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口袋,要从娃娃抓起——《小狗钱钱》

今天小编想借着一本书的机会,和大家聊一聊这世上最为“俗气”的事儿。

在传统的道德观里,凡事谈银子,一定会有损品行,尤其是一些注入了情感的事情。

比如我们说梦想吧,你说你爱音乐爱的深沉,那么为了音乐梦想自然要不计回报,拼了老婆孩子,搞得倾家荡产,也要追求音乐艺术的登封之境,如此为了梦想可敬可叹,千古流芳流传百世。

然而,若要将就一下大众口味,搞点流行赚点小钱,那就是给梦想添铜臭,自然就算不得人物,成就也要来个折扣

这是教育里早就添加好了的佐料,今天我们不去评论这佐料放的是对是错。小编想说的是另一件有关于赚钱的事情。

1、劳动与报酬

《小狗钱钱》是一部写给孩子的童话书,却连作者本人也没料到它会在成人的世界里搅和出一些响动。

钱钱也好,金先生也罢,都在不断的强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来赚取应得的报酬。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被这样告知“有多少人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呢?”,这是前代留给我们的道理,她们不停的强调着,将工作和兴趣分开,用一份比较轻松却不喜欢的工作,去喂养一个兴趣。

久而久之,我们身边就会有这样的一种奇怪的认知,即兴趣或是爱好是要靠金钱喂养的,这样的才算喜欢的纯粹。

表面上看,前代说的貌似很有道理,毕竟经济上的独立才是王道。然而,做什么不过是取得报酬的表面功夫,本质上却是我们为之付出的劳动。

也就是说,我们凭借劳动获取报酬,至于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获取报酬,只是手段而已。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能回归于劳动本身去看待这些问题呢?

金先生决定付给吉娅照顾钱钱的报酬时说:“可是你告诉,你为什么不能因为做了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而挣到钱呢?”

如果我们从表面上看,这样的报酬得来似乎显得太没有人情味儿,然而,回归到本质,你就会发现,那份报酬源自于金先生对吉娅那份劳动的尊重,又有什么可诟病的呢,更何况正是因为这份热忱,吉娅才会将钱钱照顾的更好不是么。

正如罗振宇在《罗辑思维》中说过的那样,我有我的梦想,如果你想用我的梦想,那么请你拿出相应的报酬交换。

2、把赚钱交给孩子

交给孩子赚钱,这种想法不论在哪个国家,父母都够拉出去枪毙八回的了。

怎么能让如此单纯善良的孩子参与到赚钱这么肮脏的事情上来呢,我们经过几百年的努力,好不容易才将儿童从旧时代的剥削中解放出来,难道还想来个旧思想复辟不成。

《小狗钱钱》将这道屏障打破,以一个童话故事的结构将市场参与和旧时代的童工雇佣区分开来。

用自己擅长的并且喜欢的技能进行劳动,并在劳动中获得相应的报酬,这跟旧时代儿童为了填饱肚子,不得不参与远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体力劳动有着本质的不同。

《小狗钱钱》对这种市场参与的描述,更像是一场游戏,在吉娅付出劳动的过程中,不断遇到新的问题,不断解决新的问题,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交到新的朋友,进行新的尝试,乐在其中。

当吉娅开始从“我不能”中解放出来的时候,这个故事本身,也便不单单是一部想要教会孩子如何理财的童话书了。

而是在培养孩子的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思维方式中,孩子们会逐渐形成这样的一种习惯,即如何的去解决问题。

吉娅在想如何获取报酬时,会不断的梳理自己的兴趣,当她致力于解决眼下的问题时,机会才会如约而至。随着一个接着一个问题的解决,随之而来的便是意想不到的机遇。

拥有这种思维的孩子,在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解决”而不是“我有妈妈”。他们会变得独立,而不是单纯的依赖家人的庇佑。

寻求解决方法的人也将变得坚韧,永不言弃。

而更重要的是,他们将在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中,拥有自己的认知,成为真正独立的个体,而不是在家里等着父母的答案,在学校教师的答案。

这是我们教育中缺失的一部分,大人们用自己的能力干涉了太多本该属于孩子的问题。大人们将这种快速有效的满足当成爱的付出,殊不知,将孩子猎食的能力也一并驯化了去。

事实上,《小狗钱钱》中提到的理财,也不过是一种形式,其背后所鼓励的,也不过是这种思维方式的训练,我们要相信孩子的能力,用“提出问题”代替“满足欲望”。温顺的绵羊的确方便饲养,然而,除了成为别人的盘中之物,还有何用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