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猛老师以三部经典吃透庙堂隶书的字法应用

初学书法,多少人曾经对隶书情有独钟。
但很多书友的隶书作品常常被斥流于俗媚,且积年难以摆脱,这可能是取法对象和取法路径出现了问题。

01

大体来讲,隶书可以分成三个板块,简帛隶书、摩崖隶书和庙堂碑刻隶书。
但真要说,以哪类作为取法对象,还是以经典的庙堂碑刻隶书最合适。

简帛隶书虽然精彩纷呈,但却只适合取其意味,摩崖隶书大多个性很强共性较少,而共性较强的经典庙堂碑刻隶书包含了隶书的成熟期的技法要点,若将其作为入门的取法对象,在明白了法理之后再参以摩崖的气象,简帛的意味,这不失为一条学习隶书相对便捷的途径。

确定了取法对象,选帖这一关又难住了很多书友...
选帖时不少人会用眼睛来决策,有的碑帖风化严重,有的碑帖比较完整,80%的人会选择看上去“干净清爽”一些的帖子。

《张迁碑》、《石门颂》、《鲜于璜碑》

往往《曹全碑》会占上风,《乙瑛碑》、《张迁碑》、《石门颂》会不入法眼,因为“太烂了”,“看不清”。不得不说,这是多大的损失啊!汉碑中,最顶级的经典就这样被淘汰。
说真的,动手写远比用眼看有效得多。
只要动手去临,周围的风化斑驳,立刻就从你的眼前消失了,你所在意的只是笔道而不是碑底,而且,能否临得像,只有手说了算,眼睛是得不出结论的。

02

就像一年时间内4入国展的90后书家—常猛,他有道不完的经验之谈。

常猛是专业的科班生,常常会自我总结:“习书最可怕的是没有任何思想、思路,没有任何出发点,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是没有灵魂的。哪怕你写遍所有经典法帖,也是枉费力气。
最早写隶书从《曹全碑》、《礼器碑》入手,却发现只能写出小字,实用的大字却写不出自己的风格。这个时候他开始转学“看不清”的《张迁碑》,也是这个时候,他的作品常入选国展!
他在临摹上下大功夫,弄清楚了隶书的发展脉络与历史,又学习了《石门颂》《鲜于璜碑》。在临帖与创作中,惊喜地发现这三个碑帖间有着无人发现的秘密...

03

常猛老师刚开始学的时候,发现总是写的风格不纯正(这也是大多数书友会遇到的问题),时间一久,他意识到是不是自己解读碑帖不够到位。

于是,他把每个碑,每个帖,每个碑的风格弄清楚,再仔细观察其中的字形变化、收放关系、空间关系、伸展的关系等。时间一久,常猛老师发现这几个碑帖之间另有“玄机”啊!

每个碑帖之间字形上存在极强的共性,要是掌握了,在临摹当中就能够快速的捕捉到字形的特点。

渐渐地,常猛老师在创作中看到一个字,就可以很快想到变换方式,该收的收,该放的放,作品风格瞬间就纯正了。

常猛老师感叹:“这种对比的形式学多种经典的庙堂隶书,真的很合适,首先,这样的形式会更好有助于记忆,打开了以往字法应用的局限性;第二,有一定基础的情况下,写隶书要博取众家之长!”

再说说常猛老师学的其中三个碑——《张迁碑》、《鲜于璜碑》、《石门颂》,可谓是各有各的精彩,各有各的风格,各有各的美妙...

《石门颂》持有独特的豪肆之美、但是它不及《张迁碑》的方整,也不像《鲜于璜碑》的古拙。不同独体字、上下结字之间的对比,左右结构的共性与个性,不同半包围结字的原理都该怎么去理解呢?

一探究竟

而在实际创作中,常猛老师认为三碑的用字要想做到协调统一,这两点必须要做到,其一,自行风格处理特征进行创作;其二,要学会借鉴。

比如了解了张迁碑的风格以及他在处理某一个结构中的手法之后,再去借鉴相同偏旁的字,来进行过度;这样两个风格,两个方式就可以把这个三个碑的用字,做到协调统一,灵活应用。

不得不承认, 常猛老师通过这种学习方法写出来的作品是有思想、思路,有出发点,有灵魂的!

要不然也不会屡次入国展,他以张迁碑融合鲜于璜碑风格分别入了全国第十二届国展、全国第二届大学生展,以石门颂融合张迁碑风格入了全国第四届隶书展,以张迁碑风格入全国第二届大字展...

常猛老师12届国展入展作品

对有隶书临摹基础但单字记忆储备量少的书友来说,这样的学习方式最合适不过了!

不但能解决结字单一,用字雷同等问题,还能学习记忆训练的方法,扩充汉隶字法的储备量,最重要的是能掌握不同庙堂碑刻单字结构的融合应用方法!

所以,大家的求学时间又到了!墨池特邀常猛老师以三部经典带你吃透庙堂隶书的字法应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