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准备给孩子过儿童节?若不懂孩子的心理活动规律,父母可能踩雷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一个幸福的童年对个体性格、三观的形成、心身健康有着积极的重大影响。

而一个孩子是否能拥有幸福的童年,大部分情况下取决于他们的人生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父母。

每个人的童年都不一样,有的可能无忧无虑,有的可能悲喜参半,有的可能失望落寞……

我的童年的开端是灰色的。我出身山东农村,家境贫寒,2岁时父亲去世,10岁时母亲去世。在农村里,父母双亡的孩子经常遭到别人的欺负、歧视。我的内心一度自卑、压抑。

而且我对儿童节几乎没有特别的记忆。唯一有印象的是小学时,老师安排我参加六一文艺演出。我上台唱了一首《妈妈的吻》,但我太紧张,唱砸了。至今我还不太愿意开口在别人面前唱歌,想来除了五音不全,应该还有这件事对童年的我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创伤。

幸好,灰色的童年没有一直延续下去。我的大哥、大嫂结婚后,充当了我心目中部分理想父母的角色,将我养育成人,让我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再加上我从小就渴望通过努力学习来改变命运,非常用功刻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受到了老师和长辈的夸赞。这也为我的童年增加了一些鲜艳的色彩,从中也收获了成就感。

而且,虽然我们70后、80后物质匮乏,没有游乐园、游戏机、手机、电脑和互联网,但我们在田地里获得过不少欢乐。挖番薯、爬树、抓泥鳅、割菜、玩泥巴,玩到天黑了才回家。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比之下,现在有很多00、10后的孩子,虽然物质条件丰裕,吃穿不愁,但如果从精神层面上衡量的话,他们过得未必有我们当年那么放松、快乐。越来越高的青少年、儿童精神心理障碍罹患率就是体现之一。

可能有的人又大谈飞速发展的经济、急功近利的教育制度等等宏观因素。当然,这确实会对每一代孩子的童年产生影响。

但上面说了,绝大部分儿童的成长环境在家庭里,父母的养育方式才是决定孩子们是否有幸福童年的最直接、最主要因素。

在多年对青少年抑郁、双相患者的临床诊疗中,尤其结合是大量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的实践,我们发现以下父母常犯的错误,很有可能毁掉孩子童年的。

父母们对此一定要有意识地觉察、预防,发现时应及时作出改变:

第一,父母盲目鸡娃,施加了巨大的学业任务和压力,严重挤压了孩子们玩耍、发展心身健康的空间。

而且在这过程中,很多父母对孩子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达不到要求就指责、贬低,甚至打骂,对孩子造成了叠加性心理创伤。

热播剧《小舍得》之所以大火,不是因为过于戏剧化,而是因为过于真实,将“虎爸虎妈”不顾一切、盲目鸡娃的现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父母不注重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在大城市里,双职工父母背负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很难做到“朝九晚五”,下班就陪伴孩子,这确实是客观现实之一。

可正因陪伴的时间被削减,父母更应该注重陪伴的质量,而不是简单地与孩子待在一起。尤其要注意的是父母在陪伴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减少使用手机,否则会令孩子感觉父母心不在焉。

高质量的亲子陪伴应该是亲子间进行相对比较健康、有益的活动,能调动起孩子的正性情绪,令他们感到愉快、开心、兴奋。而且父母要走进孩子的内心,理解他们的感受,与孩子有精神层面的交流。

这样的亲子时光贵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父母的全心身投入,给孩子留下美好的记忆和深刻的感受。

从这个角度看,即使父母在公司加班,可只要有意识、有智慧,完全可以利用如今便捷的移动互联网、物流外卖等服务拉近与孩子的距离,给孩子制造惊喜和快乐。

说得再简单一些,父母可多利用工作的空隙给孩子发发微信语音,关心孩子的生活,听孩子诉说今天的趣事、烦心事,给予共情、倾听和积极引导。这也是一种高质量的亲子陪伴。

第三,父母不重视对孩子许下的承诺,多次放鸽子。

还有很多父母答应了孩子节假日带他们出去玩,但说完就忘,或者因为忙于工作不得不多次推迟,甚至直接放鸽子。

可能很多大人觉得孩子还小,不会记得,这不算啥。但其实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很容易对孩子造成心理创伤。尤其是在孩子的生日、儿童节等特殊节日放鸽子的话,孩子会有很大的心理落差,对父母产生心理隔阂。

我们曾接诊过一位患者刘可,在她小时候,其父母经常说话不算数。慢慢地,父母的“信用额”在刘可心里都用完了,她不再相信父母所说的话,对父母心门紧闭,这是导致她后续出现精神心理障碍的隐患之一。

点击回看:孩子做事3分钟热度,可能因为父母经常犯这个错

第四,孩子遭遇了其他人造成的一些心理创伤后,父母不懂得正确处理、积极引导。

我们接诊过的患者小桃,在她5岁之前,并没有遭受过明显的心理创伤,非常天真及阳光,对世界及未来都充满了美好的憧憬。但5岁之后,她遭受了很多来自表姐、姨妈、老师同学们的心理创伤。

尤其是长期被3个表姐捉弄,还被强迫玩“性游戏”;可当她告诉妈妈,妈妈不但不相信,反而要求她向表姐们道歉。

经历了这些痛楚后,小桃5岁之后的童年都在压抑、悲伤中度过,高中时期后来患上重度抑郁症和强迫症。

所以,当孩子向父母诉苦、告状,父母一定不要轻易忽略,给予表面的安慰,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或者盲目地抱着“让他们自己解决,培养独立能力”的观念而把他们推开。

在孩子小的时候,更适合的做法是父母先弄明白来龙去脉,如果孩子遭到了伤害,必须懂得保护孩子,帮助孩子解决现实难题。

即使孩子大了,父母想培养他们的能力,也至少应先基于共情、倾听、积极引导,再给孩子提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在尊重他们意见的前提下,让他们尝试着去解决。

第五,有些孩子的童年看上去“很开心”,但父母不懂得识别这是不是真正健康、积极的开心,也容易埋下精神心理问题隐患。

很多儿童、青少年罹患抑郁症后,父母百思不得其解,“孩子一直活泼开朗,礼貌大方,怎么突然出问题了!?”

其实,很多父母盲目鸡娃后,孩子在小学阶段的确成绩优异,多才多艺,乖巧懂事,人缘也好,是“别人家的小孩”。

但他们也往往经常受到过度夸奖,被同龄人羡慕,容易形成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

也就是说,他们很享受来自于外界的关注和赞扬,感到开心和兴奋,有的还会飘飘然,认为自己真的无所不能。这种童年大体上是开心的,快乐的,是充满鲜花和大拇指的,但这种开心和快乐并不健康,甚至是有害的。

在长期受到过度夸奖后,孩子为了维持优秀的表现会不断自我施压,还会出现自负、自以为是的心理,无法接受一时的落后。

一旦他们遇到挫折,或者身边竞争激烈,他们难以再脱颖而出时,他们很容易陷入“非常焦虑,进一步自我施压,更加焦虑,更加自我施压”的恶性循环,继而出现严重的学习障碍,成绩反而下滑。

当他们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时,很快会从焦虑转向抑郁,极力自我否定,引发抑郁发作。

那到底怎么做,才能最大可能地让孩子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呢?除了从以上反面教材总结出正确做法之外,以下还有3点补充建议。

第一,父母要有意识地给孩子过“六一”儿童节,要有仪式感,给孩子留下深刻的积极情绪体验。

有些父母认为他们那一代人几乎没过过六一儿童节,现在长大了也好好的,怎么现在的孩子就一定要过儿童节呢?

过去物质匮乏,我们的父母也未具备科学的教育理念,国内与国际社会的联系不够紧密,所以大家对“六一”国际儿童节不是特别重视。

但如今国内社会越来越现代化、文明化、国际化,受到科学育儿的观念影响,很多年轻父母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心身健康,有意识地给孩子准备了儿童节节目。

在这样的氛围下,如果有些父母还不够重视,没给孩子过儿童节,这就很容易令孩子在对比中出现极大的心理落差。他们可能会想:“别人家的父母真好”。

所以,建议若条件允许,在六一儿童节这一天,父母一定要抽出额外的时间陪伴孩子,制造欢乐,留下美好的感受。现在离儿童节还有3天,缺乏意识的父母们现在觉悟并行动起来,还来得及!

除了儿童节以外,父母也可以在其它合适的节日营造仪式感,让孩子感到家庭中的温暖和爱意。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二,若发现亲子关系出现了裂痕,父母更要有意识地营造快乐的时光,在孩子开心、兴奋时,抓住机会进行修复。

很多父母在生活中不经意对孩子造成了心理创伤,孩子对父母慢慢疏远了。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父母一定要引起重视,并加强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

父母可以趁孩子玩得开心时,在已经有一定自我反省的基础上,就曾经对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真诚地道歉。如果孩子愿意听,父母还可以适当地解释当时的原因,促进亲子互相理解。

有些孩子听完后,结合当时的积极情绪,心中的怨恨很快就消散了。可如果孩子不愿意听,立马拉长了脸,那说明父母对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较大、较多,父母更加要高度重视。

这时父母不宜强行与孩子沟通下去,避免进一步引发亲子冲突。既然孩子本来玩得开心,那就先打住,让他们继续尽兴地玩。父母千万不要做些扫兴的事。

之后,父母要持续地付出,用长期的实际行动和改变让孩子看到父母确实有所反省,他们才会逐渐愿意打开心扉。

至于具体该怎么做,我们曾对精神心理障碍患者的父母提出过具体建议,这对一般父母也有借鉴意义,有兴趣的可自行了解:

孩子拒绝和父母说话,自我封闭,该怎么办?(上)

孩子拒绝和父母说话,自我封闭,该怎么办?(下)

第三,幸福 ≠ 快乐,父母不宜盲目推行快乐教育,而要让孩子渡过有意义的幸福童年。

现在很多年轻的父母自称“佛系家长”,重视孩子的心身健康,不要求孩子非得成绩优秀,甚至认为孩子就该快乐、无忧无虑地长大。

重视孩子的心身健康,不过分看重分数是对的。但如果不掌握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过于强调让孩子“快乐”的话,就很容易令孩子只满足于吃喝玩乐,或走入“快乐教育”的误区。

过度推崇“快乐教育”很可能会令孩子过于单纯、幼稚,学业基础薄弱,升学后尤其面临小升初或者初中中考的压力,孩子学业上会突然压力山大,出现学习障碍,而且可能还不懂得面对更复杂的人际环境,更不利于培养孩子的抗压能力和“高逆商”。

在电视剧《小舍得》中,南俪夫妇是“快乐教育”的拥趸,不追求成绩,而是培养孩子所感兴趣的唱歌及画画,希望孩子在快乐中度过童年。

可是,他们的孩子欢欢到了五年级,成绩却直线下滑,数学直接不及格,成了班里的倒数常客。在现实的暴击下,南俪夫妻的教育思想才开始发生动摇。

如果孩子总是安于享受眼前的快乐,不愿意持之以恒地努力和付出,也就难以实现心中的目标,甚至缺乏积极的目标。

所以,对于孩子的养育不能一味强调快乐。真正的幸福是有意义的,需要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付出。我们抵挡住当下的一些诱惑,克服惰性去做应该做的事,虽然不能带来即时的快乐,却能令我们在未来收获幸福。

对于儿童来说学习是主要任务。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学习的过程难免有些枯燥、乏味的,起码没有玩游戏、看电影那么轻松快乐。

父母应理性、深入地认识学习的意义,掌握学习障碍和高效学习的相关知识,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浓厚的学习兴趣、自律的学习习惯、高效的学习状态。这远比追求一时的快乐有意义得多。

最后,其实过儿童节的不一定只有儿童。

很多父母的童年其实并不美满,不少人在孤独和贫苦中长大,“没有童年”。如果这部分父母仍感到遗憾的话,可以加入孩子的行列,成为一个“大孩子”,跟孩子一起过一个开心、快乐的儿童节。

这样,父母既陪伴了孩子,又实现了儿时未竟的愿望,自我疗愈了创伤,令整个家庭都能收获满满的幸福感。

热门文章:

名校生的抑郁困境,并非全社会合谋的结果

孩子因抑郁、双相休学后,沉迷网络,不肯学习,家长有什么办法改变现状?

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24.6%,这是患者家庭的共同困境和秘密


热门视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