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多少“孝子”让父亲悲摧?
父亲节一帮“孝子”让多少父亲悲摧
昨天,是所谓的“父亲节”,中国的父亲在这一天享受了刷屏的待遇,多少诗文在讴歌、在思念,当然。
《南方都市报》却搜集了一组组父子或父女的对话,让人读之不是滋味。
媒体是如此总结年轻一代的:
母亲节——给妈妈买了一束花;端午节——奖励不回家的自己一串粽子;儿童节——我们自己的节日当然要吃吃喝喝;父亲节——嗯……这个……爸!我没钱了!要不您先资助一点?
同样,媒体选择了一位父亲的回复来代表父亲群体的不满心态:
除了要钱,平时都不来找我。儿童节的时候,你叫我给你买礼物,我买了;父亲节了,用我的钱给我买礼物?别怪爸爸我不认人!
在这一组组对话中,父亲就是一个被索取的对象,只有缺钱花的时候,孩子才会想到父亲,即使给父亲买父亲节的礼物,也得父亲掏钱!
怨谁?中国的家庭教育,许多父亲在家庭角色中只是充当了一个挣钱工具的角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并没有多少交流,孩子的心灵世界并没有父亲烙下的深深烙印。孩子从会走路起就知道,买零食、买玩具、买衣服、上学读书、买房买车……只要伸手,父亲就给。
于是,中国的许多父亲,就像前世就是一个欠债的人,此生就是偿还一笔债务的。而其孩子们觉得欠债就还是理所当然的事。
一组组对话,笑过之后便是泪。这些父子父女关系显然都处于紧张状态中,孩子直截了当要钱,父亲要么直接拒绝,要么装傻推诿,也许他们觉得把孩子送入社会了,便万事大吉了,应该是孩子回报的时候了。于是,有个孩子的回复表情竟然是一把刀,有对父女竟然把对方拉黑了!
在中国做父亲,最悲摧的莫过于:养个儿子最终成了对手,养个女儿最终并没有成为小棉袄。
很巧合,我昨天观看了印度影片《摔跤吧爸爸》,与许多观众一样,眼圈红了。影片主人公阿米尔…汗苦心培养两个女儿成为摔跤冠军,大女儿在成功的那天面对记者,面对自己的教练和全国电视观众回答“成功归功于谁”时,她毫不犹豫地说“我的成功归功于我的爸爸”。阿米尔…汗无疑是天下最幸福的父亲,他并没有给女儿什么物质财富,只给了她们如何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技巧,但他的思想真正融入到了女儿们的血液中,并成为女儿战胜一切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