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03:你突然放弃,肯定是积累了太多的无力和失望…
任何你突然放弃的事物,一定是积累了太多无力和失望,你突然发现自己坚持的好不值得,于是,你终于选择放过自己… 这句话应该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任何情感上的共鸣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你太懂我了!
我认真观察了一下,婴幼儿在开始探索和学习的时候都不是从一板一眼的认字和数数开始的,而是从听故事和做游戏的开始的!这个源于本能的行为恰好呈现出更原始的东西,而这些最原始的东西会在更底层决定了我们的许多行为。
古往今来,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归根结底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用于激活触点的连接,另一种是用于构建秩序的规则。规则的确立需要力量,准确的说,终极暴力才是确立规则的最终力量。只不过在现实生活中,除了战争之外,其它的规则都不是采用最原始的暴力,而是通过对原始暴力的虚拟来实现的。比如说,购买力。自从有组织的原始暴力变成统一的公共国家暴力之后,国家之间的规则才通过它来确立。内部的规则,则通过对它的虚拟来完成裁决。购买力就是对公共暴力的第一次虚拟,所以,钱多的人往往拥有更大的力量,从而能在人与人之间的博弈中确立规则。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你的老板给你发工资,他就能决定你应该早上几点必须到公司。还能决定你这一次迟到是不是有情可原。如此一来,至少在上班的时间节点这个事情上,你的行为都必须遵守他的规则。这是最简单的模型,生活中的其它方面也是依据类似的规则不断叠加而成。从而让每个人运行在一条看不见的既定轨道之中,这条无形的轨道就是由别人的规则所确立的边界叠加而成。这些规则就如同一道又一道的墙,如果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墙向你逼近,你的回旋余地就会越来越小!监狱就是由四面都是墙构成的狭小空间,在这些边界的约束下,人就只能卷缩在角落里,并长期保持同一种状态,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重复着同样的行为。自我意志无法作用于任何外部世界,精神结构的运行机制就会反过来将抽象自我拆解的越来越碎…
人在生存结构中的求存策略,简单的说就是:摧毁或绕开那些向自己逼近的墙,与之同时,能够给别的生命体的行为确立规则。洞察底层逻辑就是看见哪些墙正在向自己逼近。许多人两眼一抹黑,不断的撞在墙上,被逼到狭小的空间无法腾挪的时候才能发现。即便像监狱中的囚徒一样终日对着高墙愤怒不已,也于事无补,无能为力。当愤怒消耗掉自己最后的精力之后,就只能感受到恐惧和绝望,并最终卷缩起来,终日惊恐不安,对外部的一切人和事都瑟瑟发抖…
规则的终极导向是秩序,这种秩序不仅仅像金字塔的等级,更像行星的轨道。要挣脱自己的轨道往往需要巨大的力量。因为被固定在某个轨道之中的时候是多维度上的力量作用于你身上形成的综合性平衡。那些支撑你的力量也是制约你的力量。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你出身于一个底层家庭,你读书的时候成绩是兄弟姐妹中最好的,那么,全家都把力所能及的所有资源用在你身上的时候,也意味着你要回报他们。当你没能按照他们的预期给予回报的时候,他们对你现有生活的破坏性力度就会如同当年支撑你的力度一样大!不管用什么名义,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如果他们当年那样对你是因为爱你,今天他们也需要你以同样的力度爱他们。如果他们更直接的说当年那样对你投资是因为你是全家的希望,那么,你今天理所当然的就需要连本带息的偿还当年的投资。不管是用温情脉脉的表达方式,还是用资源交换的直接表达,归根结底都是一回事:在生存结构中支撑你处于某个轨道中的力量也是制衡你的力量。
发射卫星的时候,提供推动力完成卫星变轨力量的火箭,在完成自己的推进任务之后会自我脱离坠落。那是因为它们仅仅是工具。人作为独立的生命体,自我牺牲被古往今来的不同族群不约而同的推崇。这不仅说明它的难能可贵,而且意味着它与生命体的求存属性相违背,需要某种形式的激励机制的引导才能实现。不管什么社会,不管人类发展到什么阶段,我们都在用最高的荣誉为自我牺牲的英雄壮举喝彩:女人们会盛赞那些一直对自己好却默默不求回报的男人——虽然不会选择这样的人,但会讴歌这样的行为。国家会将最高的道德赞誉赋予那些在艰苦岗位上任劳任怨奉献了一辈子的普通人。我们每个人会本能的对烈士们心存敬意。所有这一切其实都是给其他人看的,其目的是为了引导其他人的行为模仿这些标杆和榜样。
人在对事物和其它人做出评价的时候,往往是根据它是否对自己有利。譬如这篇文章:如果你觉得它对你有点价值,你就会说还不错。如果你没读懂,觉得没啥价值就会破口大骂。如果我设置收费,不仅读不懂的人会破口大骂,即便免费阅读时觉得不错的一些人,也会转为破口大骂。人的行为就是这样的,其评级体系更是如此。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对人和事的是非对错的判断,也是依据当事人与自己关系的远近来做出的!
这里就牵扯出第二个种类型:连接!连接需要触点,连接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融合。这些底层原理在《结构学概论》中有,在此就不赘述了。俗话说,不打不相识。生命体之间为了生存竞争形成的各种冲突,反而会让彼此在某些触点上形成某种形式的连接。随着触点的增多和连接密度的增加,在求同存异的同时,同和异的比例会此消彼长,最终完成融合,构建起更大的共同体。男生在追女生的时候,如果一切都平静如水,哪怕一直跪舔,也不会有什么进展。如果能让对方的内心跌宕起伏,层层推进,反而很容易快速进入主题。这与健身时的训练是一样的——不断突破重量和次数的极限,从而拉断肌肉纤维,再在新的融合中长出更健壮的肌肉纤维。人类忍受苦难的原始动力都是为了享受突破时带来的快感。
为什么小朋友最初的学习都是从做游戏和听故事开始的?这是我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之后问自己的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个好问题!好问题才能激发人探索的欲望,才让曲径通幽,层层深入。做游戏本质上是在三维空间中模仿故事中的场景。而听故事是把自己代入到一个想象空间的游戏中去。本质上都是让自我与时间、地点、空间、人物、情节建立触点和连接。生活中有些自我卷缩的人喜欢做白日梦,本质上也是把自己代入到臆想的故事情节之中,并通过自己与虚拟的场景、人物、事件所建立的连接来触发一种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获得某种满足。
人类的诗歌、音乐、绘画、舞蹈、故事、游戏等所有艺术形式,本质上都通过虚拟某种场景,并在受众和场景中的某些触点之间建立连接。从而引发情感上的共鸣,继而引导受众对场景中的人或事进行模仿。所有的共鸣都是触发了同样的触点,而这些触点被激发的程度决定了连接的紧密度。强烈的共鸣往往意味着强劲的连接。这种连接的力度越大,密度越高,彼此的融合度也就越高,受众在行为、心态、观念、思想等方方面面的模仿力度也就越大!
为什么原生家庭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那么大?就是因为场景中的任何事的触点非常密集,连接非常强劲,密度非常高。所以,身处其中的人,无形之中就会模仿同样的思维、行为、心态、观念、眼界、生活习惯等方方面面。为什么男人在生了女儿之后都会变得更加有责任心,更加温柔,更加自律,也更加讲卫生?因为他们清楚女儿以后找老公的时候一定会潜移默化以父亲的状态为基础模板,如果自己各方面都太差,女儿找的人门槛就会很低。如果自己变好一点,就能提升女儿心中的基础模板,从而在无序之中帮她筛选掉一大批。
我们前面讲了人的影响力,通俗的来讲,首先是定规则,其次是引发模仿。一个强大的人就拥有了更多突破规则并为外部确立规则的能力。自己在各方面的状态越好,就能激活更多的触点,与更多的人和事建立连接,甚至引发别人的模仿。当一个人既能确立边界,又能产生连接的时候,其自我满足度就越高。从精神结构的层面来看,它的抽象自我对主观世界拥有更强的支配权和主导性,应对外部不确定的能力也就越强。外显的表现就是:更自律、更自信、更有主见、能够调动更多资源,也更有影响力。
一个做事有章法,能够自我满足的人,别人是拿你没办法的。没有一个嘴巴能够说服一个耳朵,任何能够被说服的人,对自己所处的生存结构本身就缺乏清晰的认识,也就无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人活得越通透就会变得越自律,这种自律的突出表现为:看到底牌之后,不管多么不舍,不管沉没成本多高,都会果断止损。看到底牌之前,绝不轻易开始——不管是人还是事。一旦看清了底牌,就不患得患失。全力以赴和置之死地而后生,并不是因为心存侥幸,或期待产生奇迹,而是因为,此时此刻向死而生是最好的选择!一个组织的决策也是如此。
研习《结构学》,加入觉悟社:付费和不公开内容都有,每天20块,还能挣回来,下注标的获取需满足条件及时查看更新。找入口去公众号发消息:觉悟社
获取《结构学》发消息:觉悟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