亡羊补牢了啊。就是最重要的是如何赶快把寒气拔走,不然的话没完没了,所以这样一个身体反应,我们要先认识。所以如果到冬天的时候啊,你忽然之间发冷脉浮紧,变成麻黄汤证了,就要赶快把这个感冒医好,不要放着傻傻的再打一圈麻将再说,那就爆死了,就是这样的一种身体保养的观念,还是要注意的。就是像今天上课前有人问说,冬天如果手脚发冷啊,我说你要先会分四逆汤证跟当归四逆汤证,但是那些都是慢性的,如果你是冬天忽然间天气转冷,你不是每天都手脚冰冷,而是忽然之间天气转冷,然后觉得今天忽然冷起来,那这样子的一种忽然被寒湿之气所侵的时候,那是桂麻各半汤,之前也教过,同学要记得一下。就是桂麻各半汤先把寒邪逼出去一下,免得它进来,反正小剂量也不会发汗,但是可以把寒邪逼散,这些基本的小招数要会用一下。

疾病之演变

【7.17】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其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也,当解之薰之;若发汗不彻,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之。不汗,则其人烦躁,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更发汗则愈。若其人短气但坐者,以汗出不彻故也。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之也。

那再来下一条呢,看起来很长,可是真的讲了也不是那么的难以理解,所以我们就姑且先讲一讲。他说“二阳并病”,我们前面讲到合病的时候有讲到并病,我说合病在张仲景的定义里面,合病的意思就是这个区块也在病,那个区块也在病,就是太阳经的病也在病,阳明经的病也在病,这样就叫做合病。那并病是什么呢?并病就是这一条经的病要转移到另外一条经上面去的时候啊,它在转移的过程会产生一个疾病的主证的推移的现象。比如说太阳病是怕风怕冷,然后脉是浮的,可是阳明病呢是怕热的,所以它一定在这个转的过程里面,这个人会越来越不怕冷,然后脉从浮脉慢慢转成洪脉嘛。他就有一个病的转移的现象。那这个并病主要是讲说这个区块的病要变成另外一个区块的病的衔接的过程。那这个二阳并病通常是指太阳阳明哦,他就是解释给你听,他说一开始太阳刚得病的时候,是发汗了,可是呢,汗先出不彻,就是这个汗出来了,可是发汗其实要让它慢慢发才能够把邪气发干净。有时候有人吃药比较性子急啊,就麻黄汤哗灌进去然后喝开水,一阵汗马上解决,但是汗走得太快你邪气跟不上,邪气错过火车了怎么办呢?就是这样子的状况,所以有的时候汗出来了可是邪气还没出来,所以你虽然发掉了一部分的邪气,可是剩下来的邪气无家可归,就去找下一个避护所,它可能就去找下一个收容它的地方,就往阳明区块去了,就是没有完全发掉,就直接往肌肉啊,就是阳明经里面去发展了。

那么在转属阳明的时候他就说“续自微汗出,不恶寒”那同学,我们知道阳明病的特征是不怕冷反而怕热,而且身上是会出汗的,那是热出来的汗。所以在转成阳明的时候,这个病人就会发生一个原来怕风怕冷的感觉没有了,那我们以为病好了,结果再过一个钟头就发现不对,发现在发热了,真的发起高烧了。所以这个继续会有出汗的现象,然后呢怕冷的感觉会越来越小,然后转成发热的感觉。那在这个转的过程里面,张仲景又来重新提醒他之前讲了四次的事情,现在是第五次了,他说“太阳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其汗。”那就是说,如果你看到这个病,怕风怕冷的感觉越来越微弱,然后开始变成怕热的感觉,然后不出汗的感觉开始变成出汗,虽然你看到这个病在转区块了,可是如果这个人还有一丝一毫的怕风怕冷,还有一丝一毫的浮脉,那就代表他的病邪还在表,所以就不可以用阳明病的正阳明的下法,就要用发汗的方法先发这个汗。这是第五次了所以不用我再讲了吧。他说“可小发其汗”,因为它在转归的过程,你先要把表邪发掉才能够确定要不要打里面,但是在这样的转归的过程,因为知道那个表邪是在消退之中,所以也不是真的妄想说这一汗可以解决所有的事情,所以可能用汗法不用那么猛烈,可能就是用桂枝汤就好了,就是不用用到麻黄汤。但是也不是说一定要用小汗法,什么桂麻各半汤,桂二麻一汤,那也不一定,就是看主证,姑且发发看,如果发干净了,发现他果然变成里证了,再照里证去医。所以在这个过程,我想以张仲景这样子短短的几条之间同一事情说五次的这种密度,而且阳明篇张仲景也会一直在讲同样的话题。所以可能就是那个时候的医生,好象虎视耽耽等在那边,可以用下药了吗?可以用泻药了吗?就是那样等着。所以张仲景的意思是说不要急不要急,慢慢来,还没有还没有,这样子跟他拔河。所以因为那个时代的医生太喜欢提早用泻药,所以张仲景就一直在拉住这件事情,所以他就说这样子的状态还是要先小发他的汗。

假设“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也,当解之熏之,”就是如果你看到这个人的脸红彤彤的,热烘烘的,当然同学你要记得哦,红彤彤热烘烘的脸,它一定是要在太阳阳明并病的状态才能这样说,或者合病的状态,因为你到了那个三阴病,比如说少阴病的这个通脉四逆汤证或者白通汤证的时候,那个病人一样会有脸发红的现象,可是那个是因为里面已经完全是寒冷的了,所以是阳气都被寒气赶出来了,所以那个人会脸发红,那叫做戴阳,就是阳气被打成象戴一个帽子一样,那那个是跟这个完全不一样,所以脸红这件事情,必须是他说的是在太阳阳明的这个框架下才有意义哦。

那你想啊,那个虎视耽耽打算用承气汤,或者是那个时代什么巴豆霜之类的下药的医生,就等着要用下法,张仲景在那边拦着,然后呢,那些医生就说,哎,你看你看,这个人脸已经那么红了,这么热了,热的都脸红通通出汗了喘气了,要用下法了,不然烧死了。那张仲景就在这边还要挡你一下,张仲景就说这个人的脸会那么红,就代表他的抵抗力还是想往上冲的,那如果是真的变成阳明病了,抵抗力都凝聚在肠道里面,这个人就是从里到外平均发热,就不会脸红,因为抵抗力不往上面跑了。那这个人的血气会冲到头,代表他的抵抗力还是有一个力道拼命要往表面来,代表他还是有表证才会有这样的状况,所以这是太阳还没有解掉,所以这个脸红意味着他的能量还是想往表面走。所以我们要顺着这个能量去发汗。那张仲景的时代有熏法,就是什么烧桃叶子在地上,然后烘暖的这种做法,但是这个都已经失传了,所以我们就不要用熏之了,就用解之。那解之就什么麻黄剂之类就可以哦,太阳阳明合病,用葛根麻黄都是有希望的。那所以在传的过程里面,虽然他越来越不怕冷不怕风,但是只要还有一点怕冷怕风,还有一点浮脉,就要表解。那接下来他又说,你看在这个传的过程里面,如果这个人的脸红通通,热烘烘的,你不要看到红通通就觉得他已经是大实热了,不是的,这代表他的气还是往表面走的,所以还是要用汗解的方法。这是张仲景对阳明病的一个谨慎的态度。

那接下来又有个状况说“若发汗不彻,彻不足言。”宋本跟桂林本有一点不一样,宋本只有一个彻字,所以宋本读起来这一句话是“若发汗不彻,不足言”,就是说你要发汗就要发得干干净净,如果没有发干净就不要跟我罗里八嗦说已经发过了,就是这样子。就是你说你发过汗了,可是你没发干净,那你就等于没有发好,那还要再发这样子,就是这样的一句话。那如果是用桂林本的话就是,如果发汗不彻,或者说彻到不够你来讲,彻的程度还不足以拿来夸口的程度,那这样子的话,这个人当然表邪还是没有解干净。所以“阳气拂郁不得越,当汗之不汗。”,就是说要汗而又没有把它汗好的时候,这个正气不能把邪气推出去,然后被闷在里面的时候,那当你把正气跟邪气关在一个房间不让它出去的时候,你觉得会发生什么事情?它们在里面打坐休息吗?不会吧,你把欧阳锋跟王重阳关在一个房间里面,恐怕就是翻翻滚滚从这里斗到那里,那里斗到这里吧,就是在里面打来打去的。所以当这个正邪在你的体内关起房门在里面打的时候,这个正邪就翻翻滚滚大战三百回合,从这里打到那里,那里打到这里,于是就“其人烦躁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就是他身体里面那个不对劲的感觉一下在这里一下在那里,正气跟邪气已经不知道该往哪里走了,然后在那边钻来钻去的。那这个时候就会更发汗则愈,就是如果这时候你再把他发一次汗,就有希望把它治好。所以如果你发汗没有发透,把邪气还有些闷在里面,然后跟正气纠缠在一起,你的身体就有这些乱七八糟的感觉

而这个乱七八糟的感觉还有下面一个更进一层的可能性,他说“若其人短气,但坐者,以汗出不彻故也。”,就是这个人还有一个可能就是,他会觉得呼吸吸气吸不太进来,那也不是气喘,就是觉得呼吸很浅。因为你的那个正气邪气在那边打得乱七八糟了,身体里面好像留给肺呼吸的空间跟能量都不太多哦,是会觉得呼吸特别浅。那这样的一种状态呢,这个“但坐”这里我就很难说是桂林本正确还是宋本正确了。因为宋本没有“坐”后面的“者”字,就是“但坐已,汗出不彻”,那这个“但坐已,汗出不彻”这个文法呢,古文法里面这个“坐”呢,就是这件事情要归咎于什么。所以按照宋本的解释就是说,这样子一个人呼吸都好像喝喝喝,吸不太进来气的那种感觉呢,都是因为他发汗没有发好汗,这是照宋本的文字是这样解释。但是桂林本就有个“者”,那就变成说,这个人那他不能躺,只他能坐。这样的一个状况你说临床上是不是没有呢?不是,也是有。就是当你的感冒邪气赶不出去的时候你的身体会很不舒服,这里那里都很不舒服,那我刚才也讲到,邪气赶不干净的时候,其实人就会烦躁。那个东西就是因为发不透的时候,正气跟邪气好象要挣脱它的那种感觉出现的时候,人会烦躁。那这样子一个体内正邪相争的状态,同学想啊,到底是躺着舒服还是坐着舒服?其实这个状况可能坐着会比较舒服。因为你已经觉得肺吸不到气了,如果你躺着的话,你的肺的压力会更大,那坐着会比较舒服,那这是一点。那另外一点就是,其实啊人在感冒的时候,人体还是有一点是依循中国人在练内功的原则,就是人的脊椎是垂直地面的时候,正气比较容易赢啦。就是感冒如果你是坐着吃药,然后呢,之后虽然身体很不舒服,可你就乖乖坐在那边裹一个棉被啊,然后坐在那边看看书啊怎么样,就坐直啊,其实好得会比较快。那如果你是躺着好得就比较慢,可是因为我是懒惰虫,所以我都躺着,所以不敢叫同学做什么正确的事,就是我都没有正确过。那但是我自己的人生体验就是,当身体里面有这个气血瘀塞不通的时候啊,你就打打坐,有的时候就这样淡淡的呼吸一下,它就会通了。就是坐着这件事情,本身就是比较能够帮助人的气的运行,所以在有这样状况的时候,的确坐着是非常可能比站着要舒服,尤其这里痛那里痛的时候多半是身体的,我们说气血不通则痛对不对?那坐的时候是远远比躺着时候更容易通,的确是这样子的状况。有的时候我身体这里痛那里痛的时候,我就会坐一坐,那坐正了之后就会开始觉得,哎,好像塞住的地方开始比较舒服一点哦。那所以这个好习惯呢我没有资格倡导啦,那各位同学如果你们是有志青年,就自己养成吧。

那他就说这都是因为汗出没有发透,那接下来仲景就可能哦,他就遇到人家扛他一句啦,就是那个时代的一般的医生,就开始围殴他啦,就说那你说是汗没有发好,提出证明,你怎么知道他汗没有发好?为什么不是别的原因,你凭什么这样讲?那张仲景就这样继续吵架啊,其实张仲景是一个非常不好辨的人,所以这真的是不得已啊,他不是好辨者。那张仲景就说你要知道是汗出不彻,那你也可以把脉知道,那把脉怎么知道?就是这个脉会带有一个涩脉的调子。涩脉是怎样一种脉?就是同学没有把到之前,可能都不会相信人有涩脉,一旦你有把到过一次就会觉得哦是有涩脉,就是很普通的一件事情。就是我们知道黑板滑滑的对不对?我们的手刮过去就会有溜冰的感觉对不对?很顺,可是我们的书的纸是有摩擦的对不对?所以你扣这个纸会觉得有这种摩擦感对不对?那涩脉就是你把脉的时候,觉得这个脉的跳动啊,你就觉得皮肤底下这个脉这样子过去一下过去一下,会有一种扣到纸的摩擦感,跟你平常把的不是涩脉一比,就会知道那叫涩脉。所以现在这样子讲可能会觉得有一点难以理解,但是真的把到之后是很容易分辨的,因为这不需要什么超人的手感才把得到,就普通的手感就把得到。就是你扣到的是白板还是纸你一定会分得出来,就这么简单就分得出来,所以这不是一个很难把的脉。那一般我们如果不是感冒的情况把到涩脉,那这个人可能是津液不足,可能是血虚,就是因为他身体里面干掉所以我说机车要加机油那种感觉,就是那样子就有涩脉出来。那如果是在这个状态,发汗后如果出现涩脉的话,那就是一个特殊的涩脉,这个涩脉呢不是津液不足,不是血虚,它是你的正气,本来你发了汗正气要通畅对不对,脉就要平和了,可是你会发现怎么这个脉把起来好象有一种摩擦感,那代表你的身体的气血在运行的时候,它还是被一些邪气纠缠住,乃至你的正气不能够畅通的走过去,就代表邪气还在那边,所以你的气血不能正常地运行。所以这样的涩脉当然就是标示说没有发干净这个邪气,邪气还在那边对不对?所以张仲景就说你不相信我你把脉,你看这种脉你们说没有邪气你把把看啊。就是这样的一种好象跟外面的医生在做一个类似对谈跟沟通的一种文法存在于这个篇章。所以就是同学如果从这个角度,就假想我们是在汉朝,然后身边环绕着许多庸医,那你要杀出一条血路,救自己一命该怎么办,就是大概是这样子一种分辨。那这一条主要在临床上的意义就是,太阳转阳明,不要急着用阳明的方法去处理,你要看太阳是不是去干净了,如果没有去干净,你要想说到底是再也去不干净呢,还是你发汗没有发好所以去不干净。那如果你不知道到底是我的错还是谁的错,那你就把把脉,那如果把到涩脉就知道这是发汗没有发透,那应该再发一下。所以这样子的话临床大家就可以照书运做就可以了。所以这是当你遇到这样一个疾病,太阳转阳明的时候就是要照这个手法一个一个症状去确认,都合格了才能判定说,好现在允许你,就是我核准这个病是真正的阳明病,可以照阳明篇去医了。那如果不能过这些关卡的话,那太阳篇的处理法还是要继续使用的。所以同学能够说它在临床是不重要的吗?其实还是很重要,所以他不是一个方剂抓一个主证,而是在这个转归的过程里面需要注意的事情,张仲景都跟我们讲了,所以这些也是要知道的。

不可发汗

【7.18】 脉浮紧者,法当汗出而解。若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须自汗出乃愈。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也。须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7.19】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所以然者,以荣气不足,血弱故也。

就是我们之前已经在麻黄汤的禁忌已经讲过的条文。他就是说这个脉浮紧者,本来应该汗出,那这个脉浮紧,宋本是写脉浮数,数字的数。那脉浮紧我们很清楚的知道要用麻黄汤发汗,那脉浮数嘛,其实也不能说不能用麻黄汤,但是我们姑且就说,本来我们的症状是判断要麻黄汤,反正这个话只是提出来说,本来这个症状我们判断要用发汗的方法去发他了,可是发现这个人有什么状况呢,是“若身重心悸”,那宋本在这个“若身重心悸”前面还有一个“若下之”,就是说他有两个状况,一个是A一个是B。那宋本这个若下之也是有意义的,就是说如果这个人本来他的症状是应该用麻黄汤发汗的,那可是如果这个人之前吃了泻药昨天拉了一夜,那你今天还敢用麻黄汤吗?就是说不定会觉得好象用起来有点手软,那所以如果被狂拉过再送过来,这个有可能是不是?那另外就是“若身重心悸”那“身重心悸”,光是身重你也不能说一定不能用汗法,因为一般感冒身体都会发重嘛,所以身重不是唯一主证,象大青龙汤证有“身重乍有轻时”,那也是一个身重啊,所以身重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又身重又心悸,就是会坐在那边觉得自己心这样这样扑通扑通跳,然后觉得有心慌慌的感觉。那心悸的话我们大概说就是心虚啦,那到底是阴虚、阳虚、心虚、肾虚?这个我不用太强求,因为在伤寒的系统里面我会看得到,心跟肾的阴阳常常是共进退的,所以将来在教少阴篇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暖肾的附子剂可以用来强心。那我们用来滋阴的什么,比如说少阴篇这个肾阴不足也会心阴不足,心阴不足心就烧起来,那要用朱鸟汤来退,要滋心阴。所以心阴、肾阴、心阳、肾阳是常常同进退的东西,所以这个倒是在病机上面不用太计较。所以呢他就说不可以发汗,他说要等这个人自汗出,就是这个时候你不能用药硬把这个汗逼出来,因为这个人已经是能量或者是津液已经受损了,你一发汗那个人撑不住。那他就说“所以然者”,就是为什么是这样呢?他说“尺中脉微”,所以这个人如果之前用了泻药,那这个用了泻药可能在我们家常是西医打过点滴,这也是一种下法,所以西医打过点滴,整个人会从热的体质忽然变成寒的体质,所以这样的情况你要把他的尺脉是不是很弱很弱?如果很弱很弱的话,张仲景就讲得很技巧,他不讲心虚还是肾虚,他不讲上焦虚还是下焦虚,他就写“里虚”,其实这个里虚反而是一个最安全的讲法,因为你不能说一定是哪里虚。因为心肾,上下焦很难这样硬分,所以他就说,那尺脉是比较靠近里面的嘛,就是把到尺脉不够代表里虚,他就说“须里实”,那宋本写着“表里实”,那意思都差不多,他说等到“津液自合,便自汗出愈。”,那所以在这里呢就告诉我们,这里要先让他这个尺脉不要那么虚弱了,等到你把他身体的抵抗力养到够好了,他有可能自己好。那自己好呢也是一种冥眩,就是象小柴胡汤也有讲这个东西,这个大家也有可能会遇到,就是这个人忽然发冷,全身忽然冷到发抖,然后抖完了之后出一身大汗就好了,这也是一种冥眩,就是补气血造成的冥眩。

那这样的状况呢,一般的经方使用者就是历代的医家,就想着用什么方比较好,那通常要补里面的话呢,补里面,补肝脾肾嘛,够里面了吧,肾气丸吗?那不行啊,肾气丸补就完蛋了,邪气都粘在里面了,烦躁欲死啊。那这个用真武汤吗?那不行,因为真武汤虽然是补脾肾的药,可是真武汤有白术有茯苓,这个人还是会补得比较会干一点,就是说不是绝对会干,因为真武汤不是一个一定会让人干的药,但是有风险对不对?所以大家这样子试来试去,到后来归着于用小建中汤,或者是当归建中汤,或者是当归黄芪建中汤,这样子补的话会比较安心。就是我们基本上就用当归建中汤了,因为张仲景治六经病是几乎不用黄芪的,所以可能会束到,黄芪也可能会束到邪气。所以基本上就用当归建中汤,然后这样子喝着喝着,然后喝到尺脉比较有力量了,那个时候呢,看他是自己出一身汗冥眩而好或者你再用麻黄汤发汗都可以,就是这样子做的。

那另外下一条呢,他就讲“脉浮紧”呢,照理说是身疼痛啊,应该是发汗。可是如果他的尺脉呢跳得特别的缓慢象乌龟爬一样,这样子就不可以发汗,他说因为这样子就知道他“荣气不足,血弱。”,那宋本是写“血少”,那意思都一样,就是当他的血不够的时候不能发汗。一个人血很不够的时候,那他的这个脉搏就没什么水流量,那跳的时候就让人觉得好像就是,你说跳得慢啊,说不定心跳的速度还是一分钟70下,只是因为他上下的,同样是一分钟70下,你这样子跳你就觉得它比较快,那这样子跳就觉得比较慢,所以就觉得他的脉好像软塌塌的,没什么速度感的那种感觉。那这样子的脉呢,当然也是营气不够,血不够,那这样子当然也是当归建中汤,补到他的脉恢复一个正常的手感,再来发汗啊。所以这两条的意思是很象的,所以麻黄汤就要注意这个。

宜麻黄汤

【7.20】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7.21】 脉浮而紧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那接下来两条我们就带过一下就可以看懂了。他说“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那当然我们都知道,绝不是脉浮就一定用麻黄汤,脉浮如果有汗的话还是不能用麻黄,有汗要用桂枝。可是呢这个说法其实在临床上面呢,不管怎么说它都讲到了某一个层次的真实。因为我平常教同学其实是教一个很取巧的方法,我说什么脉叫做浮紧啊?就是比你平常紧就是浮紧,可是如果你是医生,人家伸手给你把脉,你把到一个浮脉,你怎么知道他平常紧不紧啊,当你把的是别人的脉,那个人平常正常的状况不在你的观察之中的时候,你怎么知道他是不是浮紧的脉。那如果他就是没有汗,天气很冷也分不出有没有汗的问题,那这要给桂枝汤还是给麻黄汤?那就要看,如果这个人是一个看起来比较虚弱的人或怎么样,你可能要考虑说,说不定他的脉啊,平常就是非常非常弱的,所以现在虽然我把的是觉得是普通等级的浮脉,可是说不定已经是他的麻黄汤证了。所以当你遇到这样的浮脉的时候,张仲景也不是说“麻黄汤主之”,他说“可发汗”。当张仲景用到可以的可的时候啊,他这个话意思就是说不一定会百分之百正确的。只是你在诊疗的时候,要接受有麻黄汤的可能性,就是有可能是这样子。所以当你把到浮脉,你也不觉得它很紧,要心里有一个新的余地就是说,说不定他平常的脉比这个还要弱哦。所以那你要问他,怕冷的程度怎么样啊,骨节有没有酸痛啊,然后,如果加几件衣服是不是有汗啊,然后怎么样,就是运用各种角度去判断一下,他到底是不是可以用麻黄汤。那如果要用麻黄汤,你再把一下尺脉是不是太微弱,太虚太慢啊,就是这些都要顾到,这样子你用了发汗法才能用得好,不然就会把人打伤。

“脉浮而紧者,可发汗,宜麻黄汤”。这一条如果照桂林本就是废话了嘛,这个谁不晓得啊。那这21条能够做文章的是这个宋本《伤寒论》是写“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就是数字的数。那脉浮数可发汗,像我们刚刚前面说“脉浮紧者,法当汗出而解。”那里,宋本就写“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解”。那宋本就有两处地方都是桂林本的浮紧,宋本写浮数。那浮紧是谁都觉得理所当然,那浮数大家就会觉得,这到底在讲什么?那一般读宋本而练成《伤寒论》的医家呢,对于这个脉浮数的看法就是说,前面有讲说,这个脉呢,如果很安静没什么变化,这个病就没有传,如果这个脉变得数急,跳动得变快变激烈,那就是这个病在传。那我后来也花了一些时间更正说,哪个地方的传不是指传经,而是这个病忽然之间它……就是病毒会复制它自己嘛,这个病毒忽然之间在蔓延在扩张它的势力范围。这个病在快速扩张的时候会把到脉跳得特别快,那如果你的脉浮然后跳得特别快,你就知道这个病是在快速扩张它自己的势力,那当这个病毒是快速蔓延的时候,你就想说,这个时间点你用桂枝汤到底还挡不挡得住,是不是对方出的这一剑是这么威猛,我回的那一招也应该有差不多的功力,不然会挡不住对不对?所以那个时候就可能要舍桂枝而取麻黄,那在临床上这样子使用的机会是有的。如果他的浮脉跳得特别快,那个特别快会让人觉得说,恐怕要代替浮紧,因为代表说他的邪气钻进来的速度很快,那种速度会让人知道不是风邪,因为风邪没有那么不快,寒邪才有那么快。所以虽然还没有形成麻黄汤证,可是那个邪气的种类是属于你要用麻黄汤这个武器去打架的一种邪气。所以宋本的读者解释这个脉浮数的大概用这个角度。所以当你把到脉浮数的时候,也是要想到说,这个病这样子进展,这个速度来讲不是桂枝汤的那一种,是麻黄汤的那一种。所以这样子看就好象武侠小说对不对?看对方如何出招,料敌先机,然后一箭攻敌之所必救,就是金庸小说常常写的,那《伤寒论》也是这样。所以我会觉得好象学医的人到后来,讲话会带有一种武侠味哦,你有没有这种感觉?还是我是先被武侠剧洗脑了还是怎样,不晓得,我觉得看网络上面大家在讲都有一种武侠味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