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晴江里,荆歌艳楚腰”,刘方平一首民歌小调,赞颂劳动之美
生活没有意外,总是处于平淡之中,静心体悟身边琐事,自在将会无处不在。那些好高骛远的,最终也将落下平地,恰如东坡所云:此心安处是吾乡。
岁月是一首唱不完的歌,而生活则是踏实的两岸,风来波往,络绎不绝,能够置身其间歌唱一曲,动听不动听,美妙不美妙,又有什么了不起呢?只要曾经参与,生命就有价值。
人生就是一个寻找的过程,趟过岁月长河,不断穿越,不停跋涉,所有的困苦都成为一种洗礼。那些安然,那些宁静,都是风波平息之后的落寞。
《采莲曲》
【唐】刘方平
落日晴江里,荆歌艳楚腰。
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
《采莲曲》,乐府清商曲名,源于“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江南曲》。南朝梁武帝《江南弄七曲,《采莲曲》为其一。
首句“落日晴江里”,诗人详细交代了时辰:落日黄昏里;地点:江水两岸畔;周边景象:落日余晖照亮大江,无情岁月万古风流。在这里,没有丝毫赘述,简洁才是魂灵。所有的,只是想要碰撞着的心与心的共鸣。
入目的,仿佛是一幅精美的油画,这是诗人细心绘制而成,给人视觉上造成强烈的冲击感:此时西天,余晖涂满,一轮落日,缓缓沉没,似乎瞬息之间,就会滑入清澈的江水里。清风吹过,江面上好像铺满五彩的锦缎,上下浮动,光彩夺目。
古诗的美好,就在于短短数个汉字,就清晰地为人展示出黯淡里的绚丽。明明只是平常事物,往往只有寻常景象,却硬生生堆砌出炽热的情感。当然,所谓的“炽热”,不是行为上,而是来自心灵内的平和与宁静。
次句“荆歌艳楚腰”,荆歌,荆楚之地所吟唱的山歌小调,也有可能指《楚狂接舆歌》:“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彰显着时光的流逝,以及不可挽留的无奈。至于楚腰,见《管子·七臣七主》:“楚王好小腰,而美人省食。”女子为了讨好楚王,连饭都不好好吃,后来泛指纤腰女子。
有景有色,此处诗人为我们展现的并非自然之美景,而是人间美色。在嘹亮的山歌声中,一个个腰肢纤细的女孩子,仿佛从图画中慢慢地出现在眼前。这群生动活泼、散发着生活气息的女孩子,就像清泉出深山,纯真而洁净。
开端的景色很是鲜艳,夺人耳目,完全就是浓墨重彩的节奏。事实上,这是重要的背景,之所以现在出现于诗人笔下的,则是为了突出女孩子的自然淳朴,清新脱俗。这两个迥然不同的画面,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凸显了诗人对美的本真追求。
末尾“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这两句其实是一个说明,可以说是延续了第二句而来的。前面诗人展示的细腰女孩子们,她们是美丽的,是与那些为了讨好楚王而甘愿节食饿死的宫中女子截然不同的,是来自于淳朴与艳丽的本质上区别。
这些腰肢纤细的女孩子,从小就开始跟随大人们从事采莲工作,早就习惯了这种繁重的农家生活,等到自身年满十五岁的时候,她们就已经能够单独撑着小船,冒着风浪和小伙伴们一起结伴去采莲。
老话说:“劳动创造美!”采莲女孩子们的超拔美,更多的是源于从小的劳动生活。所以,这种美丽是发自内心,不是依靠矫揉造作打扮而来的,更不是像楚王宫中那些节食女子,为了得到他人的宠幸而宁愿伤害自身的病态美。
有人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诗人有意为之,正是需要通过这两种鲜明的对照,以此来格外突显采莲女与众不同的美好,既以此表达对劳动创造美的肯定,又相应赞颂了源自于生活中的纯真情感。
纵观本诗,“诗既妍雅,调亦入古”(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富于民歌色彩,确实言辞洗练,朴素自然,“愈俚愈妙,六朝小乐府之遗”(乔亿《大历诗略》)。这一切,离不开诗人善于汲取民间文学的特质。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