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石之至高境界:读进去,又读出来!你能做到吗
石头,脱离大地母岩,受自然界外营作用于一方水土中,是自然界的一份子。石头一旦具有使人精神上的美好感觉,为人们发现供奉,就成了所谓的观赏石。
要成为观赏石,必须先立下天地位焉,卓然有神有韵!一颗观赏石初入手来,首先端在眉目之上近观之,或置于沙袋之上,退数步仔细仰观品观,石之形体岂止四面八方?全石360度每一着点,皆可为着陆点,也就是本文要说的石之「出点」「入点」。
“出”与“入”的哲学,由古迄今用以行止、住空,盱情度势。有出必有入,有入必有出,出入之间变换了时空气息,气数。从世局的演变到一国政治、经济、军事的局势,从个人行动的出局、入局到奕棋、牌局、体育竞赛的出局、入局,何尝不在一出一入的关键性中,套一句电视剧水浒传唱词 “该出手时且出手”出入运筹一念间,风云变化在其中。
中国禅学有句名言:韩愈的学生李翱问乐山惟俨:「如何是道?」师答:「云在青天水在瓶」这是何等自性自适,本自清静,本自具足,本无动摇。云在青天云起何处?出岫随风,云在青天就是「出」的境界,而水在瓶就是「入」的境界,水可凝聚静如,也可化为云烟,「出」与「入」也就是「道」 。
清末至近代,出了中国第一部启蒙性的美学著作《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植根中国古代传统理论,又深受叔本华超功利主义美学观的影响,阐述『境界』这个美学范畴,不仅把境界看作是创作原则,也把它看作是艺术批评标准。
怎样写出「境界」王国维提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固有高致。」这段提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能写能观,有生气有高致, 运用在观赏石的学术上,不也是相通同理。
观赏石的「出」与「入」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入定」功夫也要看「出面」意象,「入定到家」自然神态自若,安然无恙。观赏石之定位,全在该出多少?该入多少?一线之隔,出神入化,乾坤立现。当观赏石作为景观石,是把石置于木座或沙盘上,表现山丘、高台、岛屿、洲渚、深澳、突岬、断崖等景致,如何抓住地平线?该入木(沙)几分?贴地线是其整体的天、相、根三段部的基线,从贴地线上露出之石型、石势如有抱合性、稳定性,才有拔地冲天之势、拱卫庄严之相、正斜互动之姿,这,在在都由基座平线起,稍一不察,即跼天蹐地伸展不出精神来,稍具用心,则瞻彼其澳,「曲折层深出化工,看来窟窦尽玲珑」之境,昭然若揭。
观赏石的「出面」亮相,要展现很多要领,例如形象石要注意身态精神面,要不偏不倚表现昂然之躯。景观石则要尽量顾及多方面与多层面,诸如前沿后卫,左翼右侧,上端下部等等;何起何伏、何仰何偃、那曲那直、那皱那匀、有开有合、有阴有阳、有显有隐;奇中求正或正中出奇、隐里冒险而险内抓稳,若达到可居其境、可游其境,甚至于神驰其上的境界,谛视品观这件观赏石时,自然人石交融,出神又入神!
王安石是宋代赏石家,有句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氏所言不是置石、立石境界,但移为此中,定位奥妙,也耐人寻味。