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舂”在孝义话中可以读cuǎng,有“皮肤因摩擦而破损”的意思。

1.新买的鞋夹脚咧,才穿咾一前晌,倒把皮舂破啦。

2.一看你就是没有做过活计,手上舂下泡儿啦罢?铁锨把把要握紧咧么。

3.“你书包里装咾多少东西咧?看把肩膀都舂红啦。

《说文解字》中,“舂”的解释为“书容切,捣粟也。从廾持杵临臼上。午,杵省也。古者雝父初作舂”。

《汉语大字典》中,“舂”的解释有“用杵臼捣去谷物皮壳”。

《现汉》中,“舂”读chōng,解释为“(动)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用杵(chǔ)撞击,使去皮壳或捣碎:舂米|舂药”。

《河洛方言诠诂》中有“舂又谓之'爽’、河洛谓舂米曰'喘’”。

“舂米”在孝义话中也读cuǎngmǐ。

普通话的“ong”与孝义话的“uang”之间存在对应关系。

1.宠孩儿咧:guàng孩儿咧

即“舂”是可能读cuǎng的。

我的分析是,写作“舂”是对的,下列写法值得商榷。

1.《太原方言词典》中有“喘”,解释为“磨表皮或粘膜部位使起水泡儿:夜天挖咾一天沟,手心喘咾泡咧|嘴里太干,一嚼干馍馍就喘咾嘴咧”。

2.《包头方言探微》中有“𣀔音喘,是包头方言中一个用例较多而又非常古老的词,其意义是磨掉谷物或果实的皮。如说:谷子把皮𣀔了就是米了;好好点儿山药,尽把皮𣀔了”。

3.《银川方言词典》中有“𣀔”,解释有“用碾子将谷物的外皮去掉”。

4.《说文解字》中,“𣀔”的解释为“初絭切,小舂也。从攴算声”。

5.《康熙字典》中,“𣀔”的解释有“除谷芒也”。

6.《汉语大字典》中,“𣀔”读chuàn,解释有“略舂”。

我的理解是,人们不知道“舂”曾读“喘”音,于是新造了“𣀔”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